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纷纷天下奇男子 不及淮阴一妇人
——司马迁笔下的漂母形象

2017-03-1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淮阴韩信

徐 业 龙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江苏 淮阴 223300)



【《史记》人物研究】

纷纷天下奇男子 不及淮阴一妇人
——司马迁笔下的漂母形象

徐 业 龙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江苏 淮阴 223300)

漂母是司马迁笔下平凡而又不同寻常的一位劳动妇女,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塑造韩信英雄形象,以极其简省的笔墨描绘了漂母的形象、言行、性格与她的行事方式,漂母因之成为我国古代善良、仁爱、朴实,施恩而不望报答的高尚代表人物而青史流芳,漂母祠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一座报恩祠。

《史记》; 漂母;韩信;漂母祠

《史记》首次确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体例,司马迁饱含感情,妙笔生花,刻画了成百上千神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司马迁的笔下,除了妲己、褒姒、虞姬、戚夫人这些被历史铭记的名姬贵妃之外,还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的平民女子,秦汉之际淮阴城下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妇人——漂母,就是其中平凡而又不同寻常的一位。漂母是我国古代出的女性代表,堪为我国古代最成功的育人典范。司马迁以极其简省的笔墨描绘了漂母的形象、言行、性格与她的行事方式。漂母因其仁慈善良、大爱无私而青史流芳,历代学人多有诗文对其赞颂,官府也建祠树碑以示褒扬。

一、大爱无痕,一言激发英雄志

司马迁的《史记》是建功立业、纵横捭阖的英雄世界,也是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的男人世界,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女子,漂母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塑造韩信英雄形象,用篇幅不多的文字画龙点睛地刻画了漂母的善良形象。《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1]547韩信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史学巨擘司马迁为塑造韩信一代兵仙的人物形象,曾经追寻韩信成长的足迹来到淮阴,在这里观风问俗,访求韩信故事,并用极其简约的笔墨将韩信青少年时期在故乡贫困潦倒、漂泊寄食、胯下受辱的生活经历记载到《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虽然司马迁对漂母这个小人物着墨不多,只有三言两语,但却在历代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给后世人们带来无穷回味,深受感动和启发。

漂母,姓氏和生卒年不详,是秦汉之际淮阴城下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经常和一群妇女在淮阴城下淮水岸边浣洗丝絮。司马迁将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老妈妈称为漂母,还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她施济韩信的故事。韩信少时家贫,母亲去世以后,韩信的生活便没有了着落,先是在南昌亭长家寄食但却遭遇“晨炊蓐食”,被南昌亭长的妻子想办法赶了出去。韩信流落到淮水之滨临流垂钓,钓鱼也不能填饱肚皮,韩信便经常挨饿。漂母见韩信饿得可怜,便主动将自己带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给韩信吃。韩信天天来钓鱼,这位老妈妈也天天来漂洗丝絮,老妈妈每天都带些东西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天天都是如此。韩信失去父母的照顾,又饱尝别人的白眼,在饥饿绝望中能得到这位善良老妈妈的帮助真是感激涕零。韩信发誓说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她的恩情,漂母听了却不高兴地回答:“大丈夫当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身为王孙却处境困难才给你饭吃。我这样做哪里是指望你将来的报答?”“大丈夫”“王孙”体现了漂母对韩信的尊重和爱护,由此可见漂母的话语其实是暗含激励的,她希望韩信能够振作起来,有所作为!

“黄石授书,喜孺子之可教;漂母饭信,励王孙于舛途。”[2]在我国古代,很多人从《新声律启蒙》这样的蒙学书籍中熟悉漂母饭韩信的故事,并从中体悟这位伟大母亲的无私情怀。俗话说: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即使一点点微小的帮助也是很可贵的,最难能可贵的是漂母在自己的生活也比较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同情、怜悯之心帮助韩信,而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又是永远不会想着要得到报答的。如果说此前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处,亭长的妻子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教育了韩信,那么漂母给予韩信的则是醍醐灌顶般的荡涤。漂母将无私的母爱授予萍水相逢的韩信,而她激励韩信的话语更使韩信振作精神。当时的韩信确实很落魄,但他并没有沉沦,漂母在给予他物质帮助的同时,也用善意的斥责唤醒了韩信麻木已久的自尊和自信。韩信受到漂母的抢白,哑然无语,羞愧难当,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和规划自己的人生。

