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
——应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渗透的对策
2017-03-11姚金艳
姚金艳
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
——应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渗透的对策
姚金艳
在分析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深入揭示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严重挑战: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侵蚀,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民众认同的挑战。应理清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处理的几组关系,即意识形态的广泛渗透性与相对自主性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和包容性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系统理论性和强烈实践性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大众性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实现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有效途径。
国家意识形态 “高势位”建设 西方文化渗透
全球化深入发展至今,其表现形式不再是经济因素的单兵突进,而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性现象。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意识形态的内容与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并以文化为载体借助文化的传播方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特征。“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美]E.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页。在思想文化大激荡和文化冲突不断升级的今天,西方国家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手段实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实施其全球意识形态战略。
面对和平演变手段不断升级,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建设,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秉承对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理念,积极应对文化领域斗争的风云突变,这不仅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领域内的高度纯洁性和先进性,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进程中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极端重要的一项工作*习近平:《在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8月21日。,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加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从深入分析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内在逻辑入手,揭示了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在面对西方文化渗透*西方文化渗透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国家利益,依靠其强势文化,对他国(地区)施行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参见赵波:《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挑战,梳理我们在应对挑战时应该处理好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几组关系,并提出了关于加强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内在逻辑
国家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它在社会精神层面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国家意识形态是否“高势位”建设,主要体现在其理论层次、自身品质、政党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有学者提出:“所谓‘高势位’的意识形态,主要指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不仅这种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层次高和范畴的位阶高,而且特别是它自身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也高,从而具有更大的势能和位能,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 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也就是说,国家意识形态必须保证知识理论的高层次和自身内涵的高品质,进行“高势位”建设,才能更好地维护其政治权威,充分发挥它对社会的统摄、凝聚和整合功能。同时,“国家意识形态是否‘高势位’建设,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代表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 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常常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形式而出场,它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向前发展,其“高势位”建设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首先,就理论层次和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既体现了科学性,也体现了意识形态性,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高势”的体现。“与一切模糊和掩盖自己真实意图的剥削阶级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公开坦言他们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王亭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经过艰辛的科学探索形成的思想结晶,是指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理论武器,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批判性,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如西方一位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与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完美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吕·费弗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历史学家尚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无例外。
其次,就其自身品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高位”的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都只能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能历经岁月流逝而不衰、久经实践磨砺而弥坚的原因正是它的实践性本质决定的,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同时也通过实践来例证、检验获取进一步的再生机能,彰显其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完善发展而来的。
再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置于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位。“高势位”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除了在内容和层次上具有优越性之外,还要看执政党的性质及党在建设意识形态时是否将其置于决定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备带领我国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品质和能力。纵观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我们党一直把意识形态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地位,如党的一大二大提出的深入群众、紧密联系群众,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在群众中宣传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整党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思想路线及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知意识形态建设是获得认同、整合社会和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的最有力武器,始终将其置于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位。
最后,我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无数思想文化精华,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源泉和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同志也深刻地揭示了其所具有的悠久而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的重要论点。*《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双向选择和双重认同,有利于实现先进科学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的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推向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在当今世界就其科学性和实践性而言,没有任何思想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处于同一高度,国家意识形态只能进行“高势位”建设,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建设方法,这样才能使我国意识形态在新时期发挥出更大的理论势能与吸引力。
二、西方文化渗透对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造成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建设是它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发挥整合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开放与发展的背景不仅对中国意识形态提出了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性挑战,更带来了外来意识形态冲击的结构性挑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就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视为“洪水猛兽”,不断对其进行围剿和攻击,尤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手段不断升级,呈现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借助文化载体进行强势输出和弱势国家被动输入的局面,这对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造成极大威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文化渗透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经验教训,没有针对西方强势的渗透和变化的手法及时调整“反渗透”的战略措施,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导致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因素。所以,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集》 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0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然而,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兜售其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思想时,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宣传灌输,它更多是借助于其强大的传媒工具,以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更隐秘的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开始强化文化外衣的包装,借助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实际,打着‘文化全球化’的口号,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其核心价值观,以此逐步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最终达成意识形态的根本置换”。*侯惠勤、姜迎春、吴波著:《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7页。这种隐形的意识形态渗透不但轻而易举地扩大了其渗透范围,而且极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图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更使得西方敌对势力欢呼雀跃,“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终将被资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言论直接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这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旦被撼动,其后果将是对社会主义政权产生根本性的颠覆。
(二)西方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侵蚀
