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边缘人”现象的质性研究
2017-03-11马倩
马 倩
(皖南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大学生“体育边缘人”现象的质性研究
马 倩
(皖南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以高校“体育边缘人”访谈录为主要质性材料,对“体育边缘人”的边缘状态和形成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体育边缘人的边缘状态可归纳为:情感和行为的隐蔽、课堂中的退缩、心理纠结与矛盾和边缘人的游离状态四种。体育边缘人形成因素有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其中,学生因素包含学生自身性格、学生身体素质和学生兴趣爱好;教师因素包含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期望和教学内容;家庭因素包含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体育教育观念。
大学生;体育边缘人;质性研究
边缘人理论的原型来自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于1908年提出的“陌生人”概念,用来指称那些虽生活在某一社会中,却不了解社会内部机制,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他把这些人称为“潜在的流浪者”和“没有根基的人”[1]。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遵循西美尔的思路,围绕“陌生人”概念的核心意义进一步提出了边缘人概念,他对边缘人的界定主要从描述移民现象与跨文化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边缘人即“处于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边缘的人,而这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从未完全渗透与融合在一起。”在他眼中,边缘人是“焦虑不安、适应不良,既渴望成为新群体成员但又遭排斥的人”[2]。至此,帕克为我们清晰勾勒了边缘人的形象。时至今日,边缘人理论在百年发展演变过程中,在内涵与外延上均得到了更为深入地挖掘与探讨,同时也早已被各个领域吸收和应用,成为许多学科竞相关注的热点。
在教育学领域,国内外诸多学者已就边缘人问题展开不少研究,但各自对其称谓不同,有的学者称之为“隐形学生”,还有学者称之为“虚幻性学生”。研究也比较分散,宏观笼统,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对形成原因的研究都比较宏观。以往研究都集中在教室内的课堂教学,而体育课程这种室外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忽视,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对大学生的研究很少。以往研究中没有对体育“边缘人”进行专门的研究,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将“边缘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归纳为:不仔细观察教师示范动作、不认真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不积极参与练习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中不主动、在老师请同学出来示范时有闪躲或逃避的行为、体育锻炼中不自信、不能引起教师的关注等等。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存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的体现,在教育“为人”的现代社会,改变学生边缘化状态,促进其向教学中心回归,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为使体育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有必要对体育教学中“边缘人”现象进行研究,了解其边缘状态,探究其产生原因,找出将其融回到教学课堂中的方法,这不仅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实际的教学价值,必然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极大的参考价值。
1 质性访谈法——聆听体育“边缘人”的心声
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领域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景之中,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3]而对于体育边缘人的研究来说,质性研究方法能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常常以教育者的视角为主),使体育边缘人最自然、最想要表达的语句和想法得以呈现,从而真正了解体育边缘人的心声。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现象学取向,现象学的基本主张为“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以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个体认识的影响。[4]现象学方法取向关注对个体生活经历的描述,对原始资料的充分尊重。对“体育边缘人”的边缘状态及心理体验的研究,该取向是最重要的方法学选择。
访谈对象:质性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深度而不是广度,本研究在芜湖市(安徽省)皖南医学院选取访谈对象体育边缘人,体育边缘人的选择均由课题组成员经体育课堂教学观察,根据其表现而确定下来。对选取的体育边缘人,在征得其同意后进行访谈,最后选定体育边缘人受访者58人,其中大一学生31人,女生18人,男生13人;大二学生27人,女生15人,男生12人。
访谈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既能使访谈所得资料符合研究者设计的框架,又能充分聆听被采访者的话语,详细地传达访谈对象的经验和感受。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同时做好访谈笔记,记录及补充相关信息。
2 “体育边缘人”边缘状态分析
2.1 体育边缘人情感和行为的隐蔽
高校体育课堂与其他理论课堂相比,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老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容易表达出来,但是在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上,存在一部分人,他们不轻易表露其情感,行为“低调”,貌似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他们也在控制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表达,以不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又或者是他们情感和行为的表达总是被大家所忽视,最终他们隐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存在于课堂之上。
一位受访者谈到:“体育课堂上做游戏的时候,分组比赛,组员们团结一致努力,最后赢得胜利,组员们高兴的活蹦乱跳,开心的相互拥抱,其实我很开心,但是我就表现的没那么夸张,就默默的站在旁边,大家也没有注意到我,也没有人跟我拥抱,其实我心里挺失落的,但是我可能性格的原因,做不到主动跟别人拥抱祝贺等等,老师同学一般也不会注意到我。”
