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藏区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与实施策略

2017-03-12杜明义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战略转型功能定位发展策略

杜明义

[摘 要]我国藏区发展相对滞后,推行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包括甘孜藏区在内的我国藏区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局发展要求,根据藏区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等具体特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将藏区定位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战略资源储备与保护、国家安全区之一和原生态藏文化保护区。根据功能定位,推进发展战略转型,推行实施策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富民兴藏、安藏,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促进藏区持续科学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藏区;甘孜藏区;功能定位;战略转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1-0061-06

我国藏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延伸地带,处于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包括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面积约22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总人口约1000多万人,主体为藏族人口。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已明确将西藏、四省藏区定为我国实施特殊政策扶贫的特困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藏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一个藏区州,面积为15.2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116.49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甘孜藏区在发展中形成了森林砍伐、水能与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资源诅咒”效应,导致产业单一,生态破坏,经济发展滞后问题。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该如何谋求发展呢?本文试以甘孜藏区为例分析认为,藏区需要作出合理功能定位来实现发展战略转型,并推行好实施策略,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科学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藏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其他地区比较还相对滞后。如甘孜藏区与四川省的另一藏族州阿坝州、四川省和全国经济水平相比较还有差距,与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甘孜藏区经济发展迅速

甘孜藏区解放前属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落后,到1950年时,总GDP仅为0.3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为5038万元,工业仅有加工型企业3个,年总产值仅有40万元。在1950-1978年,甘孜藏区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78年工业生产总值为5617万元,比建州初期增长了139倍,农业生产总值比建州初期增长了2.8倍;在1978-2000年阶段,总的GDP由27163万元上升到235932万元,增长了近8倍。从2000-2015年阶段,甘孜藏区经济又有了快速的增长。GDP由23.59亿元增加到213.04亿元,增长了9倍多。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建州初期77.7?押5.61?押16.7的第一产业独大的格局变化为1978年的57.3?押17.2?押25.5,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到1999年时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31.8?押26.9?押41.3,到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为25.5:35.6:38.9,二、三产业比重有了显著增长。甘孜藏区解放后,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人们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如到2008年,甘孜藏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71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9567元,比1950年增长67.1倍,年均增长7.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926元,比1950年增长24.7倍,年均增长5.8%。[1]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78元,比2008年增加了约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408元。可见,甘孜藏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整体经济发展迅速。

(二)甘孜藏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

1.GDP总量偏小,增长速度偏低,人均GDP不高,财政收入有限。首先,GDP总量偏小。以2015年数据观察,甘孜藏区GDP为213.04亿元,阿坝州为265.04亿元。甘孜藏区比同是四川省藏区的阿坝州的幅员面积大,人口要多,而阿坝州经济总量超过了甘孜藏区52亿元。其次,增长速度偏低。以2015年为例,甘孜藏区经济增长速度为5.1%,阿坝州为7.9%,四川省为7.9%,全国为6.9%。甘孜藏区经济增长比阿坝州、四川省低2.8%,比全国低1.8%。第三,人均GDP不高。以2015年为例,甘孜藏区人均GDP约为18500元,阿坝州约为28500元,四川省约为36800,全国约为49300元。通过比较,甘孜藏区人均GDP明显偏低,比阿坝州低了约10000元,比四川省低了约18000元,比全国低了约30000元。第四,财政收入有限。甘孜藏区201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44亿元,支出却高达316.43亿元,支出约为收入的10倍;阿坝州收入31.67亿元,支出为215.25亿元,支出约为收入7倍;四川省收入3329.1亿元,支出7511.7亿元,支出约为收入的2.3倍;全国财政收入152217亿元,支出为175568亿元,支出约为收入的1.15倍。可见,甘孜藏区支出远大于收入,甘孜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金大,而收入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率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大,二元结构偏强。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以2015年数据观察,甘孜藏区三大产业结构为25.5?押35.6?押38.9,阿坝州为15.4?押49.1?押35.5,四川省为12.2?押47.5?押40.3,全国为9?押40.5?押50.5。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为第一产业比重在10%以下,而第三产业比重应高于50%,并应高于第二产业。甘孜藏区第一产业比重比阿坝州、四川省和全国比重要大;第二产业比重比阿坝州、四川省和全国比重要小,第三产业比重略好于阿坝州、但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和全国水平。总体来看,第一产业比例偏大,第二、三产业远没有超过50%,三大产业呈现出低水平的“三、二、一”。其次,城镇化率偏低。据2015年统计,甘孜藏区城镇化率为28.06%;阿坝州城镇化率为36.77%;四川省城镇化率为48%;全国城镇化率为56.1%。甘孜藏区城镇化率低于阿坝州8.71%,低于四川省19.94%,低于全国28.04%。第三,城乡收入差距大,二元结构偏强。以2015年为例,甘孜藏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78元,农村為8408元。甘孜藏区城镇居民收入比阿坝州低961元,比四川省低1227元,比全国低62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阿坝州低1303元,比四川省低1839元,比全国低3014元;甘孜藏区城乡收入比为2.97?押1,比阿坝州的2.67?押1,四川省的2.56?押1,全国的2.73?押1要高。甘孜藏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偏低,但与发展落后的农牧区的农牧业比较,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偏强的问题。

