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的过程、成果、价值及建议
2017-03-11洪振宁
洪振宁
(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 温州 325009)
温州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的过程、成果、价值及建议
洪振宁
(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 温州 325009)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总结温州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的过程、成果、价值,并提出建议,可为当代温州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参照。系统梳理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过程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探究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对温州继续实施新一轮文化研究工程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人、文、古、今”四个方面为重点,加强对温州人群体的研究,汇编温州文献,继续编撰专题史,研究温州模式的创新发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温州模式;学术价值
Abstract:Zhejiang Culture Research Project is an enterprise in the interest of the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To review processes, achievements, and values of th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in Wenzhou, and to give suggestion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Wenzhou cultur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in Wenzhou, investigates their academic and application values, and provid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new-rou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in Wenzhou.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Human,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as the focal points, the paper suggests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Wenzhou people as a whole, compiling Wenzhou documents, and continuing the writing of special history of Wenzhou, and study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mode.
Key words:Zhejiang Culture Research Project; Wenzhou mode; Academic value
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期十年,是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倡导,统筹推进实施,并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撰写总序。2017年1月19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委办发〔2017〕3号),正式推进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旨在从学术角度全面解读、研究当代浙江发展和浙江历史文化,系统探讨浙江区域文化的内在特征和个性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名家和学科骨干,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逐步形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打造浙江文化研究新高地。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已实施十年,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拟以五年为期,延续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主题,设浙江当代发展、浙江历史文化、浙江文献、浙江艺术、“浙学”文化意义诠释五大研究板块,组织专家学者,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从温州接轨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的实践看,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丰富和发展了区域文化,因而继续开展第二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大有可为,意义重大。
一、温州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的过程
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浙江省社科联)领导带队,两次深入温州调研。虽然温州地方文献的整理已于2002年得以推进①,温州学研究也于2002年得以进行,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李强发表《关于创立温州学的思考》[1]一文,但整个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推进,一是缺乏系统设计,二是主要依靠民间的力量。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是在浙江省委领导亲自倡导和大力推动下,集合各方力量开展的,机制健全灵活,运作起点高,研究重点设计为“人、文、古、今”四个方面,全面而系统,推进力度较强。
为此,温州随即进行文化研究工程的转换与提升。2005年10月14日,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温州市社科联)召开实施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展览了近三年来推进温州研究的最新著作类成果120种,表彰了在推动温州文化研究、创立温州学和社科普及周活动中成绩突出的17个单位和个人,市委副书记到会讲话[2]。同年12月24日,中共温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提出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包括实施温州文化研究工程,重点是温州历史文化研究和温州当代发展研究。
