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铁下气自闲
——论扬州三把刀之美发刀的文化内涵
2017-03-11殷明
殷 明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引言: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繁荣富强,需要有兴盛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这也是我国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均是精华所在,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扬州“三把刀”之美发刀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三寸铁下气自闲”“手持三寸铁,到处有饭吃”,目前,美发刀已经成为扬州地域文化的一种,对其进行继承与弘扬显得十分重要。
1 扬州“理发刀”的文化内涵
1.1 “理发刀”中的道家文化
扬州“理发刀”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道家流派方面,扬州理发罗祖道观便能将其道家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具体剖析其中涵盖的道家文化,如理发工具的运用,扬州剃头刀相传由道冠飘带衍化,包括上下两片,在重量上为二斤三两四分五钱,这与道教的唯物观吻合。同时,理发刀除在形式上契合道家文化外,实践层面上也遵循道家哲学。男子剃头中,第一刀、第二刀分别为快刀、慢刀,再如理发,以扁头型高发式处理、长头型低发式处理为主,是道家哲学智慧的一种表现。可见,“理发刀”的文化内涵将道家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1.2 “理发刀”中的儒礼文化
扬州作为历史传扬儒礼文化的地区,其理发也带有浓厚的儒礼文化气息。正如《孝经》中提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发需遵循这一道德规范。例如,古代扬州地区,“士冠礼”是20岁男子必经历的过程,整个行礼过程极为复杂,礼成后代表男子成年需将祖辈的宗法伦理精神继承,承担其立业成家责任。再如女子的“及笄礼”,为15岁时女子需行的礼数,为绾发,而“行婚礼”中,女子出嫁应束发,这些均能体现出理发中的礼法。与现代如何美容、理发比较,古代扬州“理发”代表的是一种儒礼文化,绝非凭个人喜恶。
1.3 “理发刀”中的风雅文化
扬州地区有悠久的历史,“竹西佳处”、“淮左名都”,许多文人雅士均在此寓居、游历。正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均描绘了扬州的诗情画意。而由“理发刀”中的文化内涵看,与扬州这种诗情画意特征有极大的关联,体现的是一种风雅文化。从发式特点看,如“遥怜须鬓”,是黄庭坚对发式的描述,“铎语琅琅理双鬓”出自花间鼻祖温庭筠。在发饰上,以扬州女子发饰较为典型,如“翠翘浮动玉钗香”所描述的便为扬州女子发饰的珠光宝气,也有“小立窗前试粉朱”为文人雅士对扬州女人妆容的赞叹。甚至在扬州地区有男人簪花的典故,如宋代“四相簪花”,是对男子发饰的一种描绘,均能展现出理发中的风雅文化。
1.4 “理发刀”中的民俗休闲文化
扬州“理发刀”有其独特的地域魅力,更多表现在民俗文化上。如扬州将小儿满月称为剃头酒,认为满月以剃头为主,而非喝酒,特别史料中记载,古代扬州地区在小儿满月时,需举行隆重的仪式,铺红祭供,理发的同时还需说吉利话,如“今日又剃状元郎”、“嫁给文武百官家”等,男童剃头通常在后脑或头顶留一撮,将其叫做“百岁毛”,这些均将民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有其他如“六七”内孝女不可化妆、孝子不可理发,这是对死者的尊重。除这种民俗文化外,休闲文化在“理发刀”中也有所体现,这种休闲文化涵盖言盐商文化、游赏文化以及曲艺文化等,如曲艺文化中,在戏曲上有多种表演形式,包括花鼓戏、平话、清曲与乱弹等,不同戏曲在装束上有一定的差异。再如游赏文化,扬州自古为古人游览的理想胜地,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描绘扬州女子对踏青、旅游的向往,赏春踏青中,女子“玉辔红缨”,体现的是女子对妆容发髻的重视,也将游赏文化推动扬州美发美容的效果展现出来。另外,在盐商文化中,如《盐商妇》中,白居易对当时盐商的“富可敌国”描绘,正因这些财富,使盐商内眷更有装扮发饰妆容的物质基础,甚至盐商后裔家中,专门有负责梳头的婢女。由此,可反映出扬州“理发刀”中的文化内含中有明显的休闲文化特点。
2 扬州“理发刀”的传承内容
扬州“理发刀”包含的文化内容较多,如休闲文化、民俗文化、儒礼文化、道家文化以及风雅文化等,这不仅是扬州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体现,同时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特征。除这些文化内容外,扬州“理发刀”中也有较多值得传承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核技艺以及其中的工匠文化等。
2.1 核心技艺的传承
扬州理发刀自古有“御赐一品刀”之称,其体现的是扬州理发刀中的精髓与记忆,这也是现代传承中可借鉴的内容。具体剖析这种“理发刀”的技艺所在,刀法上包括许多,如斜刺挖刀、拗腕反刀、外口推刀、怀里顺刀以及向上挑刀等,同时在理发中,又有其他较多中刀法衍生出来,如凤尾刀、柳条刀、雪花刀、滚刀等,这些刀法的运用,强调以“轻不虚飘”为精髓,不会伤及脸面。这是现代立理发中值得借鉴的内容,尽管当代理发中传统的剃刀逐渐被电动工具取代,但理发师仍应在刀法技巧、操作手法上掌握,这是当代同质化竞争、比拼工具环境下的一种优势所在,值得传承与创新。
2.2 工匠文化的传承
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扬州“理发刀”中有工匠文化形成,这种工匠文化更多体现在兼收并蓄、求新求变以及开拓进取层面。如兼收并蓄的精神,扬州理发强调兼收并蓄,吸纳极多的理发形式与方法,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特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大名旦”理发师成为扬州理发发展的代表,也体现出理发中的百花齐放。再如求新求变精神,以发式的变化最为明显,包括三七开式、平顶式、散披式以及较为典型的“一发三梳”,这些均能展现出扬州立法风格的精剪细修,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也提出绿色美发、纯净美发以及生态洗发等,均展现出理发的创新特点。