我国藏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其他地区比较还有差距,同时,与全面小康的重要经济发展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2514元,2020年小康水平应为25000元左右。甘孜藏区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16693元,与到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差距大。即使按党的十六大期间确定的其他一些小康标准观察,如2020年人均GDP要达到24000元,甘孜藏区2015年人均GDP为18423元,还有较大差距;恩格尔系数城镇要小于等于35%,农村小于等于40%,甘孜藏区201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农村为58.4%,还偏高;第三产业要达到50%,而甘孜藏区2015年为38.9%,差距还大;城镇人口比重为60%,[2]而甘孜藏区2015年为28.06%,差距显得更大了;等等。

二、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人才与技术缺乏,产业发展单一

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成本低,所需要人才与技术要求不高,容易形成较快利益,对人才和技术要求高的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排挤。同时,地方政府会疏于人力资本投资,导致人们知识与技术水平偏低。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甘孜藏区文盲率还有30.17%,阿坝州还有12.39%,而全国的文盲率仅为4.06%。藏区本地人才流失,外地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下,导致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水平偏低。资源开发经济主导下,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疏于发展规划制定,形成依赖式惰性发展轨迹,认为仅靠资源开发产业就能维持生存和发展,导致本可以发展起来的民族产业,如藏区的文化产业等发展薄弱。为此,一旦资源衰竭,缺乏其他产业布局,加之缺乏其他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影响其他产业较快发展,导致地区经济衰退。

(二)分工不合理,经济增长不足和不稳定

矿产品资源的开发主要提供原材料,经济增长会受制于需要原材料的发达地区生产需求。当经济形势好,需要资源的发达地区会形成较多的需求,对资源地经济也利好;当经济疲软,资源需求下降,资源地经济必然下滑。如甘孜藏区前几年经济形成两位数增长,主要是在国家经济政策刺激下,发达地区资源需求大,甘孜藏区经济相应发展快,当经济下行压力大后,尤其是国家产能过剩后,资源需求大量下降。资源地经济就会大幅下滑。以甘孜藏区近5年经济增长统计数据观察,甘孜藏区2011年GDP增长速度为14.20%,2012年为12.60%。2013年为12.10%,但到了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4.20%和5.10%,很明显,甘孜藏区的经济近两年出现断崖式的下落。同时,甘孜藏区长期发展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实际在地区分工中成为了原料输出地,宝贵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留住,导致地区经济整体收入不足,如甘孜藏区2015年GDP为有史以来最高,也只有213亿元,处于全省市州排名最后一位。可见,资源主导的经济其实很难形成较好的发展资本积累,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三)生态环境恶化,落入生态贫困陷阱

资源开发丰厚的经济租激励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影响资源合理配置与地区经济科学发展。资源开发者为获得巨大收益加大开发力度,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导致藏区生态更加脆弱,引发更多自然灾害。据统计2000年到2007年,甘孜藏区发生地质灾害374次,气象灾害2665次,病虫害91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6亿元。到2015年底,全州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495处,严重威胁284300多人的生命安全,威胁财产超过142亿元。[3]环境破坏后,而广大的农牧民却要承担生态破坏的环境成本,影响生产生活,从而陷入生态贫困。目前,甘孜藏区仍有1360多个行政村,有5.7万户、17.45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70%以上处于生态环境破碎下的生态贫困状态中。[4]环境恶化也将导致资本、技术、人才外流,阻碍资本、技术、人才流入,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三、我国藏区发展的功能定位