漂母独具慧眼,诚如《漂母墓志铭》所言:“以一夫人能识英雄于草泽,既不愿受报,且不愿留名,其襟怀坦白,识见坚卓,诚非须眉所能及者。”[3] 195后世文人士子对《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述故事进行解读与生发,对漂母热情讴歌,赞叹不绝,宋人黄庚《题漂母饭信图》诗曰:“国士无双未肯臣,汉皇眼力欠精神。筑坛直待追亡后,不及溪边一妇人。”[4]39也就是说,当时楚汉的英雄豪杰,竟没有一个人能了解韩信的,甚至连汉高祖也不例外。因此,明人冯梦龙在《智囊补·闺智·漂母》说:“楚汉诸豪杰,无一人知信者,虽高祖亦不知,仅一萧相国,亦以与语故奇之,而母独识拔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5]412“萧何月下追韩信”被传为千古佳话,萧何也因发现韩信、向刘邦推荐韩信,留下了“伯乐”“贤相”的美誉。但萧何还是在和韩信谈话以后才认定韩信是个奇才,而老妇人在河边偶遇饥饿憔悴的韩信就一眼看出他有过人的才识,真可说是古今第一慧眼!事实上,真正所谓“眼力还高萧相国”者,唯漂母一人而已。宋代诗人金朋说来到淮阴,他流连在淮阴漂母的祠堂前感慨万千,他的《漂母堂》诗曰:“恻隐殊无一念仁,谁能推食食王孙。纷纷天下奇男子,不及淮阴一妇人。”[4]30可惜,当时的祠堂太过窄陋,不足为漂母生色,但诗人笔下惊世骇俗的诗句却永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这正是对漂母的最佳写照。

二、知恩图报,千金犹鉴楚王心

漂泊寄食的生活经历对韩信的一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韩信因贫穷而敏感于恩怨,因恩怨而寻求图报,因图报而更加追求功名。韩信对贫中恩怨的图报心升华为强烈的功名心,构成了韩信人生成长的基本思想轨迹。漂母识英雄于草泽,她用无私的母爱和善良的呵斥激励逆境中的韩信。韩信胸怀大志,养晦韬略,静观时局,蓄势待发。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反抗暴秦的序幕,韩信乘势而起,仗剑从军,加入了“伐无道,诛暴秦”的起义队伍。寂寞多年的韩信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其绝世的韬略、智慧、勇气、武功以及忠诚的肝胆与超迈的人格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韩信初投项梁,项梁败亡,又属项羽。在项羽帐下,韩信充任执戟郎中,他跟随战斗,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有了深刻而明晰的认识。韩信还曾多次向项羽建言献策,却不为项羽所用。公元前206年,韩信亡楚归汉,投到刘邦帐下,经萧何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在这段议论中,韩信把刘、项双方的形势作了比较后指出:项王勇武,但不任属贤将,因而是匹夫之勇;项王虽关心人,但不能论功行赏,是妇人之仁;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是失去地利;放逐义帝,残杀无辜军民,失天下人心。项羽虽然霸天下而臣诸侯,但百姓不拥护他,所以其强亦弱;相反,汉王入关后纪律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秦民拥护。韩信列举了项羽在用人、战略、政策上的种种失误后,明确地指出项王的缺点正是汉王应当利用的,项王目前的这种貌似强大,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可以打败的。因此,要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取三秦、东向灭楚。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在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舞台上,韩信运筹帷幄,自由驰骋,一展帅才雄风。他几乎指挥了楚汉战争的所有重要战役,率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定三秦。及汉王攻彭城受挫,他又收兵荥阳,击破楚军于京、索之间。他以木罂渡河,计擒魏豹从而灭魏,又北擒夏说收取代地,再东下井陉,以背水列阵,诱斩陈余,平定赵国,接着传檄而定燕地。然后又东击齐鲁取临淄,壅囊决潍河,击杀楚将龙且,大败二十万齐楚联军。最后会兵垓下,一战而逼得楚霸王乌江自刎。韩信以超凡的军事智慧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演绎了一部流光溢彩、惊天动地的辉煌历史篇章,其卓著战绩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乘此破竹之势,汉鼎聿新。

