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史记》研究者的典范
——《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序

2017-03-1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佚文著作史记

安 平 秋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史记》学术动态】

当代《史记》研究者的典范
——《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序

安 平 秋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西汉时期司马迁撰著的《史记》面世之后,自汉至唐,为这部历史名著作注释的各家之中,最著名的有三家,即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与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宋代人将这三者合刻为“三家注本”,成为《史记》最通行的有注释的读本。自那之后,“三家注”中的《正义》没有以单刻本的形式流传下来,一般的读者只是通过“三家注本”了解其内容。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日本古活字本《史记》中发现了《正义》的大量佚文,并征引在他所编撰的《史记会注考证》中。泷川资言发现的这批佚文,究竟是否可靠?如果可靠,其价值又如何?国内学者对此一向有不同的看法。

袁传璋教授《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一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从总体上解决了《史记正义》真伪问题的学术疑案。这部书从吕祖谦、王应麟、胡三省等人的五种著作征引的将近1100条《正义》中辑录出条《正义》的佚文,其中有相当部分与泷川资言所辑的佚文可以互相发明,这说明《史记会注考证》中的《正义》佚文总体上是可靠的。

这部书的第二个贡献,是丰富了我们对于《史记》“三家注本”形成过程的认识。首先,以往我们认为,南宋人在合刻“三家注”的时候,主要就是把《正义》中与《索隐》文字重复、内容近似的部分删除。袁传璋教授在比对大量佚文的基础上指出,“三家注本”对于《正义》的处理方式,不仅有删削、合并,而且有移置,甚至还存在增益的情况。其次,因为“三家注本”移置了《正义》的文字,有时误置于《索隐》之下,从而给人造成《正义》是配合、疏解《索隐》的错觉。而实际上《正义》与《索隐》是各自独立、互不称引的。其三,吕祖谦、王应麟、胡三省等著名史家大量援引《正义》的事实,又可以说明这些佚文本身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不是冗余、重复的文字。

通过袁传璋教授的工作,我体会到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发现“新材料”,更要善于在常见的书中发掘有价值的资料(我们姑且把这种发掘称为史料的“再发现”)。我们说的“新材料”主要指的是出土文献、海外所藏的中国古籍与汉文文献,也包括近年来在古籍普查、古书拍卖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珍本秘籍。但新材料毕竟不常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还是要靠对既有资料的再发掘。而且新材料是否可靠,价值如何,常常也需要和既有材料比对之后,才能下结论。袁传璋教授在本书中使用的宋代三位史学家的五种著作,都是比较常见的书,其版本也很普通,有的甚至就用了《四库全书》本。这说明利用常见的书,一样可以做高质量的研究。

以程金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曾认为《史记会注考证》中的《正义》佚文,可靠的只有十之一二,其余多数是日本人读书时留下的批注。这个结论显然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风靡学界的“疑古”思潮的影响。尽管现在回过头来看,程金造先生怀疑过度了;但我们认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谨慎的怀疑要比轻易的盲从好。因为怀疑的结果将促使我们去做更扎实的研究。袁传璋教授做的这项工作,其方法就是传统的辑佚学,但是他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有助于我们在文献学领域“走出疑古”。这说明传统的古典文献学方法,一样能解决“前沿”的问题。

我还想在袁传璋教授这部书的基础上,谈一个相关的问题。既然现在发现了数量这么多的《史记正义》的佚文,且是可靠而有学术价值的,那么在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中,主要是在整理《史记》的过程中,要怎么对待这些佚文呢?

近年中华书局启动了“二十五史”点校本的点校修订工作,在讨论《史记》修订凡例时,曾有学者提议,应当利用修订的机会把已发现的《史记正义》的佚文辑补进去。这个建议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大家读了袁传璋教授的书以后,会更加意识到,“三家注本”不是简单的“三合一”,它有一个形成过程,传到今天的“三家注本”已经是一个历史存在了。如果辑补了《正义》佚文,就不是历史上的“三家注本”了,等于旧本子没整理好,又出了一个新本子。而且从操作的层面看,袁传璋教授仅从五种书中就辑出了大量的佚文,我想一定也还有其他一些佚文散在他书之中而还没有辑出来的。这样一直辑下去,一时半会儿是辑不到头的。因此后来中华书局新修订点校本《史记》时,并未把辑补《正义》列入其中。如果有读者出于研究需要,希望能多了解一点《史记正义》的内容,目前除了可以读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还可以把张衍田教授的《史记正义佚文辑校》与袁传璋教授的这部书结合起来读,那么《正义》的基本内容也就可以掌握了。

袁传璋教授是当今研究《史记》学者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治学功力坚实而深厚,学风朴实而纯正,长于发现问题,论述多有创新,而且为人正直、厚道,颇具大家风范。他的为人、他的学风,将同他的这部《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一起,成为当代《史记》研究者的典范。

安平秋(1941—),男(满族),北京人,著名文史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佚文著作史记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韓詩》佚文校議十四則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