藏区经济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在合理功能定位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根据藏区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等具体特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可将藏区定位为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战略资源储备与保护、国家安全区之一和原生态藏文化保护区。

(一)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

我国藏区基本处于我国主要河流上游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如甘孜藏区地处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流经州内18个县,“两江一河”自西向东,南北向平行排列,汹涌湍急,支流甚多,流域面积14.61万平方公里,占全州行政面积的96%,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这里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地热、森林等资源。据初步估算,全州水资源年径流量约为641.8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的蕴藏量约为3700万千瓦。水力资源的蕴藏量占全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的6%。[5]甘孜藏区地处横断山区,由于大量森林砍伐,甘孜藏区森林覆盖率仅为9.4%,全州拥有天然草地1.4亿亩,有限的森林、草地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障的生态屏障。甘孜藏区处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该地区地质结构复杂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生态退化明显。该地区许多地方兼具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特征,地势高寒,植被稀少,风蚀、水蚀、冻蚀等多种侵蚀现象明显,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大规模森林砍伐、矿场资源和水能开发不利于长江生态系统维持。保护好生态环境,形成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区是藏区最重要的功能。

(二)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与保护区之一

我国藏区资源丰富宝贵,开发难度大,应定位为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与保护区。如甘孜藏区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目前探明有74种矿产,有1581处固体矿产地,512处矿点,有包括铁矿为主,还有铁锰矿、锰矿、铬铁矿、钛铁矿等黑色金属矿产地90处。有铜、铅、锌、镍、钨、锡、汞、锑、钼等9种以上的有色金属矿产地490处。发现了包括花岗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在内的国家重要的稀有金属56处矿产地。其中康定呷基卡鋰矿是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锂矿。已探明有大型共生铂(钯)矿,超大型银矿,以及储量较多的砂金矿和岩金矿等贵金属矿。[6]有大熊猫等稀有野生动物,有天麻、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由于藏区地处生态脆弱区,许多地方是国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在论证还不充分,加之交通不便,还没有足够科技能力合理有序开发大量的矿产资源的情况下,应将藏区确立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与保护区之一。

(三)我国重要的原生态藏文化保护区

我国藏区原生态藏文化独特丰富,应将其定位为我国最重要的原生态藏文化保护区。如甘孜藏区藏民族长期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原生态藏文化。甘孜藏区“二牛抬杠”的耕作文化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甘孜藏区有藏传佛教寺庙500余座,格鲁、萨迦、宁玛、噶举、噶当五教派齐兴并举,宗教文化十分丰富;甘孜藏民族有独特的歌舞艺术、节庆多,风俗多样,民俗文化丰富;甘孜藏民族有独特的建筑、雕刻、绘画等,工藝文化丰富。甘孜藏区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态藏文化区,其中德格与西藏拉萨、甘南夏河被同称为藏族三个古文化中心。

(四)我国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区之一

我国藏区地理位置特殊,边境线长,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区。如甘孜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主体和核心地区。康巴藏区是传统所指的组成我国藏区的卫藏、安多、康巴三大区域的其中之一。甘孜藏区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六地交界处,是通往西部藏区的要津之地,地理位置特殊,战略位置突出,历来都具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地位;有学者提出不仅仅将它看作是前往拉萨的通道,还是一个特别的边境地区,是四川的门户,其重要性诸如皮肤之于毛发,牙齿之于内脏,咽喉之于躯干上身。[7]自宋代以来,甘孜藏区一直在政治上、军事上发挥着东屏四川、南控云南、西摄西藏、北啸青海的战略作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甘孜藏区与印度等国毗邻,直到目前中印边界线模糊,敏感度大,争议大;同时也是国外势力支持下的藏独分子活跃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区之一。

四、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西部开发背景下,形成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经济发展科学性、持续性不足,应基于功能定位,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战略发展方向由偏重“开发”向注重“发展”转型

