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华佗传》看华佗其人性格
2017-03-11邱云飞
邱云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州 450046)
从《三国志·华佗传》看华佗其人性格
邱云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州 450046)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神医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方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通过对《三国志·华佗传》的仔细研读,华佗似乎在性格方面存在着自命清高、意志不坚、倔强任性、性情稍显急躁、不够细心等一些问题。
《三国志》 华佗 性格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的事迹大多记载在《三国志·华佗传》中。《三国志》一书反映了东汉末年以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该书记事翔实,评价公允,是一部纪传体的分国史,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散文。由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生活的时代为三国中后期至西晋前期,与书中记述的史实年代相去不远,学术界大多认为《三国志》所记载的史实(特别是东汉末年至三国中期)基本可信。
《三国志·华佗传》全面记载了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方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特别是他在外科手术方面发明的麻醉剂——“麻沸散”,这比欧洲使用麻醉剂早了一千六百年左右;以及在养生学方面发明的“五禽戏”等,这些都足以让我们后人敬仰,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但是通过对《三国志·华佗传》的仔细研读,笔者发现华佗似乎在性格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自命清高、意志不坚
《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1]799华佗原来主要学的是儒家的经典,并且还学得不错,同时通晓多部儒家经书,而医学应该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我们知道儒家提倡的是“学而优则仕”,学习学好了就去做官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华佗在当时也具备了这样的机会。汉代选官实行的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中央三公九卿以及地方长官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人才直接进行征聘。华佗家乡的地方长官沛相陈珪推举他当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去做官。但是华佗的反应是“皆不就”,都不去上任,我们姑且把华佗往最好的方面想,就是他生活的年代处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东汉晚期,华佗不想把自己置身于黑暗的政治之中,这当然是他清高的表现,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可是《三国志·华佗传》后来又有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1]802华佗原来作为儒家的读书人,但是却凭借行医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思想上自己常常感到很懊悔。华佗在懊悔什么呢?是不是后悔没有进入仕途呢?近年来有一些文章说华佗是官迷,借给曹操治病来要挟曹操重用自己,曹操本人似乎也是这么想的:“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华佗这个小人拖延我的病情,想以此来自抬身价。我们当然不能按照曹操的逻辑把华佗往坏处想,可能是华佗的理想和现实出现了落差,华佗初学儒家经典,其志向肯定是治国安邦,但是最终却做了服务于人的医生,和他的理想出现了不小的差距,这应该是华佗常常感到懊悔的原因,也是他意志不坚的表现。
二、倔强任性
大凡有才能的人都有个性,华佗作为他那个时代技术超群的名医,其倔强任性的性格在《三国志·华佗传》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听闻华佗医名显著之后请他来做自己的私人医生,不能说对华佗恩宠备至吧,最起码也是信任有加,而华佗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来看《三国志·华佗传》中的记载:“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1]802
华佗离开家有一段时间了,就想回家了,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固然可以理解,但他不应该用谎话说家里来信,打算回家,到家以后又借口妻子生病,很长时间也不回来。华佗可能天性自由散漫,不喜欢干受约束的工作,曹操多次写信给他,又让当地的官员催促他,结果他还是不回许昌,读到这里,一个倔强任性的华佗跃然纸上。都说曹操是奸雄,但在华佗这个事情上他无可挑剔,还派人去华佗的家乡进行调查,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不但延长他的假期,还要发给他慰问品;如果弄虚作假,那就没什么说的了。作为当时事实上的统治者曹操来说,怎么能容忍华佗不听自己的号令呢?更何况华佗还欺骗了他。华佗最终被曹操处死可以说就是他的倔强任性惹的祸。
即便是临死时,华佗还不忘任性一把,“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1]802华佗在临死的时候把记载自己平生所学的一本书拿出来交与看管他的狱吏,其本意肯定是想让自己的一身技能得以流传下去。可是,狱吏害怕法律的制裁却不敢接受,这时华佗任性的脾气上来了,取火将这个书烧毁了。个人认为华佗此举真是损人不利己,他倒是图了一时之快,却不曾想到给中国医学的发展带来多大的损失。
三、性情稍显急躁
说华佗性情急躁可能有人不太认同,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医案。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1]802。
