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到巫山必有诗”——清代巫山诗论之一

2017-03-11滕新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巫峡神女巫山

滕新才



“行到巫山必有诗”——清代巫山诗论之一

滕新才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市 404020)

清代是传统文学集大成时期,各体文学都出现了中兴局面。巫山诗词作为一个缩影,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所有特征。清代文人的巫山经行诗有两大主调:一是山川情怀,浓墨重彩讴歌巫山的险峻、巫峡的壮美;二是神女情结,不遗余力寻访巫山神女传说及其遗迹。

清代;巫山;经行诗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冬,白居易由江州司马量移忠州刺史,泝峡西上。巫山人繁知一欲索墨宝,于神女庙粉壁题诗一首:“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1]5297(卷四百六十三繁知一《书巫山神女祠》)白居易为之怅然,辍笔不赋。时过境迁,中国诗歌经历了唐代的繁荣,宋代的冷峻,元明的低迷,至清代全面中兴。江山如画,激荡着诗人的浪漫情怀,迸发出无边才情,演绎出众多佳什。

表1 清代巫山经行诗(词)统计

清代诗人的巫山行,明显表现出两大倾向:一是山川情怀,浓墨重彩讴歌巫山的险峻、巫峡的壮美;二是神女情结,不遗余力寻访巫山神女传说及其遗迹。

康熙壬子十一年(1672),著名诗人王士禛奉命典试四川,由秦川栈道入蜀,公事毕经成都、重庆、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于十月十七日(12月5日)抵巫山县城。“所过名山,如……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诸胜,舟车遄发,或至或不至,凡登望皆有诗”[2]5080(第六册《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得诗355首,结为《蜀道集》。其时大清江山尚未稳固,新朝鼎革,黍离之痛,深深萦绕在易代之际诗人心间。壬子入蜀,成为渔洋诗风一大转关,“《蜀道集》被誉为王士禛诗风转变的标志,一扫此前迷蒙玄远、清幽澹泊的诗歌风格,变得意境开阔,手法雄奇,风格苍劲,气概非凡”[3]2-3。诗人笔下的山水,全是苍茫辽阔、巉岩峭崿的崇高之美:

十二峰娟妙,轻舟望是非。青天半云雨,夕日乱烟霏。瀑水临江合,神鸦出洞飞。朝云无处所,应待楚王归。[2]797(第二册《渔洋续诗集》卷六《巫峡中望十二峰》)

本诗以轻灵空寂的笔触描写一叶扁舟顺江东下,阴晴幻灭中眺望巫山十二峰,但觉秀美娟妙,碧翠刺空,感受原本似惊鸿一瞥,无暇细玩,所见唯飞瀑泻江,神鸦出洞,徒增云雨缥缈、烟霏朦胧之叹,故以巫山神女和楚怀王传说结句,留下无尽的遐思和驰骋的余地,回味悠远的意境和言尽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始终蕴藏于字里行间。笔法凝重,尽显峡江雄浑气势,衬托诗人无法自已的奔放心情。巫山、巫峡主要是作为行程的空间背景和感怀的心理氛围而成为审美观照对象的,诗人并不刻意描摹山水丽景的细节,而竭力追求心灵感悟之外的意象,“有以得其象外之音,意外之神,不雕饰而工,不锤铸而炼,极沉郁排奡之气,而弥近自然,尽镵刻绚烂之奇,而不由人力”[4]468(〔清〕杨绳武《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达到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化境。

笔者曾撰文指出,王士禛有着明清易代之际普遍的感伤,《蜀道集》112首怀古诗,浸透诗人特别的沧桑感慨和情感体验。《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白帝城谒昭烈武侯庙》都是体现这种诗风的代表作,“成为他诗风由含蓄转为雄放、由空灵转为苍劲、由淡远转为凝重的里程碑”[5]190。这种诗风也被王士禛从夔州带到了巫山。作者蜀中之行乃是负有政治使命,自称“迫于王程”[2]3754(第五册《居易录》卷四),名山大川,登临每有不及,然在巫山寻访神女庙和高唐观,则是无论无何也不愿放弃的。

