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017-03-11刘亚兰
刘亚兰
(西南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重庆 401120)
文化对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刘亚兰
(西南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重庆 4011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实现源语与译语文本的文化对等至关重要。翻译中的文化对等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普遍缺乏文化对等意识,源语信息缺损,译文缺乏可读性。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文化对等观,系统了解并熟悉英汉语言表达差异,并立足于大学英语教材,通过语码转换和结构重组等有效手段,不断强化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差异; 文化对等
0 引言
思想的表达需要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地根植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郭建中,2010: 105)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对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与高度相关性决定了翻译时不能忽视其文化的必然性,也必然决定了文化对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者不仅需要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词汇、句法、语篇文体上的对等转换,而且需要考虑两种语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容,即达到信息传递和深层的文化理解对等,而后者对译者而言更加困难。
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考试越来越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同时也测试着考生在翻译时的文化对等意识。2013年12月考试改革后,将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据历届考生反映,这些内容都是难点,考生翻译时考生词不达意、晦涩难懂,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失分严重。涉及文化差异的部分,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无从下手。导致上述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源语文化的知识不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尤其翻译时文化对等意识不足。纵观国内目前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1)翻译教学中重视语码转换,但对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缺省现状以及相应的补偿策略重视不够;(2)强化翻译教学的理论性,弱化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尤其对翻译教学以及翻译实践本身的方法论研究不够。
“翻译还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方法”(杨自检,2010:4),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并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只有重视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化对等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杜绝文化信息的漏译或缺失,使译作真实准确地传达文化信息。本文立足文化对等,以目前全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使用的授课教材之一《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对等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准确传递源语信息。
1 语言的非同构性与文化的同质异构性要求翻译实现文化对等
了解并熟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意识到两种语言的非同构性与文化的同质异构性客观上要求在翻译中实现文化对等,这样,学生在翻译实践时才会有文化对等意识,避免误译,实现文化对等。
1.1英汉表达思维的非对称性与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
英汉语言直线型与螺旋形思维方式的非对称性增强了跨文化翻译的表征难度,要求译者频繁地运用翻译思维逻辑,以此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中国人语言表达的思维逻辑方式与英语民族不同。“英语民族思维模式成直线型,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绕圈子。”(刘桂梅,2017)而中国人语言则委婉含蓄,表达时结构也多复合型,类似螺旋式思维。比如先解释原因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才摆明自己的条件。另外,“对于重视实证和分析的西方思维方式来说,相对于汉语,英语的逻辑性则更为重要,也更加突出。归纳法和演绎法是英语中常见的两种思维方法”(李珩,2011:142),而中国传统思维是直觉性的,“汉语偏好综合,习惯整体优先,从整体到部分。这种思维方式更强调人对事物的直觉”(李珩,2011:14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需要遵循译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在翻译策略上就需要经常调整翻译语序,对思维逻辑进行调整,便于向读者准确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文化习惯。文化对等视角下的译文文本“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俞佳乐,2006:149)。由于英汉表达思维的非对称性,教师指导学生应该按照目的语的表达逻辑习惯,把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因素通过语码转换成功地归化为目的语所表达的思想文化范畴,向译语读者靠拢,实现文化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正确和频繁地运用翻译思维逻辑,准确传递作者原作者的意图和原文文本思想,实现文化对等。
1.2英汉文化的同质异构性与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
文化是一个具有同质性和异构性的体构(陈浩东 等,2016)。英汉文化由于生理物质基础的相似性,因此具有大量的重叠或相交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同质性,但历史发展、价值体系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又构成了中英文化的异构特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在关注英汉表达思维的非对称性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英汉文化的同质异构性,即语言文字表面背后所隐藏的自身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在语言中所积淀的文化这一现象。“与其说翻译涉及的是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冯庆华,2002:415)
从表象上看,翻译是一种语码的转换,但是译文背后蕴含了不同文化的接触与冲突,比如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语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如果学生缺乏目的语文化意识,就会在翻译实践中理解错误或表达不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中多了解源语文化,开拓思维,在翻译时逐步融入历史文化意识、地域文化意识、习语文化意识及宗教文化等意识,认识到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文化,防止出现误解。例如,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语言表达中蕴含很多基督教文化背景的成分,而在中国却盛行佛教,对基督教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这就容易造成翻译时理解上的困难与错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英汉文化的同质异构性给翻译活动造成的翻译障碍,做到译文与原文中的文化对等,否则学生的翻译作品很可能是原文表面文字的死译或误译,晦涩难懂,让译文失去应有的文化生命与活力。