在这个医案中,李将军的妻子因怀孕伤了胎气,产下孩子后病得很严重,请华佗来诊治,华佗却说胎儿没有产出。李将军迷惑了,就认为华佗说的不对。原来他的妻子怀的是双胞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仅凭肉眼是很难分辨出腹中胎儿是否是双胞胎,华佗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称道。接下来华佗的所作所为就让人不敢苟同了,他不是耐心细致地给李将军解释情况,而是“舍去”,扭头就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华佗肯定是因为自己的权威意见没有被人接受而愤然离去。等到一百多天以后,李将军的妻子病痛复发,再去请华佗诊治的时候,他才将详细情况告诉家属,结果又是针刺,又是汤药,又是进行手术才取出一个男孩的死胎。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想见李将军的妻子遭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如果在第一次诊治的时候华佗能够细致耐心地把患者的情况解释给家属,在一百多天以前进行治疗,情况可能就不会这么复杂,治疗的方法应该更容易一些,患者遭受的痛苦应该也会更少一些。设想一下,华佗的这种行为如果放到今天,虽然他最终治好了患者,但是出力不讨好,患者的家属岂肯轻易答应呢?一场医疗纠纷是不可避免的。
四、不够细心
我们这里说华佗不够细心,并不是说他在技术层面上做得不够好,而是指他在对待患者方面不够细心,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有两个医案体现了这一点。
先来看第一个。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1]801。
广陵太守陈登因为吃了没有做熟的肉类导致身体内部产生了寄生虫,于是请华佗来治疗,手到病除。可是华佗告诉陈登他这个病暂时还无法完全治愈,三年后还会复发。果然三年后,陈登的病再次发作,到此为止,华佗的表现堪称完美,医术高超,预测精准。但是接下来的行为就不能令人称道了,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时佗不在”,包含的内容却相当多。试想一下,陈登在第一次发病的时候知道去请华佗,第二次发病的时候自然想到的还是华先生。而我们的华先生“不在”,这个“不在”,有两种理解,一个是不在广陵,一个是不在家,这个好理解,华佗喜欢四处云游,不可能老在广陵和家里呆着,《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的医案中涉及的地名众多,除广陵外,有甘陵、盐渎、东阳、彭城等,分别位于今天的山东临清、江苏盐城、安徽天长、江苏徐州等处,这表明华佗云游的范围还是挺大的。因此,陈登在那个通讯落后的时代是不大可能找到华佗的。华佗三年前治好过陈登的病,并且知道他的病三年后还要复发,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陈登作为广陵的地方官是不大可能离开的,华佗为什么不能再跑一趟广陵呢?最大的可能性是华佗一时粗心,把这事给忘了。可能我们对于华佗过于求全责备了,他治疗的病人何止千万,不可能记住每个病人的病情,但陈登毕竟是因为他的一时疏忽而在三十九岁时英年早逝了。
接下来再看第二个。初,军吏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言:“君病肠臃,咳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若不得此药,故当死。”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样?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已故到谯,适值佗见收,匆匆不忍从求。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1]803。
军官李成患了咳嗽不停并且时吐脓血的病症,经华佗诊治,认为是肠痈之症,华佗对症下药,李成的病情很快就好转了。华佗告诉李成他的病十八年后还要复发一次,接着又给了他同样剂量的药物。不料想几年后李成的亲戚患了和他一样的病,向李成求药,李成心善就把药给了亲戚。之后李成去华佗家里再向华佗求药,却正好遇见华佗被曹操派去的人逮捕,匆忙之间李成就不忍心麻烦华佗。结果因为李成没有求到药而死于非命。在这个故事中看似华佗的表现无可挑剔,但仔细一想发现他还是存在着粗心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考虑到李成的病情是否存在着家族遗传的可能,否则也不会仅仅只留下一人份的药物。我们现在去医院看病,医生基本上都会反复的询问是否有家族病史,作为名医的华佗疏忽了这一点,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李成心善,把自己保命的药物给了亲戚固然是他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华佗的疏忽也是导致李成死亡的重要因素。
通常我们印象中的华佗似乎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但真正完美无缺的人存吗?历史上的华佗诚然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神医,但他毕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身上也会存在着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性格缺点。这样不失天然的华佗,不是更真实,更伟大么?
[1]陈寿.三国志:卷29《华佗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
Characters of Hua Tuo from Biography of Hua Tuo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Qiu Yunfei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Biography of Hua Tuo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recorded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doctor Hua Tuo in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pediatrics,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etc.. Based on the careful study of Biography of Hua Tuo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Hua Tuo seems to have some problems in character, such as a holier-than-you manner, low determination, stubbornness, caprice, slightly impatient temper and carelessness.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Hua Tuo; character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2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按项目“中国古代兵书中的涉医文献研究”,编号:2017-ZZJH-308
邱云飞,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史。
K234.2
A
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