西上高唐观,阳云对旧台。瑶姬何处所,望远独徘徊。怳忽荆王梦,芳华宋玉才。细腰宫畔柳,并作楚人哀。[2]796(第二册《渔洋续诗集》卷六《登高唐观》)

箜篌山下路,遗庙问朝云。冠古才难并,流波日易曛。玉颜空寂寞,山翠自氤氲。东望章华晚,含情尚为君。[2]796(第二册《渔洋续诗集》卷六《神女庙》)

诗人于卯时抵达巫山县城,当即迎着冬日暖阳,兴冲冲骑马登临治西高唐观,又赴大宁河东岸箜篌山麓晋谒神女庙。其《登高唐观神女庙记》有曰:

泊舟即骑,登高唐观。观在城西三里许,西山用兵日,于此筑堡遏贼,荒凉特甚。朝云之庙,略无髣髴。其东即阳云台,在县治西北五十步,高一百二十丈。二山皆土阜,殊乏秀色,而古今艳称之,讵不以楚大夫词赋重耶?二山之间,有楚王细腰宫址,有池曰“楚王池”。东行二里许,渡小河,源亦出大宁之千顷池,至此入江。《水经》“巫峡合圣泉水,南入大江”者也。溪东一山,枕江岸之北,与巫山隔水相望,曰箜篌山。山下即神女庙,旧毁于兵,近始构茆屋三楹,西向,冠帔俨然,颇得姽婳幽静之态。[2]2040-2041(第三册,《蚕尾续文集》卷四)

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仰望历史浩瀚的天空,诗人思绪悠悠,浮想联翩。兵燹连年,民无孑遗,阳云台荒,高唐观冷,神女瑶姬虚无缥缈,只有婆娑起舞的弱柳,还在随风呜咽,讲述远古那场浪漫的迷梦,倾吐宋玉无边的才情。置身于此情此景,诗人禁不住一声沉重的叹息,穿越亘古年轮,感受玉容寂寞,为神女写心,为才子叫绝,“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1]6261(卷五百四十李商隐《宋玉》),一曲高歌,一声长啸,实现了隔代骚人情感的契合。

吟咏巫峡,讴歌神女,川籍本土诗人擅得天独厚之便。内有三位诗人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李调元,二是张问陶,三是刘光第。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绵州罗江县(今属四川省德阳市)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翰林院编修、文选司员外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充广东省乡试副主考官,乾隆四十二年(1777)奉旨提督广东学政。此经历被民间传说附会为主政三江学台,并受到江南才子刁难:“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宗师何地而至?”李调元巧妙地以巫山作答:“巫山峡,十二峰,雾霭霭,气腾腾,本院从天而降!”[6]6令狂傲的才子们心悦诚服。

李调元赋有吟咏王昭君的“青冢有魂归不得,泪洒巫山十二云”[7]164(《明妃出塞图为编修祝芷塘作》)等诗句,寄托对巫峡美女的同情;也曾怀着“白盐赤甲思故乡,巫山欲问楚襄王”[7]382(《题家桂山〈秋江载书图〉》)的雅兴,体验“天宽才一线”“云峰密似麻”的险峻,流连“瀑挂山山树,溪流处处花”[7]52(《巫山县》)的韵致;亦曾夜泊巫山县城,感受“一江吞石怒,万树入山寒”[7]67(《夜泊巫山》)的羁旅凄凉。这些诗作浅近平易,不假雕琢,其恬淡宁静的心态昭然若揭。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乾隆五十五年(178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吏部郎中,官莱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知府。为诗主张抒写性情,反对模拟,是“性灵派”代表诗人之一。当张问陶首次于南京小仓山随园拜见“性灵派”领袖袁枚时,袁枚不无感慨地说:“所以老而不死者,以未读君诗耳!”[8]13384(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传二》)如此称许,表明张诗确实已深得“性灵派”精髓,在“吟咏性情”的基调上与袁枚桴鼓相应。其《瞿唐巫峡》、《风逆泊巫山县》、《泊横石》、《舟中遥望巫山》(二首)、《峡中作》、《巫峡同亥白兄作》(二首)、《峡中寄王椒畦王子卿》(二首)、《由三分水至楠木围(笔者注:当作园)出巫峡》(五首)、《万流驿》诸诗,组成了一幅瑰丽的巫峡壮游图,真实记录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诗人曾在大溪口候风,著有《大溪口风雪》(二首)、《大溪口守风》(四首)等诗。曾于乾隆五十七年除夕之夜(1793年2月10日)与兄张问安携诗祭拜巫山神女庙,“兄诗一百九,弟诗一百五,开卷古墨香,献神神不吐”,赞赏“神女佐禹成大功,功与同(笔者注:当作童)律庚辰同”,批评宋玉对巫山神女的亵渎,“不知宋玉是何物,敢造梦呓汙天宫”,可谓语出惊人,一反常人心态,抒发“神女奇诗共一灯,灵光万丈腾山谷”“天遣今年到巫峡,两枝笔健千山杂”[9]205(卷八《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的独特感受,并在船上过年。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初一(1793年2月11日)启航东去,其《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舟中守岁》(四首)、《癸丑元日入巫峡》等诗,行程清晰可辨,心情亦历历如绘。