3 扬州“三把刀”的传承措施
3.1 政府引导,行业组织
美发行业属于劳务品牌,对于劳务品牌效应的培育和放大,不但与劳动者的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息息相关,还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序引导,积极提升政府部门的市场意识,才能够在保障劳务品牌打造的质量与效率。近年来,“扬州三把刀”在政府政策的帮助和指引之下,在江苏省内成立了行业协会,通过行业管理对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并且将“三把刀”写入培训教材当中,制定出一系列的“三把刀”行业规范。以往扬州美发技术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流程,导致美发行业很难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颁布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对美发场所的服务设施、技术要求、服务质量、经营场所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且做出详细的规范。该标准率先在扬州试行,从此美发界拥有了第一部规范化的服务标准。由扬州市的美容美发协会所申报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被列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并且正在为下一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而做出不断的努力。
3.2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为了促进扬州“三把刀”向着规范化、高技术的方向发展,扬州市加强建设培训基地,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作为“三把刀”培训的龙头基地,并且在扬州市,以生活科技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职业高级中学等为骨干,将“三把刀”进行培训,同时开展网络课程,挖掘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每年吸收上万学员从世界各地奔赴到扬州学习技艺。在与高校相结合的过程中,江苏旅游职业学员中开设了美容美发专业,成为培育“扬州三把刀”人才的摇篮,专业成立数十年来,已经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专业学子,其足迹遍布海内外;扬州生活科技中心也加强对“三把刀”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开创了美容美发专业,并且聘请了一大批专业的教师任教,使得美发刀作为扬州三把刀能够与相关院校之间无缝对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3.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扬州“三把刀”之一“理发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借助社会资源的力量,通过拍摄录像、采访、制作专辑等多种方式,向全世界宣扬美发刀文化。同时,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劳务合作洽谈会等方式,将“扬州三把刀”劳务品牌进行宣传,例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通第一个美容美发网站——扬州美容美发网站,对数以万计的网民进行文化宣传,将扬州美发名店的风采、名师的魅力等充分的展现给国内外的网民们。另外,还可以全方位的开展美发研讨活动,针对特色服务、创新经营、促销活动等多个方面与网民进行互动,加强网民对扬州美发业的了解,激发其到扬州旅游的欲望,领会扬州美发文化的乐趣,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4 建立名师工作室
扬州“三把刀”中的美发刀属于中国传统理发四大流派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高超的理发技艺中,沉淀着浓厚而独特的工匠文化,其文化内涵在道德规范、地域魅力、儒礼文化、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均有体现。因此,扬州“理发刀”被评选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也评选出了一批该行业的“非遗传承人”。现阶段,社会上的从事美容美发行业的人员素质较低,已经难以充分符合高层次的需求,并且在教育领域中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部分人认为美发行业较为地端,不肯从事该行业,导致“理发刀”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对此,扬州“理发刀”传承人应负起责任,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的方式,由大师名师亲自传授技艺,使该行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不少传统文化在建设中逐渐消亡,尤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通常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呈现,极容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扬州“三把刀”之“理发刀”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道家文化、儒礼文化、风雅文化息息相关,美发文化不但属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扬州地域文化熏陶的结果,对其进行继承和传扬,能够使扬州本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韩萱.“扬州三把刀”有潜力“冲板”[N]. 扬州日报,2015-08-27(B03).
[2]晓松.扬州“三把刀”列省五大劳务品牌[N]. 扬州日报,2007-11-04(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