中共温州市委将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组织和实施提上议事日程后,决定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州市社科联组织实施。2005年10月,参照浙江省实施的文化研究工程,中共温州市委发文,成立温州市文化研究提炼工程指导委员会,市委书记兼任委员会主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温州市社科联。2006年2月,《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意见》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多次讨论得以制定。同年3月17日,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主持召开温州市文化研究提炼工程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意见》(温委办〔2006〕16号),并于4月由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发文,因收附研究选题,文件长达86页。同时,其研究参考选题在《温州日报》等报刊上公布。2007年6月19日,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调整了温州市文化研究提炼工程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
2007年7月10日,中共温州市委召开温州文化研究工作会议,市领导干部和社科界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时任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赵一德在会上就努力提高温州文化研究工作水平提出新的要求。2009年3月,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温州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9—2012)》,强调继续实施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打造“温州学”文化品牌。此后,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继续走上正轨,并带动和影响了温州地区各县(市、区)的文化研究和学术创新。
2007—2012年,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6年,立项426项,每年资助和组织出版学术专著和市内外学者研究温州的图书达70余部,取得研究温州的学术成果仅著作就多达400余部,其中包括外地学者研究温州的成果。年年都有新的进展。每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发表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年度《温州蓝皮书》②,《温州日报》也以每年两个整版的篇幅,分为经济篇和文化篇并配图加以综述③。继《光明日报》刊发综述和报道后,2008年11月26日,《浙江日报》对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也曾刊登有关综述[3-5]。
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在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过程中,省外一些研究机构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中心、泉州学研究中心和广州文史研究馆相继派人来交流学习。温州社科界树立大社科理念,协作创新,支持外地学者研究温州,力求外地专家与温州本地力量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与人文科普相结合,注重链合各方力量,整合研究资源,联手互动,每年择优分批立项,推进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特别是注重组织开展重点专题研究,相继举办大中小型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学术沙龙等,鼓励优质社科成果精品的推出,组织与资助研究成果的出版。
二、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通过联动推进,立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美国农业部对待基因编辑后的农作物和大多数常规的转基因生物态度一致,不需要对这些农作物进行额外的现场测试或环境评估。这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市面上销售的转基因农作物,例如Calyxt公司生产的大豆,都不含有外源遗传物质,也不使用科学家在第一代转基因生物中经常用到的细菌或病毒。农业部表示它也无法滥用自己的监管权利,因为农业部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植物免受病毒感染和害虫侵害。但是在2018年7月下旬,欧洲最高法院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他们裁定提供基因编辑农作物的公司应当遵守与转基因生物相同的审查规定。
注: ① 较大规模的温州地方文献整理始于2001年7月。《温州文献丛书》自2002年12月出版第一辑《温州历代碑刻集》为重要发端,至2006年12月,共抢救整理、编辑出版温州地方文献4辑40种48册。
② 2008—2012年,均有年度《温州蓝皮书》,其中每册均有《温州研究的新进展》篇章。
③ 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年度综述分为经济篇和文化篇,分别刊载于2008年1月15日和1月22日《温州日报》;2009年1月13日和1月20日《温州日报》;2010年1月19日和1月26日《温州日报》;2011年1月20日和1月27日《温州日报》;2012年1月12日《温州日报》;2013年1月16日《温州日报》。项运作,以资助专著出版和专题学术研讨为主要抓手,在当代发展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两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术创新不断推进,研究温州和整理地方文献的图书,每年多达70余种,同时相继举办10余场大型和若干场中小型研讨会①。
1.以温州模式研究为重点的温州当代发展研究
资助出版专著和组织编撰著作20余部,总字数达一千万字。如由温州市社科联组织编撰、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30年》,五卷六册,分为发展综述卷、文献资料卷、新闻报道卷、理论探索卷和回忆纪实卷,计300万字,较为系统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改革发展的历史文献、研讨论著及新闻报道,并加以回顾与综述,由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作序。温州市政协则与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合作编辑出版《温州民营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77万字,收入温州改革发展亲历者的回忆纪实文章100余篇,以经济学家费孝通的话语串联全书,记录30年来温州波澜壮阔的巨变。考虑到温州金融改革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温州市社科联又约请温州市金融学会编写《温州金融改革三十年》,上篇从利率浮动、体制改革、民营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综述温州金融改革,总结温州先行改革的效率优势,并从中得出启示;下篇为史料选辑,精选调查报告、研讨论文[6]。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授任晓著有《自治与增长—“温州模式”的经验》等。自2013年开始,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则改为编辑出版《温州学术丛书》 《温州文化丛书》。
