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狩获麟
2017-03-11
西狩获麟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①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原文据中华书局2010年版《春秋公羊传译注》)
【注释】
①麕(jūn):獐鹿。
【译文】
“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鲁国都城的西边捕获了一只麒麟。”为什么要记录?因为这件事不同寻常。为什么不同寻常?因为麒麟不是地上的物种。那么是谁捕获了麒麟?一个砍柴的人。砍柴的人地位卑微,为什么要用“狩”这个字?这是为了表示重视。为什么要重视?因为获麟是很重大的事情。为什么说获麟是大事?麒麟是一种仁兽,有圣王就会出现,没有圣王就不会出现。有人告诉孔子说:“有人捉到了一只有角的獐鹿。”孔子就说:“为什么要现身?为什么要现身?”用衣角擦拭眼泪,眼泪把衣服打湿了一大片。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唉!老天要我的命啊!”子路死的时候,孔子说:“唉!老天要绝我的路啊!”麒麟被捕获之后,孔子说:“我的道无法实现了!”《春秋》为什么要从隐公元年开始?因为孔子的祖父辈只能够听到那个时候的事情。在表述亲眼看见的、亲耳听说的以及传闻的事情的时候,孔子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春秋》为什么要以哀公十四年作为结束?原因是这样就很完备了。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遮拨乱世,返归于正,没有比《春秋》更能体现这个道理的了。《春秋》只是为了拨乱反正,还是孔子乐于称颂尧舜之道?还是说尧舜乐于知道孔子会出现?创制《春秋》大义,以待后圣出现,从孔子的作为来看,他也是以此为乐的。
【简析】
《春秋》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和删削,便以儒家经典的形象流传于世。孔子之后,先后出现了三种对于《春秋》的传注,也就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在“三传”之中,《左传》偏重于在史实的层面解读《春秋》,《公羊传》与《穀梁传》则试图阐发孔子的微言大义。在汉代,经由董仲舒的推扬,《公羊传》最先被立为官学,对汉代的思想与政治影响甚大,堪称汉代经学与儒学的主干。
本文大意是,麒麟是仁兽,只会在圣王出世的时候现身;春秋时代现身的麒麟,象征着孔子是能改变旧制、创造新制的圣王;可惜的是,麒麟被捕获并被杀死了,孔子也便注定“有德无位”“吾道穷矣”;因此,孔子只能将自己的圣王制度寄托在《春秋》之中,以供后人效法。可以看出,《公羊传》试图借助《春秋》记载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这一简单的史料,引申出一整套“拨乱反正”“为后世制法”的春秋大义,从而开启了将孔子视为“素王”的说法。
现在来看,尽管《公羊传》的思维模式具有浓厚的“牵强附会”的性质,但正是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公羊学家才能突破习见与习俗的束缚与限制,而发挥儒学经世致用的效用;在晚清时期,康有为正是借助对《公羊传》的全新阐发而展开其维新改良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