韩信的光辉人品显露在他的崇尚忠义,有恩必报上。他对漂母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对刘邦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被封为楚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结早年的恩怨。韩信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仁厚之人,他知恩必报。韩信首先找来当年曾分饭给他吃的漂母,赐谢千金。韩信这样做已经不仅仅是感激漂母当年对他的无私帮助,而是对漂母的善良表示出由衷的敬意。之后,韩信又派人找来当年的那位下乡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还了当年的饭钱。韩信对下乡南昌亭长说:“你也只能算是一个不通人情大义的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最后,他找来了那个曾使他遭受过胯下之辱的青年,这位青年早就听说新就任的楚王是他曾经侮辱过的韩信,已作好了必死的打算,众人也以为韩信必严惩这个青年,让他想不到的是韩信似乎并没有治他的罪的意思。韩信笑着对周围的将士们说:“这是一位壮士啊,当初他侮辱我时,我真的就杀不了他吗?只是杀了他没有任何意义,我就是因为忍下了那口气才得有今天啊!”接着,韩信让这个青年当了楚中尉,负责捕捉盗贼的工作。韩信能对一个曾经施舍过他的人报以享用不尽的金银财物,对一个曾经迫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人既往不咎,反而封官,这也给中国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一饭千金、能屈能伸等成语典故,成为千秋美谈。这三个人当中,在韩信本人和后世人心目中最受敬重的,还是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若论当年给韩信物质上的付出,南亭亭长无疑应当比漂母多得多,也好得多。但他为德不卒,结果只得到一百小钱的回报。而漂母怀着一片真诚、同情、慈悲和仁爱之心,没有丝毫的嫌弃和不耐烦,虽然她所付出的不过是疏食粗粝,那恩情已深如大海,重如泰山了。

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清朝诗人包彬《淮阴侯庙》诗云:“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6]243是啊,一饭之恩尚且思报,何况刘邦的知遇大恩呢?韩信出身微贱,经历坎坷,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还曾受胯下之辱,人多厌之。事楚之际,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曾多次向项羽建言献策,却不为项羽所用。归汉之初,仍未得知名,仅仅当一名治粟都尉,未得到应有的珍重。后来,汉王刘邦礼贤下士,拜他为大将军,并对他言听计用。刘邦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拜将台上前所未有的礼遇和荣幸使韩信感慨万千,他望着猎猎旌旗,威威军阵,心头油然升起了要为汉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信念。韩信骨子里的那种“有恩必报”的道德追求使他决心以一生的奉献来回报刘邦的知遇之恩。及至韩信为齐王时,楚汉双方军事对垒也到了严重关头,韩信成为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人物。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韩信不为势利所动,他在拒绝武涉时,就说出了肺腑之言:“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1]551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1]551,劝韩信“参分天下,鼎足而居”[1]552。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利害关系,两次奉劝韩信背汉自立,然而韩信仍然选择忠心耿耿地为刘邦效力,最终帮助刘邦打下了江山,为开创两汉四百多年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为我国由秦末纷乱走向重新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三、厚德载物,千秋俎豆祀馨香

漂母的无私大爱不仅影响了韩信,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漂母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仁慈善良的典范,历史上有人将漂母与孟母、岳母并列,她们用母爱哺育了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人物。其实,漂母较孟母、岳母更显伟大,因为教育自己的子女是每个母亲应尽的义务。孟母三迁,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学到知识;岳母刺字,是要求自己的儿子精忠报国;而漂母却是将伟大的母爱授予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年,特别是当韩信表示要报答她时,漂母还严词予以拒绝,并激励他上进,足见漂母心地是多么无私和博大。千百年来,漂母由其真心、真善,有始有终,不但得到千金回报,还流芳青史,在历史人物画卷中占有一席之地。漂母仁爱善良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目之中,人们在漂母的身上倾注了无数瑰丽的传说、优美的故事,让她汲足了人间的至真、至善、至美。有许多与漂母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在群众中广为传诵,寄托了广大群众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无限景仰和爱戴。后人以典故“一饭千金”“千金答漂母”“千金答浣纱”等谓报恩厚重,用“漂母恩”“漂母惠”“漂母食”“漂母餐”等谓施恩赐怜,用“食依漂母”“淮阴饥”“韩信贫”等谓贫困或有本领处于厄境之人。