2.以出版系列图书和整理地方文献为主的温州历史文化研究
出版5个系列著作,约计1 500万字。学术探讨类的专著,收入编辑为“温州研究集刊系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南戏通论》 《宋恕评传》 《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编年纪事》等12种。以介绍温州地方文化为特色,收入编辑为《温州乡土文化系列丛书》,增加大量彩色图像,并将研究与普及相结合,有《温州文化史图说》 《温州望族》 《温州老街》 《温州泰顺乡土建筑》 《温州漆艺》 《温州发绣》等14种。其中胡伟生用了十年时间走读永嘉,拍摄美景,绘制地图,编著《温州楠溪行》。《近现代温州学人系列丛书》,有《董每戡集》 《莫洛集》等,其中五卷本《董每戡集》在原有三卷本《董每戡文集》已有200万字的基础上,编者进一步搜寻辑佚,增加至293万字,并根据作者手稿或初版本进行全面校订,各类引文也重新核对原书。该书成为岳麓书社年度重点品牌图书。相继策划和编辑《温州学人文选系列丛书》由温州文化研究工程资助出版,有《胡珠生集》 《章志诚集》 《陈增杰集》等8部[7]。由温州文化研究工程资助出版的其他系列丛书则有《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崛起研究》 《叶适事功思想研究》等。
整理出版温州地方文献。《温州文献丛刊》分为点校和影印两类,陆续点校整理地方文献800万字,又影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在原有《温州文献丛书》4辑的基础上,新整理点校出来的温州地方文献,主要有《侯一元集》 《蒋叔南集》 《林损集》 《伍叔傥集》 《永嘉场墓志集录》等10部12种13册。有的单篇地方文献篇幅不够出版专集的,则编为《温州历史文献集刊》,已出版4辑。《温州方言文献集成》有影印本3辑,又有点校本1辑,收录清代至民国时期研究温州方言的著作。《南戏大典》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同时还积极向省里推荐整理出版温州地方文献,如“浙江文献集成”系列中的《林景熙集补注》(上下册)等。影印本系列,已出版《宋恕墨迹选编》 《宋恕师友手札》(上下册)、《黄绍箕往来函札》,信函原件彩色影印,对文字内容加以点校,都是研究晚清温州知识群体和近代中国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多位国内专家来信给予高度评价。自2013年以来,重视“市宝回归”温州[8],
注: ① 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举办的大型研讨会主要有2次瓯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温州会议)、首届温州·龙湾明代文化研讨会、纪念叶适诞辰86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温州研讨会、纪念黄体芳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8年10—12月,在温州相继举行了系列研讨会,有改革开放30周年与温州当代发展、改革开放30周年与温州创业创新实践、改革开放30周年与温州民企提升发展、温州商会的作用与发展、与时俱进的温州精神及温州商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尤其“温州模式与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北京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小型研讨会主要有纪念戴家祥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纪念陈傅良诞辰870周年暨永嘉学派学术研讨会、张振夔诞辰2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宋恕逝世百年纪念座谈会、弘一大师遗墨与浙南书学研讨会、中韩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音乐家陈田鹤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纪念著名版画家林夫和张明曹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南方女神与温州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纪念侯一元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如温州市图书馆从外地搜集影印《永嘉证道歌》的近百种版本返回家乡。
三、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从多年的实践看,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是区域文化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推进,也是新时期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系统梳理文化命脉、变化规律与地域特色,努力解读各种现象,彰显温州元素,展示区域文化实力,对提升温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学术研究注重立足温州,推进创新
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始终把当代发展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把研究温州模式放在突出的位置。围绕主题,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就温州人所创造的温州之路、温州模式、温州精神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做出新的解读和新的论述,以推进和服务于温州的创新与发展,也为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提供素材和借鉴。
2007年、2008年两年,编撰《温州民营经济发展30年》的过程,较大程度地动员了温州各界专家学者,对温州改革开放的历史文献、论著及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收集,经过精选后,汇编成册。该书成为温州模式研究的集大成者,为温州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基础,也为推进温州模式创新发展的实践提供参照。《温州民营经济发展30年·发展综述卷》总结指出:温州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抱团运作”的方式和“智行天下”的胸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第一”,温州模式的创立和发展,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体现了温州人的创新思维、务实品格、进取精神和商业智慧,显示了一种新的文明正在逐渐生成[9]。其中以史料说明提出温州模式的正是中共温州市委,这之后,《解放日报》将之公诸于报端,这就澄清了长期以来对此问题的模糊认识。一位研究温州模式的美国研究人员,在浙江省档案馆利用两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来看到这部著作,发现精华部分均已收入其中。