刘光第字裴邨,富顺县(今属四川省自贡市)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光绪二十三年(1898)参预新政,戊戌政变中被杀,与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并称“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所处的时代,大清王朝如日之将夕,西方列强入侵,神州瓜分豆剖,中华民族有亡国灭种之虞。诗人多次往返京蜀,穿行峡中,赋有《琵琶峡》、《巫峡》(二首)、《巫峡舟中望江上九峰》、《巫峡石》、《峡中杂诗》(六首)、《峡中见桃花》、《峡中秋兴》等诗。由于国势日非,列强凭陵,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诗人的故园之行并无衣锦还乡的愉悦,而是充满“巫峡秋残花影稀,黄陵庙里鹧鸪飞”的孤怀惆怅,触处皆是“阴崖昏晓足灵奇,孤篠弄秋神女祠”[10]425(《峡中杂诗》之五、之六)的满目凄凉,浸透“忍尽经天泪,猿声不可求”[10]335(《巫峡》)的心酸,饱含“天形随岭破,雪意向人轻”[10]375(《巫峡》)的无奈。这种沉重的压抑,促使诗人敏锐善思,“艰危多感慨,剩欲傲沧洲”[10]335(《巫峡》),义无反顾地投入“戊戌变法”,企图以改良政治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尽管历史证明这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刘光第等“六君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实践士志之道,用鲜血唤醒国人觉醒,其人格魅力永垂不朽。

[1]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G].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袁世硕.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 滕新才,付川江.论王士禛三峡风物诗与渔洋诗风的转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4.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 滕新才.王士禛《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的文化意蕴[J].时代文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90.

[6] 叶德均,辑.李调元故事集[G].绍兴:绍兴民间出版部,1932.

[7] 罗焕章.李调元诗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8]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刘光第.刘光第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李朝平)

三峡研究 栏目主持人:滕新才

主持人语:历代诗人经由三峡,都有一个强烈的期待:“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本期刊发的《“行到巫山必有诗”——清代巫山诗论之一》对此做了委曲诠释。陈天培教授宏文雅韵,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切入,为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建言献策,立意高远。

Inditing Definitely a Poem Passing by Wushan:The First Article of the Wushan Poetic Discussions in Qing Dynasty

TENG Xincai

During th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various kin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go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The poetry of Wushan is the epitom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embodies typically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e scholars’ poetry in Qing Dynasty on passing by Wushan had two patterns. On one hand, they eulogized the precipitous and magnificent gorges in most of the poetry which embodied poets’ the feeling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Wusha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d Goddess ideas and spared no effort to look for the legends and relics of Wushan Goddess.

Qing Dynasty; Wushan; Passing poetry

I207.2

A

1009-8135(2017)01-0001-07

2016-10-12

滕新才(1965—),重庆荣昌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

重庆三峡学院与巫山县校地合作项目“历代巫山诗文集成”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巫峡神女巫山
巫峡赏雾
湖北巴东巫峡口景区费家岭索道顺利竣工
醉美巫山赏红叶
神女游
夜怀
看桃花忆旧游
国画《巫峡秋涛图》
巫山
巫山怪石——天岩记
唐诗接受巫山神女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