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向

2017-03-11程昌文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大别山弘扬

程昌文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前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向

程昌文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带领人民群众奋勇斗争、开拓进取,形成了大别山精神。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且重大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革命精神的内涵、价值作用、传播弘扬以及同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等方面。总体而言,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着力在其内涵的科学界定、发展历程的细致梳理、时代价值的深入体现、传播弘扬的拓展强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

大别山精神;研究概况;内涵;价值

大别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一种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1]。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也应该重视和弘扬。

一、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成果

长期以来,由于学术界关于革命精神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的阐释上,有关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在低位。在知网上搜索大别山精神,最早一篇有关的文章出现在2004年,文章内容是有关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之后,有关大别山精神的研究稍有增加,逐步深化了对大别山精神这一专题的研究。但是通过对知网、超星图书网等进行检索发现,相对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上千篇的检索结果,有关大别山精神研究成果仅四十几篇,其中包含一些稍有涉及大别山精神内容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学者对大别山精神内涵从多个或一个方面的研究,缺少有关对大别山精神弘扬、传播和价值的研究。

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这些研究成果分别对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具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包括:

(一)整理和出版了一批大别山精神的文献史料

根据大别山区革命战争时期的史实,学界整理和出版了一批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有:王也根编写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信阳地区文化局编的《柴山烈火 大别山革命斗争故事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杨国宇、陈斐琴主编的《刘邓大军南征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共信阳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委编写的《信阳市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骆荣勋、郑明新主编的《挺进大别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周承术编著的《坚持大别山斗争》(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57年版)、《红安革命歌谣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侯志英主编的《大别山风云录 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这些记录大别山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史实事迹、回忆录,能够为研究大别山精神提供一定的史料依据。

在这些文献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某个具体区域的,如安徽省的金寨地区,主要的代表作有: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而出版的《金寨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金寨县革命史编委会编写的《金寨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金寨县革命斗争回忆录《革命的烽火》(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立夏节烽火》(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办公室、金寨县人民政府编著的《金寨英烈 第2辑》(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办公室1985年版),陈忠贞主编的《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洪学智口述、王波、张延扬整理的《洪学智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关于金寨县的文献,一定程度上涉及大别山精神的内容,包括大别山精神的形成、特征、内涵等方面。

学术专著方面,由于目前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比较缺乏,尚未形成具体的大别山精神学术专著。

(二)撰写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大别山精神研究成果的另一重要形式。就期刊论文来看,主要的代表作有:王春亮的《勇于担当: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学习论坛,2016),张果的《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求知导刊,2015),刘利的《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学习月刊,2014),刘国胜的《对大别山精神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和《大别山精神综述》(党史天地,2007),赵士红的《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学习论坛,2004),钱伟的《大别山道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论,2010),陈丽羽的《大别山红色财务精神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闫孟莲、郭立场的《论新时期大别山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养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吴世儒的《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国纪念馆,2013),刘晖和候远长的《大别山精神:内容特征及传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等。

而相关的学位论文仅有一篇,为信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朱慧花的《论大别山精神》(2010)。

(三)报纸文章方面

除了期刊论文的研究以外,一些报纸也刊登了有关大别山精神的文章,约二十余篇,对大别山精神进行阐述和宣传。如信阳日报上曾发表《以大别山精神同筑中国梦》《大别山精神的特质与时代价值》《“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谈谈大别山精神》《弘扬大别山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等。

二、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方向

就现有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来看,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传播弘扬、价值作用以及同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等方面。

(一)关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研究

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内涵,尚无统一的官方界定。到目前为止,信阳地区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2],六安市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3]。

什么是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包括哪些内涵,当前学术界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刘晖、吴世儒、王春亮分别从单个维度来阐述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内涵。

刘晖从态度出发,认为大别山精神的灵魂是对党忠诚。主要体现在对党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宁死的不屈的品格[4]。

不同于刘晖的态度,吴世儒的着眼点在“信念”。他从“信念”的角度切入,认为“大别山精神之核心在于对信念的执着坚守”。据吴世儒的观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进而开创的革命根据地中,大别山区应是最早的;而且大别山区也具有28年红旗不倒的传奇色彩与22年的持续武装斗争。党在革命时期领导群众坚守忠诚,不惧牺牲靠的是信念;因此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我们仍需坚守信念[5]。

除了态度与信念,还有“个人立场”的角度,这便是王春亮的研究方向。他认为个人立场上所具有的勇于担当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大别山人民在斗争中坚守使命、心系民众、顾全大局、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等的高贵品质,均体现勇于担当的品格[6]。