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优秀文化,它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承担着坚决反对西方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重任。一直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意识形态建设同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深深根植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沃土之中。
然而,伴随着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方面,不但要面临西方鼓吹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挑战,还要经受国内外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除了西方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在学术界应用“和平演变”思想,充当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更为隐秘的力量外,国内部分学者也极力推崇国外理论,炒作西方学术话题,甚至在公共场所公开歪曲党的政策方针;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丑化中国英雄人物形象,解构歪曲历史,颠覆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腐蚀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世界”;在外来文化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服饰、品牌、电影媒介等方式极力渗透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念、勤劳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念,严重弱化了我国先进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削弱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势必挑战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如果我们忽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那么我们党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建设就会因文化的颠覆失去存在的根基和源泉。所以,如何有效应对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略,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促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是目前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西方文化渗透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挑战
理想信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与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探索、奋斗的力量源泉,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保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所以,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2/c_1119838382.htm.然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共产主义理想信仰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现在有的人对马克思科学真理产生了某种疑惑,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产生了动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8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战略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大势造势。众所周知,西方国家长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面对曾经强大的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瞬间分崩离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人们不禁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带来一系列现实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党内腐败问题严重等问题,使得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不满情绪和迷茫心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大做文章,利用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进行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诋毁,大肆丑化社会主义,并借此机会大肆渲染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资本主义国家是自由、平等的天堂,民主、法治的乐园,人权、博爱的圣地,去迎合民众的情绪和迷茫心理,这不仅影响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严重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提出了拷问。
(四)西方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民众认同的挑战
民众认同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扎根的土壤,哈贝马斯指出:“一种观念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一旦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正确性,它就会顽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无论遭到的障碍有多大,它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转引自E. O. Eriksen & J. Weigard:Understanding Habermas: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Boston:Beacon Press,2003,p.46.对此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接受主体的民众一旦接受并认同某种主流意识形态,它将具备强大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正是具备了这一现实力量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功。但是,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一方面,利用其强大的现代传播媒介通过大众文化途径向中国输入打上西方价值观烙印的文化产品,调动和控制大众的消费欲望、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在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亲西方的大众群体,如政府通过降低留学门槛、加大留学生基金资助力度培养亲西方的青年群体,美国新闻署的文件中指出“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这比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又如非政府组织从维权、扶贫、医疗、环保等环节入手,收买中下层民众人心,培植反政府集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民众对西方文化渗透的警惕意识,成为我们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民众基础的重点课题。
三、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应该协调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虽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很大成功,其“高势位”建设保证了我国三十多年来政治的稳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政策和手段的变化调整,我国也应及时调整“反渗透”的战略措施,把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立于重大战略地位,并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掌握主动权。要实现这一目标,处理好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意识形态的广泛渗透性与相对自主性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广泛渗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非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如社会心理、日常生活、经济生活、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二是与构成意识形态的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如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三是向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利用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强、无孔不入的特质,凭借强大的科技、经济实力支持,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在文化上实行强力输出和扩张战略。然而,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的道路不同,也决定着各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有自主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极力强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的一切事务,坚决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亦是如此,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输出及在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渗透,在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中凸显其自主性就显得更为必要。
(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和包容性的关系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从根本立场上讲是具有排他性。“既然有主导意识形态,就有非主导意识形态,非主导意识形态是其价值取向未被统治阶级认同,从而不受倡导甚至受到排挤的意识形态。”*何畏:《试论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就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核心主张和理想目标,否则,模糊界限将走向消亡。“但意识形态的排他性仅代表其核心主张是一元的,其边缘部分是相互渗透的,甚至部分主张也可能出现同化现象”*罗仲尤、刘克利:《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0期。,这说明意识形态除了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外,在其他方面应该是开放的,因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多样性和开放性,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排他性,容易走向封闭和僵化。在坚决反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体现一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也是必要的,即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应遵循“坚持一元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包容多样”的原则,在求同存异中发展自己。
(三)意识形态的系统理论性和强烈实践性的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对特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概括和行为反映,是某一阶级、社会集团改造社会或维护某种社会制度的理论依据,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特征。同时,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是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实践要求,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实践与创造的沃土中才能体现其“彻底”和“根本”的特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实现我国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
(四)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大众性的关系
意识形态只有体现时代潮流、时代精神和时代发展,才能发挥其统领功能。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现实和时代特征,孕育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从创立的那一刻起即宣布自己所创的理论属于人民群众,是对劳动人民群众立场的理论表达,也是对劳动人民群众争取自我解放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概括,注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渗透到劳动人民群众中,掌握群众,才能体现其本质属性,实现其远大理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基于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特点,在思想理论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方面应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体而言,应当努力引导其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忠实执行者;对广大群众而言,则应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使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二者的结合才是取得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成功的关键。