这类学生是属于被动型的情感和行为隐蔽。可能由于性格或者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而导致被老师和同学忽视。
另一位受访者说:“体育课上大部分的内容我都不感兴趣,没感觉有什么有意思的。对做游戏、教学比赛什么的也不感兴趣。我都不理解那些在游戏中较真的同学是怎么想的,不就随便玩玩嘛,有什么好开心的。我一般输赢都无所谓,没啥表情,最好大家都不要关注我,最好不让我参加才好呢。”
这类学生是属于主动型的情感和行为隐蔽。他们不愿意成为大家的焦点,他们封锁自己,主动把自己与课堂上得同学屏蔽开。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边缘人情感和行为的隐蔽可以分为被动型隐蔽和主动型隐蔽,这两种学生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了解其边缘状态类型不同,为后续研究其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2.2 体育边缘人课堂中的退缩
体育边缘人在课堂中表现不积极,在老师请同学出来做示范动作时,有闪躲或逃避的行为。从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体育边缘人都有这种状态。
一位大二的受访者说:“大一到大二两年体育课,老师一讲要找个同学出来做个示范让大家看看,我都特别紧张,心中默念,不要看到我不要看到我,恨不得自己变成透明的。”
另一位受访者陈述到:“老师请同学示范时,我就低着头,不看老师,害怕他叫到我,我怕动作做得不好,同学们笑话我。”
还有一位受访者这样讲:“不管是回答问题,做示范,玩游戏我都想逃避,害怕成为焦点,虽然可能有点动作我能完成的很好,但我还是想躲避。”
2.3 体育边缘人的心理纠结与矛盾
访谈过程中发现,体育边缘人对于课堂上的参与或者课堂上的表现存在心理矛盾,心理矛盾在于,一方面很想融入到课堂中来,和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一方面又害怕引起注意成为焦点,就是既不想孤立出来又不想被关注。
例如一位受访者谈到:“在课堂上,其实某个动作技术我做得很好,当老师问有没有同学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时,我很想表现自己,让大家知道我很棒,但是我又害怕表现自己,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想怎么样,我很纠结。”
还有一位受访者陈述到:“在课堂上,我发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可能因为我表现不突出,我内心里是希望被关注的,但是我好像又没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关注我,每次课堂上也会想做什么会让我自己的表现脱颖而出,但是通常是想想还是算了吧。”
2.4 体育边缘人的游离状态
体育边缘人虽在课堂上,但他好像又不在课堂上,他人在课堂上但心不在课堂上,他游离与体育教学的视野,对课堂上得一切都漠不关心。一位大二的女生谈到:“我上体育课经常发呆,神不知道跑哪去了,我对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不感兴趣,老师让练习我就练习,老师讲解我就听着,但是我又似乎没听,总之,我像是漂浮于课堂之外的人。”
3 “体育边缘人”形成因素分析
高校体育边缘人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本文仅从学生、教师、家庭三方面来分析体育边缘人的形成因素。
3.1 学生因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课堂边缘人的产生要首先从学生自身因素入手。
首先,学生的自身性格。一个人的性格能决定其思想与行为方式,体育边缘人的性格特质多表现为,胆小、谨慎、内向、害羞、性情平和、安静、不善交际等等。处于教学中心人的性格特质一般为,开朗、随和、活泼、善于交际、有领导力等等。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个人性格原因往往是造成其边缘地位的重要原因。
一位受访者谈到:“我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老师点名到我,我就好害怕,讲话时心跳好快,自己都感觉自己脸好红。”还有一位受访者谈到:“我不善于跟老师沟通,也不好意思主动跟老师讲话,不过我对课堂上要积极表现也无所谓,安安静静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了。”
其次,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体形,另一个是学生的体能。体形就是学生的身体形态,体育边缘人身体形态上多表现为,肥胖、瘦弱、矮小等,体育边缘人在体能上多表现为,协调能力差、灵敏素质不佳、运动能力缺乏等。归根结底,由于这些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导致其在体育课堂中不自信甚至自卑,不敢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就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最后走向了课堂教学的边缘。
最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课堂上也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性格是活泼开朗的,身体素质也不差,课下的时候和同学打成一片,受到辅导员的关注培养,但是在体育课堂上却沉默逃避,表现出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他。一位大一年级的男生,担任班级干部,他讲到:“我不喜欢上体育课,也不喜欢任何体育活动,所以一到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就很安静,也经常心不在焉,但只要一下课我瞬间满血复活的感觉,又和同学嘻嘻玩耍。”
3.2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访谈资料,可以将教师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三方面:教师人格魅力、教师期望和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要是一位优秀的集体领导者,又要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大学生思想独立、爱恨分明,但又单纯且任性,很多大学生表示,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们的课,如果讨厌某个老师,就讨厌这门课程,哪怕之前还是有这方面的兴趣。所以教师人格魅力对边缘人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力。
其次,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量的是无形的,调查也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并未意识到,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它远远超过了心理学的范畴,我们更要注意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问题。有时候教师对学生产生偏见或者忽视是无意识的,因此教师应时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会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