1.3英汉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与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
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表达的结构习惯也不同,异质性特征显著。常见的异质性特征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英语多复合句,汉语多简单句;英语使用名词较多,汉语使用动词较多;英语突出表现整体词语,汉语突出表现部分词语;英语重形合(hypostas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描述对象偏重具体化,汉语描述对象侧重抽象化;英语系动词多样化,汉语系动词显得单一化;英语的语法意义主要靠屈折变化实现,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靠词汇手段或词序方式实现等等(徐国堂,2009:106-108)。学生翻译时要实现词义传达的文化对等,教师必须先从理论上督促学生了解英汉语言表达的异质性特征,在实践上进一步指导他们对原文结构进行调整,例如把英文中的被动句调整为汉语译文中的主动形式,将烦琐的英语复合长句翻译成一句一句的简短的汉语句,或对词性进行转换等等,异化或归化译入语文本表达,在译作中实现原文表达的异植化,使译文本土化和具体化。
2 基于文化对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语码转换与结构重组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翻译各种翻译技巧,让学生掌握各种翻译理论基础,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充分认识中英文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现象,“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何其莘 等,2009:180)。作为教师要首先明白:“翻译教学的实用性,更多的是在于启发而不是局限,是解释而不是规定。”(朱纯深,2000:49)通过课堂讲解和对翻译实践指导,启发学生的文化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对等意识,提高翻译能力,学会用译入语表达原文思想内涵和预设信息的技巧。其次,让学生明白,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之间的转换,而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换言之,翻译是把一种文化植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它涉及语义功能、语境意义和文化现象,它利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码使交际的双方得以沟通理解,使文化得到传播。要让学生成功地在英汉语言之间顺利地进行语码转换,就要进行语境顺应、语言选择和文化移植的结构重组。在公共英语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所上教材里的课文,选取部分句子为例,通过翻译实践指导,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时的文化对等意识。
2.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基于语码转换的文化对等
翻译活动是从阅读理解原文开始的,由于学生受语言水平的限制及对文化知识和现象缺乏了解,限制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使某些语义信息丧失,在理解的过程中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教师必须在学生从事翻译活动之前,发现和纠正理解错误、补充已经被学生丧失的文化信息,否则翻译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要求学生根据各种具体翻译策略,译出基于不同翻译理论的各式译文……最终熟练掌握具体的翻译策略。”(宋志平,2010:135-136)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基于语码转换的文化对等在结构层次上主要涉及源语语言解码过程中的文化顺应以及源语句法变异中的文化移植。
2.1.1 通过源语语言解码过程中的文化顺应有效实现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对等
翻译过程是一个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规约之下进行的语言选择、语义选择、语用选择和文化移植的过程。通过源语语言解码过程中的文化顺应有效实现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对等。请看译例分析:
例(1) Again, the Russian army retreated to safety, Napoleon had a clear path to Moscow, but the occupation of the city became an empty victory.
(吴晓真 等,2014:5)
译文(1)俄军再次撤往安全地带,拿破仑的军队顺利地进入了莫斯科。然而,胜利地占领该城市却毫无意义。
(笔者译)
例(1)中,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英汉表达思维的非对称性。如果学生采用直译法分别翻译a clear path to和an empty victory,便会翻译成“一条清晰的小径”和“一个空洞的胜利”,虽然汉译忠实地再现了这两个源语短语的意义,但没有实现异质文化的移植,还使汉语译文不知所云。实质上两个源语短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分别是“空无一人的道路”和“没有意义的胜利”,它们蕴含的文化与汉语读者所熟悉的思维习惯相差甚远。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要对源语语言正确解码,挖掘短语a clear path to和词语empty 外延意义,使译文取得了符合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和语义粘连效果。把名词短语a clear path to转译成副词短语 “顺利地”,把 empty翻译成“毫无意义”,就进行了词意的延伸。“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冯庆华,2002:414)所以根据语言顺应选择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利用语言的逻辑表达和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成功地弥补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实现了语言符号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对等转换。
另外,对上例原文中Napoleon一词,学生都知道是人名,所以容易直接翻译成“拿破仑”本人,但这句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语境是著名的一场战役——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之战。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及语境后,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增译法,增补源语中隐含意义的表达,从而挖掘源语的语义外延意义,使译文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把Napoleon解码后汉译成“拿破仑的军队”,使Napoleon在译文中转换成了形容词,这样通过对源语语言解码过程中的文化顺应,才能让Napoleon的汉译取得语篇粘连和衔接的效果,使译文向目的语读者靠拢,有效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2.1.2 通过源语句法变异中的文化移植有效实现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对等
例(2)In the eleventh grade, at the eleventh hour as it were, I had discovered a calling.
