APP下载

如何欣赏钢琴音乐之力度篇

2017-11-15浙江艺术职业学院310053

大众文艺 2017年21期
关键词:贝多芬力度钢琴

陈 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310053)

如何欣赏钢琴音乐之力度篇

陈 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310053)

了解钢琴乐器的演奏原理以及乐曲创作中作曲家对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的构思和布局,可以提升钢琴学生和钢琴音乐欣赏者对钢琴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钢琴音乐;力度

钢琴是由意大利的B.克里斯托福里大约在1698 - 1700年间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发明的,他用击弦装置代替羽管键琴的拨弦装置,称之为“有强弱音的羽管键琴”。这种装置使钢琴演奏者在弹奏时能够通过力度控制,使钢琴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现在钢琴的全称“pianoforte”,意思就是“弱- 强”。乐谱上piano的缩写p指示演奏时力度“弱”,forte的缩写f指示演奏时力度“强”。

音高、音色和响度构成声音的三要素,音源的振动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响度,形成音量的强弱。钢琴演奏时,手指击键的力度可以影响琴弦的振动幅度,从而影响声音响度的大小。在欣赏钢琴音乐时我们要注意力度的两个基本作用。首先,演奏者在一连串音符中把某个音符弹得比别的音更响,我们称之为“重音”,重音安排决定了音乐节奏的律动。其次,力度对人的影响比旋律或乐句更直接,作曲家在乐谱上用各种不同力度指示,配合不同的旋律、速度和音色,让钢琴音乐传递不同的音乐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与朗诵时的抑扬顿挫有着类似的效果。

与所有其他种类的音乐相同,在钢琴音乐中“力度”指音量的强弱程度,作曲家通过在乐谱上的各种强弱记号的转换,影响聆听者对音乐的感受和反应。比如逐渐增强的力度常常能唤起一种激动的情绪,而逐渐减弱的力度通常传递一种心绪宁静的气氛。另外,利用对比的变化可以获得鲜明的强弱对比,来有力地塑造音乐形象。

音量力度变化记号首先由意大利作曲家使用,今天我们在乐谱上看到的力度术语,依照传统依然是意大利文。以下为比较常见的术语符号以及它们的含义:

音乐作品中作曲家为了取得作品所需要的音响效果,一方面使用特殊的力度要求,如ppp, pppp, 或者fff,ffff,另一方面采用力度的突然变化,可以是突强(sf)或 (fp),也可以是逐渐地、长时间的持续变化, 包括渐强(crescendo)与渐弱(decrescendo)

钢琴音乐作品中力度的变化是表现音乐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谱基本没有明确的力度记号和文字记载,巴赫的键盘音乐乐谱上除了音符几乎没有力度记号,演奏者有较大的自由来选择他认为合适的力度。大多数现代钢琴家演奏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时,会选择克制的处理手法,力度级别差别小,力度变化呈适度的阶梯式,几乎没有渐强、渐弱。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的力度特征,是当时键盘乐器的机械性能、复调风格的特性限制、以及当时社会审美情趣共同造成的。

总体来说,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时期钢琴音乐保留了巴洛克风格键盘音乐的力度痕迹。随着钢琴乐器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贝多芬力度对比强烈的钢琴作品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同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力度对比主要在p和f之间展开,很少有极端的力度处理,突强(sf)应理解为相对强,如果需要渐强渐弱,他总是在作品中清楚的写明。贝多芬充分利用了钢琴在力度上丰富的表现能力,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或意外突然的力度变化,展开音乐动力,来体现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交响乐的思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各种类型的力度设计都蕴含了强大的情感内涵。

伴随钢琴制造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力度变化对比更强烈,变化幅度更大,渐强和渐弱时间长,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常结合在一起。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讲究在狭窄的弱音区域中细腻地表现出无数力度层次,在一两个小节甚至一个音型内有多个力度的转变,从而使力度生出色彩,力度在钢琴音乐表现中的地位从未如此之高。

下面我们用三首代表性乐曲来具体分析。

乐曲一: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35号,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

Chopin, Sonata Op.35, Marche 演奏版本:pollini这首奏鸣曲大概是肖邦所有奏鸣曲中被演奏得最多的,始终被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所热爱,是作曲家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其感情分量之集中以及表现力之令人震撼是少有的,这正是这首作品的非凡之处,令人感动至深。

肖邦葬礼进行曲的整体戏剧构思具有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同样的作用,“它明显地描写了一幅悲痛的人群在丧钟的伴随下庄严地行进的情景”。