在漂母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人们世世代代精心保护与漂母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还为她建庙立祠,享祭不绝。在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有多处纪念漂母的文物古迹。《咸丰清河县志·古迹》记载:“漂母岸:此漂母浣絮布之所,在淮阴故城南。”*参见清代吴棠修、鲁一同编纂的刻本《咸丰清河县志》第二十二卷。码头镇“韩信湖”西岸有一组呈品字形立于水面的亭台式建筑就是漂母岸。唐代崔国辅有《漂母岸》诗云:“河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4]3漂母岸主亭面宽 11.60米,侧宽7.80米,两翼亭呈边宽5.20米的正方形,主亭与翼亭之间有曲折的回廊相通,廊宽2.60米,长约40米。主亭上有书法家胡道华题写的“漂母古岸”四个大字,南北两翼亭立柱上分别有对联称颂了漂母慷慨予食的美德:“漂也劳艰,饭饥只为悯王孙;贫而慷慨,母爱信能弥宇宙。”“爱心未料施豪杰,慈母何须赋姓名。”韩信湖东岸有一千金亭,亭呈正方形,立柱间距4.20米,亭额上有“千金亭”三个大字,两侧立柱上有书法家姜华书写的对联:“爱心本无价,然诺足千金。”

码头镇泰山村有一座著名的古墓葬,隔二河与韩母墓相望,那就是漂母墓。《水经注·淮水》云:“(淮水)又东经淮阴县故城北。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封韩信为侯国。王莽之嘉信也。昔韩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7]《咸丰清河县志·古迹》亦记载:“漂母墓在韩母墓西,即今之泰山墩。”①漂母对韩信的恩情比泰山还重,当地的人们便将漂母墓亲切地称为“泰山墩”。传说漂母死后,韩信非常哀痛,令十万大军每人兜一兜土,为漂母的坟墓添土,遂造就了淮阴的一大名胜景观。漂母墓上的泥土与四周农田的土壤明显不同,是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干时十分坚硬,湿润时具颇大的黏性及可塑性,顽皮的孩子取土加水做成泥坯,捏成各种玩具晒干后不易碎散,这可能就是韩信命大军从其他地方取土的缘故。漂母墓是秦汉时期的著名古墓葬,是淮阴大地上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千百年来,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往凭吊,人们来到漂母墓前无不为之感慨万千,文人墨客纷纷题诗为文,留下大量优美的篇章。

两千多年间,人们在从漂母墓极其深广的精神内涵中汲取滋养的同时,还对她精心保护。2008年,淮阴区人民政府投资700余万元,围绕漂母墓建设漂母祠景区。漂母祠景区以漂母墓为核心,主要由漂母祠、报恩亭等建筑物组成,展示漂母与韩信的历史事迹,纪念漂母的伟大母爱。漂母祠景区建设范围东西宽126米,南北长145米,占地面积18270平方米。漂母祠是景区的主要景点建筑,为恢复旧貌而建。漂母祠始建年代无考,明初废圮。漂母祠是一组由大殿、两侧厢房和门厅组成的院落,建筑总面积约621平方米。大殿共五间,面宽15.80米,进深10.20米,中祀漂母;两侧厢房各三间,构造、体量相同,面宽10.76米,进深8.16米,分别展陈漂母、韩信的事迹;门厅三间,面宽9.16米,进深5.20米。各建筑物之间有廊道相连,廊道内有历代诗人题咏漂母的诗词。漂母祠后还有报恩亭,报恩亭底部东西长6.40米,南北宽5.20米,亭高6.24米,亭内《报恩亭碑记》颂扬了漂母仁慈善良的高尚品德和韩信有恩必报的道德情怀。漂母墓位于漂母纪念苑北部,净高15.8米,底部直径52米。墓的四周有甬道,前有祭台,外围是芳草坡,植被茂密,还栽植大量松柏、银杏、国槐、垂柳等树木。漂母墓造型如金字塔,掩映在绿树丛中,如一位正襟危坐的慈祥老人,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一个留韵百世的真情故事。

