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与技能可兼得
2017-03-12鲁娟,赵刚
鲁 娟,赵 刚
(1.金门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自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有减无增等结果来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必然会出现问题,辩证的看待这些问题,采取行而有效的措施才能推进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健康和深入地发展,才能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趣味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如果把学校体育课比作一顿丰盛的午餐,趣味体育只能是油、盐、酱、醋。趣味体育必不可少,但不能令其走向一个极端,否则受伤害的最终是学生。笔者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现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线,今后仍然是。运动技能当然区别于竞技体育,这是一顿午餐的主要部分—食物,一顿午餐若没有油、盐、酱、醋,吃起来就没有滋味,而食物很少则对健康不利。如何使教学活动既充满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一直是教师关心的问题。
1 趣味体育活动的重视与发展
梁启超把“趣味”理解为建立在人的本能的情感基础上的生命的活力和自由。中小学生本来是充满活力的,但枯燥的体育课使他们对运动技能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从学生角度出发,中小学生的体育课是为了“玩”,而他们不会仔细想体育课的真正目的。严肃、枯燥的体育课不属于当今的学生,而在体育课中加入趣味,学生突然就变得喜欢了。为什么孩子喜欢趣味体育活动?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趣味性的东西。从积极方面说,教育事业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毁趣味。趣味体育活动并不是因为体育活动而受到孩子的喜欢,而是因为具有趣味性。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没有趣味,不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运动参与目标的确立为趣味性体育活动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一般而言,趣味体育活动以趣味性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锻炼。活动的形式以游戏为主,包括的内容很多。这类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而纯粹的趣味活动并没有太大的教育价值,这些活动也不可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上发展起来。校园足球、趣味田径等都是改变以往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享受童年时代应该享受的快乐。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建立在运动技能基础上的趣味活动会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欢。
2 运动技能的基础地位不容忽视
季浏教授曾说:“在80年代的时候提出‘淡化运动技术’,可能是针对当初体育课程教学当中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甚至对运动技术的要求过难、过复杂,所以有些专家提出要淡化运动技术,它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当然运动技术与技能有区别,但从宏观上讲有密切的联系。现在的学校体育运动技能要求已经相对较低,如果再淡化技能教学,那么体育课就会失去本来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快乐体育还是休闲体育,是建立在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之上,若要保持运动的兴趣,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部分学者认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祸根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且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喜欢枯燥的运动技能学习。例如,田径课50m跑、100m跑、跳高、跳远等学,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基本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而这种适用于专业运动员的方法却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但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得我国的学校体育焕发活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调整。然而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过分淡化技能的学习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因此要运用运动技能这样的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的职责是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师还有什么作用,其他任何教师都可以替代。现在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都是体育专业毕业,完全可以胜任教师的职责。辩证的讲,在中小学,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教学无法立足,因为普通学校的目标与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不同。但运动技能学习这一宗旨是不会变的,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就不需要体育教师,只重视运动技能就变成体校。
3 趣味不能少,运动技能不能丢——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必须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南京师范大学顾渊彦教授曾说过,课程论重点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论重点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课程论与教学论在研究的侧重点上不同,却又存在更多的共同之处。教学改革仍然是永恒的主题,在课程改革为热点之时,仍然要关注教学改革,在“教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怎样教”必将成为热点。
3.1 让比赛和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人。”而无论是怎样简单的游戏,只要是通过学习获得,并且运用到体育活动中,这就是运动技能。中、小学生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尽情的玩耍。“人人都想从差别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发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比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任海教授也说,在国外的学校体育中,比赛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比赛可以保持学生的趣味性。比赛即游戏,没有纯粹的比赛,也没有纯粹的游戏。在观摩一系列教学活动时,也同样发现比赛的重要性。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比赛还是游戏,都属于“玩”。要“玩”的有意义,教师就必须先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有目的的进行相应的游戏和比赛。因此,游戏和比赛就把运动技能和趣味活动联系在一起,用比赛和游戏保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趣味。
3.2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规范性、原理性动作的学习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上,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季浏教授、顾渊彦教授等专家所支持的观点是:新体育课程高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实现才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运动技能的重视就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肯定。规范性和原理性动作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学生运动能力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给学生带来自信。
3.3 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加强概念体育的教育
学生之所以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原因之一就是概念体育的缺失。概念体育是笔者首次听陈昂教授讲到,虽然以前这个概念没有听到,但实质性的内容早就接触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概念体育的写照。盲目学习只是在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就是缺少这种概念体育的指导。小学一、二年级由于理解能力差,所以不会涉及概念体育的学习。但三年级之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概念体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而概念体育的学习对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支撑,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知道练习的方法与技巧。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使学生摆脱练习的困扰,增强练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更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提高。
3.4 不能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细节的教学
过分强调细节问题的弊端:(1)相对减少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既定的,基本的内容如果还没有习得,把时间花费在细节上可谓是得不偿失。(2)学生掌握不了,而后降低学生的兴趣。过分的细节是对运动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逐渐失去自信,当然参与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对于水平高的学生,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中不是不进行细节的教学,而是不进行过度细节的学习。而这一点对保持甚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
4 结 语
体育运动就是人类对逐渐丧失的自然属性的回味体验,就是返朴回真,就是要回归人的自由自在。自由自在的体育是令人向往的,同样也是快乐的。在基础教育阶段,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只有学生真心喜欢的运动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自由自在的感觉。但并不是盲目的玩耍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在运动技能学习基础之上的体育课,把学生喜欢的趣味性的东西和运动技能结合起来,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自然属性,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1]覃兢业.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美学解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2):120-123.
[2]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下)[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71.
[3]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69-270.
[4]刘坚,余文森,徐友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J ].基础教育课程,2010(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