最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它不同于课程内容或者教材内容,只有经过教师选择、加工引入教学过程的才可称得上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会受到教师的思想认知、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等的影响而染上个人化色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对教材的重构或二次处理。当前体育边缘人的出现跟教学内容不能引起他们兴趣有很大关系,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教学和积极学习的动机。例如有位受访者谈到:“我其实挺喜欢体育活动的,我从小到大都挺爱动,但是不怎么爱上体育课,觉得不太好玩,上课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可见,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向边缘化。
3.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体育边缘人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是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外在诱因。根据访谈资料,家庭因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资本,二是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经济资本缺失会对学生在学习条件配备与学习氛围上造成影响,学生家庭经济差距直接影响他们的受教育情况,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源点。在观察体育教学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表现较为积极自信,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比较消极;城市的学生一般敢于发言,较为活跃,农村的学生多不敢主动发言,较为安静。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原因导致条件较好的同学有种优越感,比较自信,条件较差的学生较自卑,缺乏自信心。
家庭教育观念,其实此处主要指家庭体育教育观念。有些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体育活动,从小就引导、督促其进行体育活动,使其了解体育活动的好处,并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而有的父母自己都从不进行体育活动,并且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子女接触体育活动相应也会较少,这也是家庭教育对学生造成的良性的或者恶性的循环。一位大一的男生讲到:“从小我父母没有带我做过运动,也没有让我去学习什么运动项目,所以我对体育运动项目基本都不会,大一第一学期上篮球课,考试内容运球三步上篮,我们班好多男生都会三步篮,我却连运球都不会,觉得好丢脸,每次上课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4 小结
将体育边缘人的边缘状态归纳为,情感和行为的隐蔽、课堂中的退缩、心理纠结与矛盾和边缘人的游离状态四种,每一种状态都可以在其具体行为中折射出来,一位边缘人可能存在一种状态也可能出现几种状态,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行为状态,以防其边缘化。根据访谈资料将体育边缘人形成因素大致归纳为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家庭因素。学生因素包含学生自身性格、学生身体素质和学生兴趣爱好;教师因素包含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期望和教学内容;家庭因素包含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体育教育观念。形成因素的归纳是基于访谈中较多次提及的,可能存在归纳不细致或者不全面现象,希望有关学者对此进行补充和完善。高校体育边缘人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域,希望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重视和关注体育边缘人,怎样促使体育边缘人回归是我们需要努力的课题。
[1] 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9):27-30.
[2] 元玉慧.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6-20.
[3] 吴亮奎.课堂活动中边缘学生的体验缺失极其教学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3):32-34.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8-75.
[5] 余建华,张登国.国外 “边缘人”研究略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6):43-45.
(责任编辑:陈 虹)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Sports M arginal Person”Among College Students
MA Q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Anhui241000)
In this paper,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marginal status and forming factors ofquot;sportsmarginalized peoplequot;.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marginal status of sports peop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emotional and behavior concealment,recession in classroom,psychological entanglement and contradiction and marginalized person's psychological contradiction.The formation of sportsmarginal factors are student factors,teacher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The teacher factors include teachers'personality charm,teachers'expecta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family factors include the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sports education concept.The factors of students include the students'personalities,students'physical quality and students'interests.
college students;sportsmarginal people;qualitative research
G842
A
1674-2109(2017)09-0083-05
2017-01-19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957)。
马倩(1986-),女,汉族,助教,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