(季佩英 等,2014:6)
译文(2)就在11年级这个关键时刻,我发现了我今生想从事的营生。
(笔者译)
例(2)原文中的“at the eleventh hour”蕴含一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对其门徒讲的一则寓言。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短语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学生很容易望文生义,把“at the eleventh hour”按照原文表面文字死译或误译为“在11点钟”,那就大错特错了。英语成语往往有它自身特殊的文化渊源、用法和含义,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先去了解耶稣对其门徒讲的有关寓言,注意翻译“at the eleventh hour”这个词组时涉及宗教异质文化移植现象,学生最后才能理解这个短语变异了,相当于“the last moment”,从而才会翻译为“关键时刻、危急时候”。通过源语句法变异中的文化移植有效实现翻译的文化对等。
另外,calling的本意是从事某职业或活动的欲望,汉语意思表达了一种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逻辑思维习惯,以及取得语篇衔接粘连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将它翻译成具体的指称,即采用由抽象到具体的翻译方法处理这个词的翻译。如果指导学生进行语码转化,采用词义延伸法变异,翻译成“今生想从事的营生”,就能达到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对等。
2.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基于结构重组的文化对等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1993:110)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汉英两种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英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在两种文化中的思辨能力。此外,基于文化的同质异构性,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同思维方式和翻译思维差异,通过结构重组(异化或归化),在译作中实现原文表达的异植化。我们可以通过结构转换和结构创新等策略,有效实现结构重组,最终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2.2.1 文化同质特征要求通过结构转换,有效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翻译并不意味着是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应该经过一个分析、转换和重组的过程,达到概念的等值。”(夏平,2000:211)。文化与文化之间具有相通性,学生应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同思维方式和翻译思维差异,寻求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共性,进行适当的结构转换,异化或归化译入语文本表达。
例(3)At least seven people had been particularly and lastingly helpful to me. I realized, swallowing hard, that about half of them had since died-so they were forever beyond any possible expression of gratitude from me.
(季佩英 等,2014:139)
译文(3) 至少有七个人对我有过特别的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帮助。但我知道他们中有一半人已经去世了,再也无法接受我的谢意,这令我万分难受。
(笔者译)
在例(3)中,按照汉语的表达结构习惯,先表述原因,再表述结果。而原文与汉语的表达结构顺序相反,“至少有七个人对我有过特别……”是整个句子的总述,“但我意识到他们中有一半人已经去世了……”是整个句子的分述。学生在理论上意识到英汉两种不同的表达结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考虑英汉文化的同质特征,通过结构转换,调整前后语序,使译文顺应汉语的表征习惯,原因放前,结果放后,从而有效实现传递信息时的文化对等。
2.2.2 文化的异构特征要求通过文化补偿进行结构创新,有效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从文化视角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考虑英汉文化的异构特征,通过文化补偿等方式进行结构创新,以便在译作中实现原文表达的异植化。使译作贴切、自然、流畅顺达,实现“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做到原作与译作中的文化对等要求。
例(4)I’ve never thought of myself as “poor”, but I can’t deny certain facts. Every time I fill out my 1040 form, I fall into one of the lowest income brackets. In the past 35 years, I had taken just one vacation trip.
(吴晓真 等,2014:33)
译文(4)我以前从不认为自己“穷”,但这是我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当我填写1040税务申报表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属于最低收入阶层。在过去的35年中,我只有过一次外出度假的经历。
(笔者译)
在例句(4)中,学生翻译的难点是1040 form。学生如果不了解美国的税务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就不知道1040 form的真实含义,直译出来就会不知所云。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美国的税务制度与1040 form的关系后,就会知道指的是美国国税局3种税务表格之一,它表达的是美国税务的文化。“跨文化的翻译,有个对译的语言、风格、结构、隐喻、语气等因素的操纵问题。再构码自然要和原构码在文化层面上有沟通,于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通。”(孙艺风,2000:68)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化补偿后进行结构创新,采用增译法翻译这个短语,在译文中增加“税务申报表”的表达形式,从而把美国人熟悉的1040 form税务制度和税务手续这种美国税务文化成功地移植到了目的语的文化中,这种移植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异质文化本土化的过程,是再构码与原构码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调整和变通,更是跨文化翻译的实质所在。从例4的译文文本为例,让学生在翻译处理时注意消除异质文化对译语读者的干扰,充分照顾到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文字表达习惯,以实现文化对等。这种增译法出于对读者对象的考虑,学生需要会酌情处理某些字句、段落,使译文能够被接受。
另外,“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例(4)中的brackets的解释是:a section of a continuously numbered or graded series(类别)。教师让学生查字典后,根据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选择将income brackets翻译成目的语的“最低收入阶层”,扩展了原文短语的言外之意,实现了译文的篇章衔接,让学生在跨文化翻译中进入原文文本的世界,努力领悟作者的本意,以避免“在世界翻译中,译者总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熟悉的世界里的知识和信仰带进这个陌生的世界”(谢天振,2000:77)。
简言之,在例(4)的翻译中,教师指导学生可以采取种种变通翻译策略,比如顺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语义延伸法、词性转译法和归化翻译法,将文化的相异性转化为本土文化相隔的因素。让各种翻译理论和技巧恰到好处地运用,紧密配合,使译文显得以本土化具体化。这样,原文和译文无论在语言结构上、功能上、文体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是可以对等的。
例(5)People are also trying to buy time. Anything that helps streamline our lives is a growth market. One example is what Americans call concierge services-domestic help, childcare, gardening and decorating.