以上是学者从单个方面对大别山精神进行的研究,刘利则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艰苦奋斗、朴诚勇敢、万众一心[7]。

无论是单项考察还是多维度思考,在历史进程中总是有新的观点出现。在对待大别山精神的问题上,杨文超独辟蹊径,重点考察大别山抗战歌谣这一媒介中所承载的精神。杨文超对大别山地区的抗战歌谣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从中归纳出许多精神内涵。《十唱民族革命》《敌忾同仇歌》是坚持不懈的坚守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胸怀大局的担当奉献精神可从《劝郎去参军》《五更调》《哥哥去当兵》中体现;团结一心抗日救国精神可从《淮南泪》《会师歌》《自由神歌》中体现;《保卫河南歌》《红缨枪歌》则表现了大别山人民勇当前锋的杀敌报国精神[8]。

(二)关于大别山精神传播和弘扬的研究

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相对比,大别山精神虽客观存在,但由于大别山精神的提出时间较晚,具体内涵定义上不够成熟,因此,人们对大别山精神缺乏了解。正因为如此,加强对大别山精神传播弘扬的研究,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大对大别山红色革命基因的弘扬和传播,既能为大别山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也能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只有部分学者对此略有涉及,并不深入,主要的观点有:

张果在《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一文中主要论述的是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途径问题。他认为,推进大别山精神的弘扬和传播,赋予大别山精神以新的内涵,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质,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弘扬大别山精神,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要有崇高远大的理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意识[9]。朱慧花在《论大别山精神》一文中指出,传播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政府、高校乃至个人都有义务。比如大别山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有弘扬大别山精神、塑造大别山形象、铸就大别山品牌的意识,大别山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理论的研究,将大别山精神的传播弘扬融入教育中去。“大别山作为全国12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别山旅游,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宣传大别山精神”[10]。

钱伟在《大别山道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文中,阐述了安徽农业大学坚持“大别山道路”,践行“大别山道路”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1986年,国家组织鄂豫皖三省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大别山区开展科技扶贫。比如安徽农业大学,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大别山区脱贫致富道路的探索,在大别山深处默默耕耘,帮助农民脱贫同时,也把老区人民“百折不挠、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融入自己的精神品格之中[11]。

刘晖认为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弘扬大别山精神,对提高共产党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有重要作用。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大的精神指导力量[12]。

(三)关于大别山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比较的研究

在各地不断推进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革命精神也逐渐形成,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等。对大别山精神与其他精神进行比较,以分析说明其间的共性与特性,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刘明涛在《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一文中,依据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这些老区精神作为我国革命战争年代所产生、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刘明涛在分析比较了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的个性时,也归纳了两者的共性。共性是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共同产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下,二者都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斗争中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成果。同样为共产党的革命服务,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共同基础和共同核心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创造原则都是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独具特色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源泉都来自于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勇于探索。个性则主要表现在延安精神和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时间背景、区域这三个方面[13]。

而袁继道在其文章《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一文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国革命精神的共性。他认为,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大别山精神,这三种精神产生的地域不同,形式多样,但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从共性上去把握和宣传这些革命精神,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4]。

(四)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为我国革命的发展、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所包含的价值,既有历史价值,也有当代价值。

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历史价值,刘泽双在其《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一文中认为,在生存条件极端困苦的战争年代, 大别山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大别山精神为大别山区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大别山人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发展的机会。敢拼敢干、自强不息的大别山精神一直是大别山革命者的坚强支撑, 激励着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应用于具体实践[15]。

刘晖在《大别山精神:内容特征及传承》一文中指出,大别山精神价值中的历史价值涉及政治军事、思想、党建人才等方方面面,最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建革命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全国的解放和建立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造红军摇篮,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2]。

刘利和朱慧花则主要考虑的是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刘利在《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强大的思想政治优势[7]。

当前社会存在的贪污受贿、享乐主义、权贵诱惑等,这些不良之风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产生不良影响。弘扬和学习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历史及其内涵,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对公民个人而言,大别山区在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所体现的精神力量,利用大别山革命斗争史这部独特的教科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公民思想道德境界,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大别山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都需要充分弘扬大别山精神,让其充分发挥出其文化力量,从而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朱慧花在《论大别山精神》一文中,认为大别山精神有着重塑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方面的时代价值。政治意义上,大别山精神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经济意义上,大别山精神为大别山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意义上,大别山精神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教育有着重大意义[10]。