四、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主要途径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我国能否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关系到国家和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要从根本上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侵害,必须加强我国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主要途径包括: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不竭动力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质疑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显得尤为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时候,党的意识形态总能发挥其强大的整合功能;而一旦脱离马克思主义,党内则陷入一片混乱。这就要求我们:
(1)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现理论创新的保证。列宁同志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2页。党的先进,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先进理论的发展,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既要注重党内民主,又要疏通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对于腐败问题要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既要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干部培训和学习教育,又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增强党员意识的党内生活制度;既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又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到求真务实。只有通过教育引导、提升以及对机制的完善,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形势下,永葆党的先进性。
(2)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其统领作用和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它总是在不断地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动力支撑。
(3)抵御和批判国内外各种反动和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才能显示出璀璨夺目的真理性和攻无不克的战斗力。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160多年以来,它遇到的恶意诽谤和诅咒从未停止,却丝毫没有动摇其牢固的地位,而是在与各种思潮的辩论和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目前我国除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以外,还要抵御和批判其他错误思想,如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破坏祖国统一的思想以及“法轮功”“全能神”等各种邪教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几代领导集体,也是在坚持抵御和批判各种反动、错误思潮中,有效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从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精神支柱
强化精神支柱的建设不但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从根本上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治本之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同时也强调,“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以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以前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精神依托,它既承担着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抵御腐朽错误思潮的重任,也是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有效抵御外界分化势力的思想屏障。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是要注重教育引导。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人群以及媒体等多渠道来实现,疏通教育途径,充分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的对接机制,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教育成果;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宣传功能,“贴近社会热点问题,让群众参与其中,评判是非曲直、接受道德洗礼,从而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邹贤启:《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核心价值观主渠道作用》,《人民日报》2014年10月30日。
二是要注重文化熏陶。优秀的文化环境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通过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村文化,优化社区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通过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
三是要注重实践的养成。坚持实践引领,注重体验教育,“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当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把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是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体现
意识形态“高势位”的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坚持“拿来”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树立“送去主义”文化观,即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变被动为主动,同时牢牢掌握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锋与交融,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前提。
第一,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思路。“中国话语”要被世人所了解和熟悉,必须挖掘民族文化的特色,科学解析传统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新媒介快速、及时等传播特点和力量,注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并“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第二,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自信,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解释力。“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发声服务,这就要求不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激发研究者的学术原创能力,提高学术质量;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规范学术评判标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科研工作者的资助力度,优化学风建设,杜绝学术腐败。
第三,掌握媒体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西方国家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技术,凭借全球媒体世界的不均衡性与畅通无阻的文化殖民进行强行渗透,“形成所谓的‘西方话语霸权’,挤压着非霸权话语的生存空间,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失语和边缘化”*聂筱谕:《西方的控制操纵与中国的突围破局——基于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审视》,《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5期。。以硬实力为基础的西方强势话语在短期内并不会改观。围绕“民主”“西藏”“新疆”“人权”“台湾”等问题,西方媒体积极争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先声夺人地用强大话语压制排挤中国,更凸显了我国通过媒体争夺话语权的紧迫性。要打破西方对国际舆论的垄断,除了要继续巩固、充实、提高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还要开拓利用更多的新生媒介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发声,要充满自信,理直气壮,而不要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对。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是国家“高势位”建设的纽带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意识形态深入群众、为群众所接受的重要环节,其教育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理论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偏重“填鸭式”、单纯灌输式,受教育者处于高高在上的思想理论权威地位,忽略受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作用,缺乏意识形态灌输的科学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实际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正说明了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将是空洞无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入手,把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思想问题和关心群众生活问题相结合,既注重心理疏导,又将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激发他们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奉献精神,当他们对生活满怀希望、对祖国充满感激的时候,党的意识形态才能更深入人心。
二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必须以通俗、简洁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用“小众语言”来传播“大众意识”,杜绝空洞宣传。要充分考虑受教育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把富有哲理的高深的政治话语通过理性、系统、平实的话语表达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如电视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很好地借用俗语、典故、生活故事等方式,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讲好精彩的、能听懂、易理解、可接受的中国故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TheHighPotentialConstructionoftheStateIdeology—TheCountermeasurestotheInfiltrationofWesternCultureintheProcessofGlobalization
YaoJinyan
(School of Marxism,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hig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tate ideology,and further reveals the serious challenges of the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to China’s state ideology,includ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the eros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the challenge of communist ideals and beliefs and the challenge of socialist public ident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ist the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achieve the hig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ideology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veral groups that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the state ideology,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broad penetration and relative autonomy of ideolog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clusive and the inclusive of ideology,the relation between systematic theory and strong practicality of ide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advancement and popularity of ideology.
:State Ideology;High Potential Construction;Infil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4.005
姚金艳,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15JD7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