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中的文化素养教育

2017-03-11施卫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0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文化

施卫涛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二中学,宁夏吴忠 751100)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绝对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历史就是记一些年代、人名、事件——它其实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的回溯,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法律文化、宗教民族等众多元素——因而,学习历史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作用,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品格、性情、修养等方面的发展。所以,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素养教育,也就必然成为历史教学的优势和职责。

1 历史课堂文化素养教育的必要

首先,文化素养教育是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已经不仅是史实教学,而更多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文化修养、思想品质以及历史观等方面的培养,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教育都要在历史课堂上有所体现并有效开展。

其次,历史知识来源于史实,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不断充实其知识和经验储备,可以以史为鉴、汲取智慧,极大促进文化修养和文化积淀——这是其他任一个学科都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因此,历史教师应主动担当起文化素养教育的重任,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第三,文化素养建设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求。文化素养从呈现形态上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这些素质表现也恰恰是新社会秩序下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方向。历史教学通过对学生从历史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可以发展其富有个性的文化品质,满足其文化素养成长需求。

2 夯实基础知识技能

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呈现文化素养的载体,脱离历史常识和思考的历史文化,因缺少积淀、违背史实,而使“文化素养”成为一种炫耀式“表演”,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甚至还会造成一些看似“文化”的“笑话”——比如,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无论是冠以“戏说”也好,还是“传奇”也罢,当它与基本历史真实失去关联时,就不再是戏说而是歪曲和捏造。

夯实历史知识应避免枯燥,需要教师有积极创新意识和丰富想象力,指导学生巧记多思。如故事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口诀记忆法、思维导图法等。比如“百家争鸣”,教师可编个诗歌:“老子道德经,治国讲无为,庄子承其道,梦中成蝴蝶。孔子创儒学,师生著论语,仁爱排第一,治学讲七艺;孟子承儒家,富贵不能淫。墨子是墨家,兼爱与非攻。韩非创法家,法令与权术。”这样,学生记起来朗朗上口,很快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点。

当历史知识仅停留在某个点上时,就不具备文化价值——文化是艺术、表达、思想、经验等多重素质的综合体现。比如两人谈论历史,甲说“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是秦王吧,他把李建成杀了……”乙说“是,我记得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一派,李元吉是老三还是老四?”甲“老四吧,我记得是老四,李世民老二……”讲了半天,二人都“比”史实记忆,没有判断、见解——这就没什么文化意义——文化素养是什么呢?你得从历史中有所收获,至少也应有对这段历史发出“政治权利斗争”的慨叹吧——所以,要说文化素养教育,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能力,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比如通过讨论法、问题法等去训练历史思辨力。如在教“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就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隋朝两代皇帝和建、灭的年代,而应组织学生讨论:隋朝不是一个经济文化的弱朝,那他为什么会灭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是文化素养的基本技能。

3 民族历史文化是不竭之源

文化素养不是脱离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的,一定有其环境、背景作为支撑——文化素养具有特定的道德和精神属性才有其生命力——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理念是反国家的、反民族的,不论他有多高学历,也往往会被定位于没文化、没修养的范围。

我们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中国是有着5000余年文化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积淀——今天,学习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一种时尚,比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兴起。

因而,中华历史文化是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不竭之源——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历史课堂文化素养教育的一把金钥匙。

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拓展到相关的民族历史文化上,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比如讲“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这部分“遣唐使”这个历史名词时,课本中简单地罗列了日本从中国学习了书法、建筑、天文……等等,提到还把中国的节目带入了日本,比如“七夕节”等。这时候教师就可把这些文化点展开来与学生一起研究、拓展:“七夕节”在我国又叫乞巧节,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跟学生聊牛郎织女的传说,聊中西“情人节”不同的文化内涵……这类知识点,在历史教材中俯拾皆是,教师可以信手拈来作为文化素养教育的资源。

还有,现在特别提倡校本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去组织教学。这在历史教学中特别值得尝试——比如,教师可以把家乡文化作为一个内容去讲,一是能引起学生兴趣,二是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三是能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比如吴忠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教师可以专门带学生学习:当讲到“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忠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当讲到吴忠和秦始皇、西汉惠帝、唐太宗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时,学生们的骄傲之情是由衷的、是饱满的。这无疑是文化素养教育的一个独特而有效的切入点。

4 丰富而多样的体验教育

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实践力培养,就是分析、解读、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对文化素养教育也应如此——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表现力,让他们能够把肚子里的文化呈现出来,这是他们将来用“文化”来发展自我和服务社会的基本功之一。

对于这种表现力这种素养的教育,通常来说使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比如在教宋元时期的历史时,教师提醒学生:这一段知识讲完后,要组织一次历史文化知识比赛,希望大家主动拓展学习。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比如《宋元时期的词曲文化》、《宋元时期的手工业成就》等。比赛时以小组对抗形式进行淘汰进级赛,有必答题(以课本知识为主)、有抢答题(以拓展文化知识为主)——以这种形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历史文化素养并训练他们的知识表述能力。

再如培养学生文化思辨能力,可以组织类似于“历史文化论坛”这样的活动——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文化思考和辩论活动。如学完明清历史后,让学生围绕“闭关锁国”这个主题去进行思辨。先写一篇小论文,论证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组织一场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正方的观点是: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是贯穿始终的。反方的观点是:明清两朝大部分时间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了学生引用、组织历史知识及思考文化、表述历史的能力。

以上,对历史课堂中组织开展文化素养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征去组织文化素养教育。总的来说,教师应注重历史文化基础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强调文化素养建设的实践性,从而保证文化素养教育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曹刚.历史素养: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2016(3)

[2]侯秀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14(18)

[3]王春芳/张明忠.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6)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