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偏重对西部自然资源开发来推动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等。在开发战略下必然导致西部自然资源大规模片面开采,发展中趋向产生“资源诅咒”效应,引发许多负外部性问题。一是引发产业单一,人才与技术缺乏,经济形成非持续发展问题。二是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比如甘孜藏区的水电开发形成了较多的生态问题。修建梯级水电站引发生物多样性破坏、导致山体破碎,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让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藏区生态更加破碎,就地不合理的加工引发了大气和水的污染,等等。三是资源开发导致系列社会问题。如甘孜藏区水电开发,必然形成大量的移民,导致民众的土地、工厂淹没,使人们失去了生产资料;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活生产栖息地遭到破坏,搬迁区形成许多无业民众,不同民族混杂,形成文化和民族冲突;同时资源开发容易引发资源租金寻租问题,民众得利较少,引发社会冲突和区域冲突。因此,我国藏区发展应基于生态屏障区、资源储备区、藏文化保护区和国家安全区的定位在战略方向上由开发向发展转型,实现藏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安全、资源保护、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内涵的全面发展。

(二)战略发展重点由偏重GDP增长向注重PREES协调发展转型[8]

近年来,国际理论界提出发展与增长概念的区别,指出如果经济仅是单纯数量的增长,如GDP增加,这不叫发展;发展不仅包含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主要包含了数量增长的内在质量部分;发展还包括制度的变革、创新,包括风险的规避及防范;发展要真正实现的目标是实现系统目标,即实现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的协调发展。我国藏区在发展中推进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实际是偏重简单GDP增加的增长理念,忽略了真正发展理念。为此我国藏区应在功能定位下实现资源保障、生态维护、藏文化保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防卫,从而不仅实现经济发展,更实现了向注重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型。

(三)战略发展模式由偏重城镇工业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转型

藏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在地广人稀的农牧区,而政府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能力所及范围内偏重城镇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基础设置;同时,经济上着力发展工业,如甘孜藏区就提出了“工业兴州”的口号。在偏重工业发展中又受到西部开发政策引导和自然资源丰富等因素影响下,藏区又趋向选择了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工业,而广大的农牧区发展滞后。藏区的发展其实关键在于解决广大农牧区的“三农”问题。为此,应在功能定位基础上进行区域发展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小城镇,有效推进农牧区精准扶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从而,推进藏区经济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社会和谐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四)战略发展途径由偏重资源开发产业向注重生态与文化产业转型

藏区传统上采用了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产业容易引发“资源诅咒”效应,诱发生态危机和生态贫困。为此,应在藏区的生态屏障、资源保护、原生态藏文化保护等功能定位基础上科学区域规划,合理利用藏区的资源禀赋,趋利避害,发展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藏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富民兴藏、安藏,推进长治久安战略,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实现持续科学和谐的发展。

五、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的实施策略

在我国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下,只有基于合理功能定位谋求战略转型,并制定实施发展策略,藏区才能科学持续发展,实现长治久安。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应构建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如甘孜藏区制定了以康定为区域核心,骨干交通通道和“两江一河”为纽带,三大机场辐射半径为支撑的“一核五带三圈”的区域发展布局。该布局关键要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强化区域发展联动,才能促进东部、南部、北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2.要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如甘孜藏区已在规划构建以东部康定、泸定城镇组团为城镇发展极核,南部理塘、稻城和北部甘孜为区域副中心城镇,国道317、318线及其连接线为主轴,东部、南部、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的“一核三副三轴三群”城镇空间结构。藏区通过规划并切实推进,可通过城镇极发展形成区域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藏区还需要完善新农村发展规划,推进村容整洁,民族特色鲜明、规划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重点要推进交通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要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区域内城乡经济循环。同时要积极完善牧民定居工程规划。通过牧民定居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公共基礎设施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现代农牧业。此外,要推进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优惠政策引进发展人才,提高藏区的人才与技术水平。

