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院营造方式与校园景观的对比研究分析

2017-03-11刘瑞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古代人书院景观

刘瑞洋

(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景观”一词是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的,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地理学家和植物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将其解释成“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就是——景观。之后一位在美国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巨匠,卡尔·奥特温·苏尔 (Carl Ortwin Sauer) ,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用以强调景观所具有的文化性特征。美国学者 H. J.德布里杰,对文化景观进行定义,认为文化景观是由各种文化特征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而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校园景观,以及对校园景观育人功能的研究。依据德国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对“景观”一词的解释,不难理解“校园景观”的涵义,即在校园这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校园所在的区域内能见到的一切景物就是校园景观。然而,在校园内所能见到的景物包括有很多,教学楼、花草树木、各种庭院廊道等,都是在校园内能够看得到的景物。这些校园景观除了具有其他景观所具有的容积功能外还因其容纳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需要对校园景观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分析,从其发展演变历史、组成元素、以及个元素间对其育人功能的助推作用等等多个方面对校园景观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以前,就有早期的学校存在,在殷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当时教学的活动。周朝以后,学校的发展有了更为确切的记载。在中国传统学校教育中分成了两大体系,即官学和私学。后又出现了由社会办学的教育体系——“书院”。后来在洋务运动时期还产生新式学堂好教会大学这种教育场所,在不同的教学体系下成立的学校,在建校规模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教育规模上也有着许多各自的特点,所具备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我国古代的书院是我国持续时间长,且较为完整的教育机构。它是我国古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教育场所,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产物,性质不同于官办学校和乡办学校,是一种社会性质的办学体制。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教育功能,使自然成为学生习得知识的第二课堂,使人在书院内可以修身养性,参悟人生道理,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强调“游于艺”的教育方式,希望通过学生在游走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其中“礼”、“乐”、“射”、“御”则需要学生在一个较为开阔和敞开的空间内通过活动来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开敞空间,就是对教育环境提出的要求。

1 书院的选址特点

我国古代书院选址大多遵循“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因此通常将书院建在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的山水景观之地,也有些会选在具有历史文化的地方,建设者希望借助周边的环境来感染和熏陶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这些书院因地域不同,每个书院都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位于山水间的书院建筑,常常远离闹市,形成“世外桃源式”的建筑选址,有利于学生专心研究、笃志笃行、追求真相、不被世俗所影响。古代水是背负灵性的物体,人们希望通过靠近“水”而得受到“水”特性的影响,这是古代人通过改变环境来教化育人的典型例子,也体现了古代人重视环境的作用。这种被山水环绕的建筑模式,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2 书院建筑的风水考究

我国古代书院建筑在风水上有很多讲究,古代人注重风水,选择居地时,往往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在河流边的台地上。认为在这样的地点,可以获得充分的阳光照射,遮蔽冬季寒冷的北风,且便于取水和采猎食物。风水的起因是人们为了更好生活的实际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的积累,逐渐发展起来一套繁复纷杂的理论。在风水理论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风,二是水。认为一个有“生气”的地方,就会产生“人杰”而“地灵”效果,因此许多书院建筑都会考虑风水问题,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书院建设。虽然其科学理论依据有待考证,但是却能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在建设书院时对自然环境的人文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对自然环境赋予人文意义而表达对人自身的教化和期盼。例如书院建筑中“冰裂纹”窗户的出现,是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这种隐喻式的建筑手法是具有育人作用的。在现代人看来,这是古代人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求。

3 书院的整体布局特点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因此书院建筑在轴线中强调序列感,将纪念性场所摆放在书院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例如在书院中,会见到供奉的孔像等,将传授知识的列祖列宗供奉在书院的重要位置,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文化精髓,这也为我国德育起到了很好的开端。我国古代书院建筑依照功能将建筑分为四个部分,即讲学、藏书、祭祀。这四个部分是依据学生活动的内容分配,将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对应分开,因此书院就形成了讲学区、藏书区、祭祀区、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在书院的整体建筑上,首先看到的是仪门,其次是讲堂,之后是祠堂等祭祀的地方。祠堂或殿堂里会供奉先师的孔子像,这些祭祀类的建筑会安置在讲堂之后,这样就突出书院讲学为主的教育功能。同样,越往后地位越尊贵,体现着我国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这也从建筑序列上表现了我国古代六艺中“礼”的内容。这种将伦理道德观融入建筑中的景观建造手法,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注重环境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教育方式。

3.1 讲堂

讲堂位于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讲学区的建筑前多设有一块空地,为课堂进行讲会、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场所。

3.2 藏书楼

藏书楼一般是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高度是整个书院内最高的。一般位于整个书院的后面,为了营造静谧的读书环境。这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代人注重环境功能的作用。在许多藏书楼的楹联上都会有警醒作用的诗句或词语,这种直接式的教育方法,也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现代校园主要起到直接教化的作用。

因此,结合我国古代书院的营造方式与校园景观元素之间的演变方式,总结分析得出关于当代校园景观元素的特点与设计方式,以及环境的育人功能。我国古代书院建筑对校园景观的营造起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1]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中华书局 2010年03月

[2]程嫩生,《中国书院文学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3]杨慎初,《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书院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05月

[4 ]多贝尔(美——《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4月

猜你喜欢

古代人书院景观
礼节感满满的古代人
盘点古代人的“劳动节”
景观别墅
朵云书院黄岩店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古代人的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