同样,张果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征程中,大别山精神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要求需要弘扬大别山精神,党的建设也迫切需要弘扬大别山精神。大别山革命战争时期涌现的红色革命歌曲、革命任务和事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诠释。弘扬传播大别山精神,能促进群众路线活动的开展,激发干部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个人的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激发党员干部们的使命感,将个人追求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结合起来,把个人梦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9]。

三、关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果形式较为多样,其内容也涉及到了大别山精神的基本问题。但由于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中也确实存在史料挖掘不够全面、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透彻等问题。通过当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今后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和强化:

(一)关于大别山精神具体内涵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完善

当前,关于大别山精神,就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界,对革命精神的研究注意力较多的集中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对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和认识相当缺乏。这就导致大别山精神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共同的认识,具体内涵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统一的界定,大别山精神的效益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对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内涵作进一步的深入完善,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对大别山精神进行认识。所以,需要在挖掘更多史料的基础上,来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针对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和特点方面,根据大别山区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状况,以大别山精神形成和特点为切入点进一步论证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就大别山精神弘扬和传播的研究

当前有关大别山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因先天不足,缺乏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和重视,学界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弘扬和传播的研究成果较少,相关内容仅仅是在研究大别山精神内涵、价值时稍有涉及,且弘扬和传播的途径较为单一。如从抽象的个人层面、局限在地方纸质读物上等,这也使得大别山精神难以让更多的人了解。

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已成为历史,但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力量在新时期依旧没有过时。弘扬和传播大别山精神,以群众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将大别山精神传播弘扬,这既是对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艰苦斗争的肯定,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结合当前红色文化教人育人、红色文化旅游这一流行趋势,在梳理已有的关于大别山精神弘扬传播的途径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国家对大别山地区脱贫致富相关政策,参照总结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在弘扬传播、教人育人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促进大别山精神的弘扬传播。因为在现有的研究中,有关大别山精神弘扬传播的原则、方针、形式、主体、客体、成效等方面的内容尚未涉及,可进行研究的内容很多。

(三)深入对大别山精神价值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关大别山精神价值的内容相对较少,尤其是大别山精神的历史价值,形成于大别山区革命斗争实践的大别山精神,在大别山区人民世世代代生活中所发挥的价值,值得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大别山精神是党和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结合当前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这对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党的建设、社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深入研究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可以在研究大别山精神具体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大别山区优良的传统和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事迹,从中挖掘出大别山精神价值的作用。

(四)有关大别山精神形成发展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发展缺少细致的梳理。结合大别山近代革命的历史,对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发展作细致充分的梳理,这也是当前学界的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

研究大别山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能为大别山精神具体内涵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也能促进大别山精神的传播。因此,在充分了解大别山区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着重深入对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历史的梳理,从而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史实支撑。

[1]刘国胜.大别山精神综述[J].党史天地,2007(12):46-49.

[2]河南省人民政府网.信阳市:“大别山精神”研究取得初步成果[EB/OL].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2/11/08/010344446.shtml,2016-12-20.

[3]六安新闻网.六安市确定“大别山精神”表述语[EB/OL].http://www.luaninfo.com/News/lanews/2016/12/02/074503731162.html,2016-12-02.

[4]刘晖.对党忠诚:大别山精神的灵魂[J].学习论坛,2016(4):21-26.

[5]吴世儒.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J].中国纪念馆,2013(1):114-117.

[6]王春亮.勇于担当: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J].学习论坛,2016(6):26-28.

[7]刘利.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学习月刊,2014(2):87-88.

[8]杨文超.从大别山抗战歌谣看大别山精神的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2016(1):61-63.

[9]张果.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求知导刊,2015(12):6-7.

[10]朱慧花.论大别山精神[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钱伟.大别山道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理论,2010(34):18-19.

[12]刘晖.大别山精神:内容特征及传承[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1):72-76.

[13]刘明涛.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5-77.

[14]袁继道.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J].世纪桥,2012(17):12-14.

[15]刘泽双.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J].老区建设,2015(8):9-11.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irit of Dabieshan Mountain

CHENG Changwen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led the people in the Dabieshan Mountains to fight bravely and pioneered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t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recious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has had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spiri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revolution, the role of value,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comparison with other aspects. In general, the research of this problem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its conno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eticulous combing, the depth of the value of the era of refl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th study.

Dabie Mountain spirit; research profile; connotation; value

2016-12-13

程昌文(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和经验。

D261

A

1009-9735(2017)03-0014-05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大别山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
基于微观视角下旅游发展对农户家庭福祉的影响研究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