温州大学陈福生主编的《温州改革发展研究丛书》,由温州文化研究工程资助出版,其中有《民本:温州经济发展格局》《 治道:温州政治建设路径》《创新:温州文化演进逻辑》《 和谐:温州社会变迁历程》,以专著的形式整体探讨温州民主政治建设,尚属首次。诸葛隽著有《民间金融创新:基于温州的探索》,考察温州民间金融发展的脉络、民间金融的创新,探讨温州民间金融扩张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并就进一步培育民间金融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2012年新一轮温州金融改革提供了基础研究素材。
温州市社科联承担“浙江改革开放30年系列研究课题”温州篇的研究课题,经过多方努力,编写完成《温州改革开放30年》,通过省验收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11月出版,第二年得以再次印行。该书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按照“史的要求”来写,回顾温州改革开放历程,着重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揭示温州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先行区,被人们视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创新之源。该书40万字,又缩写为2万字的论文—《 改革先行者的历程、理念和精神》[10],作者应邀参加浙江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等主办的“2009年浙江发展经验与中国模式国际研讨会”,全文收入主办方选编的论文集《区域治理与绩效》,扩大了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2.学术研究逐渐融入社会,贴近生活
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注重规划引领,鼓励学术创新,尤其是结合温州的实际,将学术研究与社科普及相结合,重视发挥大众传媒对社科研究成果新理念新观点的传播,让学术研究不断走向社会,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2007年举行的瓯文化学术研讨会,对“瓯越之源流及地望”“东瓯国都与王陵”“东瓯与于越、闽越的关系”“东瓯与西瓯及其影响”等学术悬案展开研讨。多数专家认为,东瓯国都城应在温州市区,大溪古城最大可能应是东瓯国北疆的重要军事城堡,社会反响较大。2011年再次举办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基础上举行温州建城时间专题研讨会,社科界专家达成共识:温州建城始自公元前192年,至今已有2 200年。2011年3月17日《温州日报》发表社科界专家关于温州建城时间的联合声明和讨论意见的观点摘要。时任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林华东也为此撰写《温州建城始自公元前192年》[11],再次论述东瓯国都城应在温州市区,建城时间有明确记载,始自公元前192年。此后,胡珠生又多次发表有关东瓯国都城的相关论文[12-13],洪振宁发表《温州古城简史》[14]。东瓯建城时间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并采用,温州建城始于公元323年的说法得以转换。社科界的探讨,也为温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各地相继以多种形式纪念温州先贤,民众参与热情较高。如2011年7月14日举办的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活动,纪念大会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有一千余人参会,商传、毛佩琦、周群三位专家到会演讲,国务院参事室陈进玉对刘基的人生智慧作了新的概述。7月15日《温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会议盛况,第9版则刊登三位专家的演讲内容摘要和会场照片。8月11日《光明日报》刊载此次纪念活动陈进玉讲话文稿,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转载。同时,全国200余位明史专家聚集文成县参加明史与刘基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为《明史研究》第12辑《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专辑》。
由于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经过精心策划,设计科学、运作合理、机制健全,动员和集合了社科界众多研究力量,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也得以不断体现,在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多年,逐步展示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文化实力,不断推动城市的创新与发展,努力回答了推进科学发展遇到的多种新的问题,也较好地回答了城乡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获得各地民众的普遍赞扬。因此,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在当代发展问题研究、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乡贤研究和地方文献整理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的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当然,温州文化研究工程也存在不足。如项目从确立到著作编撰完稿,要推出精品,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但经费使用期限却要求当年结算,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确保质量与运作时限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处理;研究成果出版是体现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成效的一个关键,学术著作销量较少,出版社因为发行可能增加费用而作者又不愿意承担,从而影响了其研究成果的推介范围;研究项目以课题形式拨付少量经费到单位,而学术研究往往是社会上的个人所承担,出版著作需要支付稿费反而成为问题,优秀成果本该得到的激励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等等。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实施中存在的新问题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开始实施的时间较短,是在各单位原有工作计划之外新增加的,而推进学术研究与行政管理运作的模式又各异,项目运作的有些做法并不为相关单位所接受和认可,致使尚未形成一种完善的机制。
四、对温州继续实施新一轮文化研究工程的建议