(吴晓真 等,2014:172)
译文(5)人们企图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都有越做越大的市场。其一例就是美国人所谓的家政服务——帮着做家务、带孩子、修剪花木、居家装饰。
(笔者译)
在以上例句中,concierge services是学生翻译的难点,很多学生不认识concierge这个单词,单独查字典也不大明白其意。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concierge services在美国文化里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私人服务行业,帮助那些忙碌的人们轻松地从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Newmark(1988:94)将文化定义为:“使用一种独特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中国这种服务发展较晚,要实现原文表达的异质化,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破折号后的 “domestic help, childcare, gardening and decorating”提示词语找出其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类似的对等服务行业及其统称是什么,据此,学生基本都能联想到那就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家政服务”。当学生找出再对等称谓后,引导学生把concierge services翻译成本土文化相应的称谓“家政服务”,就实现了此短语在句子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纵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指导活动,学生的翻译过程应是语言交际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而且要解决文化对等的过程,通过语码转换和结构重组实现文化对等。从教师选取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文中的语料并对学生从英汉表达思维的非对称性、英汉文化的同质异构性、英汉语言的异质性特征的角度上进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技巧指导,使学生自觉把英汉翻译活动从语言符号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通过不断的实践指导,学生能够意识到翻译活动不仅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受文化的制约,文化反过来又是翻译的桥梁;目的语文本应该尽量做到顺达、存真、传神,既需要在词汇、句法、语篇文体上对等,更需要在文化上与源出语文本对等,否则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曲解、丢失和误译。
3 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对语言所承载文化的解读,语言的非同构性与文化的同质异构性客观上要求在翻译中实现文化对等,翻译实践活动在把一种文化植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实现文化对等至关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从课文中选取例句,在翻译实践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意识,提高处理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与同质文化的思辨能力,使异质文化与同质文化在源语文本与译文文本中取得同效,达到不同的文化在译作中求同存异的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之辨的习惯,提高学生将信息由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的能力,并通过语码转换和结构重组,做到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审慎处理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思考越是趋于深入,对译事中的文化因素越敏感,越会在亦同亦异的辨析中形成良好的学而思、思而学的互补学习方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翻译实践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文化对等思辨习惯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
Newmark P.1988.ATextbookof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Nida, E.A.1993.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浩东,陈帆.2016. 拓普翻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冯庆华.2002.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郭建中. 2010. 翻译: 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何其莘,仲伟合.2009.翻译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季佩英,等.2014.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学生用书 1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季佩英,等.2014.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学生用书 3 [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珩.2011.英汉语言思维差异及迁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41-143.
刘桂梅.2017.文化对等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策略[J/OL].[2017-03-29].http:∥kns.snki. net/kcms/detail/11.3171.G4.20170306.1027:054.html、2017-03-06 10:27:53/2017-03-29.
宋志平.2010.选择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错误非二元对立分析[G]∥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嬗变与解读.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艺风. 2000.文学翻译的过程[G]∥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晓真,等编. 2014.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 2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晓真,等编. 2014.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 4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夏平.2000.论影视翻译语言的一些特点[G]∥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谢天振. 2000.翻译的文化哲学透视[G]∥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国堂.2009.英汉语言表达的主要差异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4):106-108.
杨自检.2010.论译学研究范式的演进[G]∥胡庚申.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嬗变与解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俞佳乐. 2006.翻译的社会性研究[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朱纯深. 2000.翻译: 理论、实践与教学[G]∥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CollegeEnglishTranslationTeaching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Equivalence
LIUYalan
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cultur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texts a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s as a bridge 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ey generally lack the awareness of it in translation so that their translation is unreadable for lack of some original inform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base on cultural equivalence to know thos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also, can base their translation teaching o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through some effective means such as code conversion and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to frequently strengthen their non-English majors’ awareness of cultural equivalence so as to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ranslation abilities.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s; language differences; cultural equivalence
H319
A
1674-6414(2017)05-0137-06
2017-04-18
刘亚兰,女,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校:路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