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基本特征
2017-03-12胡松
胡松
摘 要 活力课堂主要涉及民主氛围的营造,课堂情境的创设,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挖掘和应用,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活力课堂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如何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以为:
1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1)师生平等,民主合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2)学会倾听,多角度地赏识学生。地理教师应该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不断的激励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文,笔者給学生提供了临海医药化工招投标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作为各乡镇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这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比如在知识疑难处进行交流,在知识辨析时与人交流,可以更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教师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3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1)引入问题生活化。地理教材的内容中,理性知识较多,比较抽象、枯燥、深奥、难懂。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贴近生活,并尽量地去设置一些生活情景。由此引出地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地理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等现象。如冬季坐在教室门口附近的同学,会感到冷风从近地面的门缝里钻进来,而教室内的热风从上方的门缝里流出去;春游爬山时,会感到山上比山下凉爽;我国北方冬季的寒潮、春秋季节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等,都与冷锋活动有关;城市比农村的温度偏高等等。从这些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引入到怎样区分各种锋面活动与天气、气候现象 。这些生活中的情景,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2)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在讲“地球自转引起太阳东升西落”时,可以“坐车时感觉树木、房子向后退”为例子;讲“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时,列在居民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需要考虑安装角度 、采光度 、楼高 、楼间距等地理因素;学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时,列举“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成有壁炉或火坑,窗户比较小,在冬天积雪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温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学习“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列举“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为了适应游牧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需要,往往建造一种搭卸十分方便的民居——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还可列举“在当今商品房的开发热潮中,开发商也在时时考虑很多地理因素,诸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是否在黄金地段,人流车流是多是少,商机如何,周边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商场、交通等的空间组后)是否优越,周围环境质量如何,居住小区内部的绿化环境和休闲娱乐的设计,房屋的朝向是否符合老百姓的传统意愿等等”。通过对这些与身边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的分析、解释,让学生确信地理既有趣又有用,使之学习地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4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證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
曾经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地理课堂的魅力吗?
参考文献
[1] 刘天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 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3] 闫明元,肖鹏,刘英文.高中地理教学疑难浅析四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