全球化进程中地方学研究,当注重嬗变,寻求地方学研究的转换和创新,努力推进地方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推进区域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升温州文化软实力,当坚持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来推进温州文化新的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实施方案》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相接轨,在温州继续实施新一轮文化研究工程。
第二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按照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方案,延续第一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主题,从“人、文、古、今”四个方面,逐年立项实施,着手推进。
1.对温州人的研究,要以群体研究、先贤研究和温商研究为重点
以近现代温州知识群体为例,较为著名的不仅有数学家群体,还有晚清以孙衣言为代表的瑞安诒善祠塾师生群体,东瓯三先生及利济学堂师生群体;民国时期有北京大学的温州学派,上海的出版家群体,上海的美术家群体,致力于土地改革的近代地政学家群体,温州的版画家群体;1950年以后的温州连环画家群体和温州语言学家群体。当鼓励撰写温州乡贤的年谱、传记,如徐寄庼、王理孚、洪式闾、项骧等,尤其是要注重研究在近代史上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较大业绩的温州先贤和“善行天下”的当代温州人群体。
2.地方文献的整理,要以抢救、影印历史资料和选择专题汇编地方文献为重点
如汇编近代温州文献、雁荡山文献、海上丝绸之路的温州等专题,尤其是要整体盘点温州地方文献,编写总目提要;编撰与出版古代、近代温州著述史志;继续推进温州“市宝回归”工作。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前四批的温州著作为例,共计152部[15],而85%以上藏于温州市外各地,因而将藏于外地的温州文献影印复制返回温州,并影印汇编地方文献,建设温州文献网,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3.继续组织温州专题史的编写
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温州精神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系统探析温州古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探讨温州近现代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梳理传统走向现代、本土融入全球的历史脉络,从多视野挖掘其深刻内涵与当代意义。开展专题史的研究,可编写温州移民史、城市发展史、温州家风家训史、后永嘉学派史、雁荡人文史等,考虑组织并启动平阳史、瑞安史、乐清史的撰写工作。
4.当代温州发展研究,是第二期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重中之重
突出发展主题,组织开展温州改革开放40年专题研究,编写温州模式创新发展史,认真梳理和加强对近15年来温州创新发展的研究,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温州的创造性实践的研究。社科工作者应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引领转换创新的重要力量,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培育好家风、建设新乡贤文化相结合。另外,可选取温州研究的精品,翻译出版,向海外推介。
总之,实施新一轮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应以“人、文、古、今”四个方面为重点,做好规划,整合力量,系统运作,择优立项,逐步实施,推进学术创新,激励多出精品;同时注重与社科普及相结合,尤其需要结合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运用,注重线下向线上的互动转化,可筹划建设“温州人文网”“海外温州研究数据库”。温州理应在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推出更多学术精品。
[1] 李强.关于创立温州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11-01(C3).
[2] 金丹霞,南航.春华秋实硕 三载耕耘勤—温州文化研究三年回眸[N].温州日报,2005-10-25(9).
[3] 温州学研究中心.温州学研究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3-12-30(C2).
[4] 温州学研究中心.温州学研究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4-01-06(C2).
[5] 金丹霞.温州文化研究结硕果[N].浙江日报,2008-11-26(14).
[6] 陈明衡.温州金融改革三十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7] 小芙.登山必自麓 宁静以致远(温州学人文选系列简介)[N].温州日报,2011-11-03(15).
[8] 洪振宁.资源共享与“市宝回归”[N].温州日报,2012-01-05(14).
[9]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30年》编写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30年:发展综述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9,105-106.
[10] 区域治理与绩效[M].郎友兴,史雯,毛丹,等,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5-55.
[11] 林华东.温州建城始自公元前192年[N].温州日报,2011-03-17(人文周刊2).
[12] 胡珠生.东瓯国都城在温州[N].温州日报,2012-11-22(10).
[13] 胡珠生.汉永宁县城在温州—兼答东瓯王都城问[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7.
[14] 洪振宁.温州古城简史[N].温州日报,2013-02-06(10).
[15] 洪振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温州著作[N].温州日报,2015-04-24(9).
[责任编辑:丁丽燕]
Implementation of Zhejiang Culture Research Project in Wenzhou: Process, Achievements, Values and Suggestions
HONG Zhenning
(Wenzhou Municipal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 Wenzhou, 325009, China)
G127[文献标识码]A
1671-4326 (2017) 03-0001-06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45
2017-03-08
洪振宁(1954—),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温州人与温州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