(二)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服务业

要进行产业发展规划,树立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经济,尤其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摆脱资源开发主导产业制约,促进藏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积极发展生态农林牧业。一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我国藏区出产青稞、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等,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推进农地流转,通过科技投入,品种改良,进行规模经营。在连片土地上进行大型机械化耕作;在地形复杂,小片土地上进行小型机械化耕作。应在高寒藏区推行塑料大棚种植模式,形成集合除草、施肥、灌溉、收割、运输和仓储为一体的生产机制。二是发展现代生态畜牧、饲养业。我国藏区牧场广阔,应逐步改变传统游牧方式,通过推进牧场产权改革,结合牧民定居工程,探索放养与圈养、温室圈养结合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可在定居点进行农牧耦合发展模式,形成农牧循环经济。我国藏区还有特色藏猪、藏鸡等,应积极引进资金与技术,发展现代饲养业。三是应发展生态林果业。我国藏区出产松茸等野生食用菌,出产花椒、核桃等特色果品,应合理选择进行科学栽种,形成规模化产品。四是应发展生态藏药种植业。我国藏区有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药材,应在指导下科学采集,并逐步合理选择进行培育种植。在推进现代生态农牧产业发展中,要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种养基地建设。

2.要合理发展生态工业。一是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轻工产业。如对藏区农牧林业的绿色、特色的产品进行传统或现代工艺加工;在藏药种植基地基础上,形成藏药的加工业;对藏区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如唐卡、雕刻、配饰、服装、生产和生活器具等形成加工业。这些产业发展应形成基地和园区生产,并形成品牌。二是科学发展生态矿业。藏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应在科学论证和规划下选择优质、破坏小,污染小矿产进行开发,并应采取边开发边恢复生态方式进行。应在科学论证条件下进行矿产资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宝贵生态资本增值留在资源地。在加工中应提高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促进生产和生态的良性互动。三是合理发展生态水电业。藏区水能资源丰富,如甘孜藏区水利仅利用年径流量的0.4%,水力资源开发仅占0.06%。可对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并形成配套的生态补偿机制恢复生态,并应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惠及资源地农牧民,促进经济与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

3.大力发展文化等生态服务业。一是要积极发展生态自然旅游业。处于生态脆弱区的藏区,有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如甘孜藏区有“蜀山之王”的贡嘎山,被称为“蓝天下最后一块净土”的稻城亚丁、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等等。应通过旅游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让这些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国藏区文化资源丰富,应合理开发来发展文化产业。可规范推进宗教文化旅游。我国藏区应将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合理资本化运作,发展寺庙旅游经济,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民俗文化旅游。藏区民俗文化丰富,可将甘孜藏区独特的歌舞、节庆活动仪式公开展示,吸引游客,发展文化旅游。要推进藏区的乡村和牧区文化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藏家乐”、“牧家乐”,让游客领略藏区的建筑、耕作、放牧、饮食、服饰等文化,通过向游客销售各种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形成旅游收益。三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应利用藏区特色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将一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制作成影视、游戏等作品,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如甘孜藏区可打造康巴影视基地,康定情歌、格萨尔等生态文化园区,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三)推进生态补偿促进生态安全,实施精准扶贫推进长治久安

藏区长期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导致了资源和环境破坏,应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对开发中破坏环境者征收生态补偿费(税),再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修复中;要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构建水源生态保护林区。积极推进生态移民,让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牧民摆脱脆弱环境导致的生态贫困循环陷阱,在一个生态环境好的地方,通过新农村、新城镇建设重新定居安居。只有通过生态补偿等保护政策才能促进生态安全。同时,生态脆弱的藏区贫困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为此,要实现藏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应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促进富民兴藏、富民安藏、富民安边。藏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突出扶持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扶贫成效“六个精准”,全面实施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要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一户一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推进藏区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从数字看甘孜州城乡居民生活发展变化[EB/OL].http?押//gz.newssc.org/system/20090927/000628249.html

[2]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J].南京社会科学,2010,(1):6-14.

[3]甘孜州2015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EB/OL].http?押//www.kbcmw.com/html/xw/gsgg/15058.html

[4]地区脱贫离不开政府管理思路“脱贫”[EB/OL].http?押//www.rmzs.net/47169.html

[5]河流湖泊[EB/OL].http?押//www.gzz.gov.cn/10000/10001/10003/10005/10000232.shtmlhttp?押//www.gzz.gov.cn/10000/10001/10003/10005/10000232.shtml

[6]甘孜州地质矿产、水电资源丰富[EB/OL].http?押//new.gzz18.com/NewsView_6723.html

[7]王秀玉.四川与康区寺庙间战争:晚清改革前的战事[A].康巴研究的新视角:空间、历史与族群[C].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6:50.

[8]赵曦.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7):49-55.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战略转型功能定位发展策略
高速公路企业战略转型初探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
我国水域将按功能定位分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