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意识初中语文教学

张 林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江苏启东 226200)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把“学”与“问”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赢得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它重在强调“善疑与善思”“善问与善学”之间的客观辩证关系,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问”既是教师拥有的“常规性武器”,又是学生勤学好思的权利和手段。从“主体论”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既是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又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呢?

1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认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强调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又强调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思乃学之始,疑乃思之源。”这是着重阐述“问题意识”的举足轻重地位。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须要树立如下认识:一是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培养问题意识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这才是精神灵魂之所在。二是教学方法强调“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以疑激疑,以问题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深入文本、质疑探索,不断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多向性互动。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实现“共鸣”是其最高境界。善于以问题意识赢得学生情感思想的“大碰撞”,是切实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的任何环节。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性构建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只要高度重视并善于抓住如下几个方面,我们就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2.1 善于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能问”起来。“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只要认真挖掘并善加利用,就能引入或创设丰富多元的问题教学情境,更好地服从并服务于语文教学活动。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某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把“消逝”写成了“消失”,学生们随即表示质疑,教者顺势就这一组近义词作出辨析;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层层推进,巧妙地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再如《社戏》,笔者就“看戏”让大家进行讨论时,有学生提出——“那夜返航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作者为什么最后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这正是情境活动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以“本文主要反映一种什么主题”为题,让学生带着它进入阅读思考活动。最后基本形成了共识——这是关于“亲情”的回忆和感悟。有学生提出——是否可把课题换成《怀念母亲》呢?哪一个更好些呢?笔者让学生在比较自觉结合文本内容,并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思考,从而在阅读感悟与情感实践中焕发内心的真切体验。情境教学的启迪性由此可见一斑。

2.2 善于引导学生在主体地位体现中“爱问”起来。教与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切实保障并尊重“主体学习地位”,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情趣,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和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本着“个体差异”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因材施教”“因材施评”活动。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想象所描绘的村庄画面,努力感悟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疑问和自主探索。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经典诗词的认知和理解。其次,要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安全”心态下学习与思考,敢问和爱问。“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表达自我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学生提问的内容和价值如何,教师都要以平等互动的姿势耐心倾听,尽量地纠偏改错,同时给予最大化指导。再次,注重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背景,一方面让学生多了解,掌握更多信息资料,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努力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点。

2.3 善于引导学生在鱼渔教学活动中“善问”起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它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妙。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由“不知有疑”走向“处处有疑”呢?

2.3.1 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众所周知,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往往是以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揭示主题的,教师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性字词句段,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品味与感悟中不断深化,在深思与挖掘中逐步形成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以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学为例。在学习文本内容后,学生对于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都能够轻松理解,但是对于小说中所要揭露的整个社会形象,则须要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性词句进行品味,才能增进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认真阅读中发现了一些细节,如“为什么两只眼睛的人什么也看不见,却会让一个‘独眼龙’来说出真相呢?作者如此安排究竟有什么样的意图呢?”这的确具有一定的讽刺性!由此引发人们的深深思考,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围观者”的那种麻木不仁心态。而这正是小说在刻画主人公形象的同时,所要深刻揭露的整个社会现象。

2.3.2 引导学生善于解析矛盾现象进行质疑。在语文基础教材中,尤其是文学作品语篇,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空白之处”或“矛盾现象”,这些都是“缀文者(或编者)” 有意无意中为“观文者”留下的一些“知识礼物”,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激励、唤醒、鼓舞”人们的情趣思维和探究积极性。有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赢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这些“矛盾或空白”现象,进行阅读与思考、感悟与体会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首先写下了“大约×××的确死了。”这一句,让全班进行评判,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标准式病句。笔者进一步问道:“请打开课文,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说法吗?”这种既“矛盾”又“空白”现象有效激发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了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学生们带着“问号”纷纷自觉主动地投入阅读感悟中。

2.3.3 引导学生善于促进个性反思进行质疑。“个性”既是学生健康发展中的关键词,又是各类课程教学中的核心语,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精神灵魂因素。就语文阅读来说,“有个性就会质疑,有质疑促进个性,”两者之间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对情节概括和问题回答过程中,关于“主人公”这一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主人公是“我的叔叔——于勒”,有学生认为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认为“我”是主人公。教者把这一理解困惑和“错误”转交给全班同学,以引发他们的热议和争辩。再者,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是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且是学习策略尤其是问题策略的生成过程。如何促进问题策略的形成呢?概括起来,主要有“言语化训练法”“他人提问训练法”“自我提问训练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如此丰富多元的训练活动,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生成“元认知”策略,形成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促进他们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高度重视并认真以待,就会为学生搭建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平台。

[1]潘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4年11期

[2]谢秀亮;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年36期

猜你喜欢

意识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