在淮安市淮安区古运河东侧也有一座漂母祠,《淮阴文物志》记载:漂母祠明成化初移建于此。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王命选捐修,乾隆年间知府李日章委乡绅大修。同治九年(1870)复修,抗日战争时该祠毁于战火,片瓦无存。1982年,原淮安县政府拨款重建。漂母祠坐北朝南,东西长70米,南北宽22.5米,门楣横书“漂母祠”三字,为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所书。北有享殿,硬山顶,抬梁式,面阔三间11.3米,进深7檩6米,檐高3.2米。殿中设漂母塑像,漂母端坐神台,衣饰装束,一如农妇,质朴无华。祠内明万历年间淮安知府刘大文所撰楹联颇耐人寻味:“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殿堂东面有韩信向漂母感恩塑像。殿门前擎柱上镌刻有刘大文撰写的另一副对联:“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千古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参见淮阴市文化局1994年编写的《淮阴文物志》第53~54页。世态炎凉,千百年来,漂母慈祥的母爱、善良的胸怀不知曾经感动过多少人。

和许多千年古县一样,淮阴这片古老而多情的土地养育了迭出不穷的精英人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个异彩纷呈、震撼人心的历史片段。在司马迁的笔下,漂母是淮阴城下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拔山盖世的英雄壮举,但她却用无私的母爱、善良的呵斥和纤弱的双手,将落魄的淮阴少年——韩信推上了历史的峰巅,在她身上所显现的道德的标高和人性的光华,足以令后世的人们顶礼膜拜,俯身再三。清代诗人宋征璧驻足漂母祠前,怀着对漂母无限景仰的心情写下《漂母祠》诗:“漂母祠前一洗襟,悠悠淮水故人心。王孙莫作千金报,一饭难酬直古今。”[4] 89历史确实就像永远不知疲倦地流淌着的悠悠淮水一样,对于行色匆匆的人类社会来说,两千年足以使一切都变得漫漶不清或难以想象了,许多英雄豪杰因此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漂母的名字还是经常被人们提起,漂母的事迹还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她那慈祥的笑容依旧庇佑着这方水土生生不息,庇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幸福安康。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靳中人.新声律启蒙[EB/OL].(2016-11-01)[2017-01-0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16/18/152409_425581359.shtml.

[3] 杜文东.淮阴区韩信纪念景观[M]//花法荣.韩信研究文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 刘希平,徐业龙.一饭千金——历代诗人咏漂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闺智:卷二十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

[6] 刘学军,徐业龙.国士无双——历代诗人咏韩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EB/OL].(2016-12-27)[2017-01-0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11/11/6742906_336289782.shtml.

【责任编辑 梁红仙】

Abstruct: Mother Piao is an ordinary and uncommon female toiler under the penmanship of Sima Qian. Sima Qian just used a few words to describe the figure, statements, actions and character of mother Piao, so that he could shape the hero image of Han Xin better. Because that, mother Piao was remembered forever for her goodness, kind-hearted, unadorned and the character which she does not remember favors what bestowed upon others. ThePiao-Mother Temple became a gratitude temple under the scholars’ pen.

Mother Piao’s Image under the Penmanship of Sima Qian

XU Ye-long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Huaiyin District, Huai’an 223300, 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Mother Piao; Han Xin; Piao-Mother Temple

K207

A

1009-5128(2017)01-0080-05

2016-10-28

徐业龙(1967—),男,江苏淮阴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主要从事韩信文化及淮阴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淮阴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淮阴:母爱之都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海报作品选登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古代的军事家们 国士无双韩信
追韩信
韩信:中国最有故事的人
一饭千金
背水一战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