0:00 葬礼进行曲以弱p开始,悲哀的气氛应该在绝对安静中产生,然后似乎从远方传来步伐行进的回声,两段简短的渐弱像叹息。

0:48 两次突强渐弱fz〉,庄严的钟声

1:08 突然爆发的强音f和宽阔的上行旋律以自身的激情把痛苦的情绪打断。

1:33 从弱p到很强ff,抒发强烈的悲壮情绪。

2:22 很弱的力度pp引出细腻的抒情的中段,力度在弱p的范围内,带听者暂时远离尘世。

6:50 结尾处从很强ff 转到弱p,与进行曲开头的悲壮、雄伟保持对称。

乐曲二:贝多芬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作品第31号,第2首,第一乐章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no.2, Largo-Allegro,

演奏版本:D.Barenboim

这首作品被称为“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当时正值贝多芬因耳疾而遭遇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本曲传递了贝多芬复杂的心理,集热情、狂躁、悲怆于一体。第一乐章富有独创性,描绘了感情斗争和刚毅激情的戏剧冲突画面,贝多芬采用不稳定的调性、突变的速度和力度,鲜明的幻想风格,刻画出紧迫与松弛巧妙的对比,力度记号在这个乐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0:00 乐曲从沉思中开始,前六个小节力度变化从pp—p—cresc.—sf—decresc.—p, 表现不安和冲突,再次出现时是一串从f到sf的下行快速音,情绪如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慢慢高涨。同时,贝多芬把广板、快板和柔板三种速度安排在一个乐句中,体现不同情绪力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使力度与情绪到达高度统一,也为以后各种力量和情绪的各自发展做了铺垫,奠定了整个作品的幻想性风格。

0:50 高声部sf和ff重音,躁动中带有愤怒。

1:27 sf和弦让焦躁不安突然停止,节奏缓慢下来后,连续7个那波里六和弦重音,强大的张力表现坚定的感觉。

2:03 sf引回呈示部

4:17 呈示部结尾以pp力度的琶音开始,充满美妙的和声,安静的情绪。紧接下去的展开部以突然的ff快板开始,使情绪骤然进入沉重和压抑,冲动逐渐高涨,但最后情绪的爆发被抑制,冲动只留下回响和余音。这种pp—ff 的力度对比让听者直抵作曲家的心灵深处,是全乐章的高潮乐段。

7:21 四个pp力度和弦用断音奏出,加上四个休止,突出pp性质,随后cresc.力度使乐句整体张力不断增加,仿佛暴风雨越下越大,不安的情绪不断高涨,又好似为冲破禁锢而反复不懈的抗争。

乐曲三:德彪西 前奏曲第一集第2首“帆”,

Debussy Preludes 1er livre, Voiles, 演奏版本:A.Michelangeli

这首乐曲除了6个小节是五声音阶,其余都是全音阶,无明确的调性。全曲行进缓慢,仿佛船帆在微风中飘扬,海风轻轻拂面,船身随波摇曳,落日余晖中天空柔美温馨,轻盈的断奏终止,捕捉到帆船停靠在阳光下的港湾时的感觉。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是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作品大多展示了风、雨、雪、雾、太阳之类的自然景象,体现了德彪西对于自然界景象极其敏锐的感受。本曲的力度特点完美地诠释了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强做弱的铺垫,整体力度区域几乎都在p和pp范围内,并且在弱力度范围内存在丰富的、细腻的层次对比及变化,如本曲曲谱在p和pp的标记旁记有pres doux(非常柔和)、cedez(渐慢)、expressif(有表情)、tou jours(始终很弱)、tres.souple(非常柔软灵活)、piu(更加的)等术语。全曲音乐由三个声部交织而成,相应的力度控制也分为差异非常细微的三个层次,出现了纵横两个方向的力度对比结构,创造了一种层次丰富细腻的音乐色彩。

0:00 高声部为下行大三度动机用非常柔和的p奏出慵懒的感觉,低声部降B音以始终很弱的pp有节奏的跳动并贯穿全曲,随后中音部三度动机旋律以有表情的pp唱出。

1:17 摇曳的附点节奏,保持在p和pp范围内,令人感受到停泊帆船的轻微摇晃。

2:27 活跃的五声音阶片段,全曲唯一跳出p和pp力度范围的片段,

3:04 重回全音阶,歌唱性旋律在轻柔刮奏效果的伴奏音型上重现、消散。

3:57 持续低音降B音彻底消散,各个动机一个接一个渐次消失。

[1]迈克尔·肯尼迪, 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辞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第892页

[2]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第104页

陈彤(1970- ),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钢琴演奏和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贝多芬力度钢琴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亦远亦近贝多芬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纸钢琴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