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7-03-11孙晓雪

辽宁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同伴专业发展

◎孙晓雪

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孙晓雪

同伴互助是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反思教学实践,相互支持,共享经验,旨在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其实质是一个开放、对话、合作与发展的过程。同伴互助通过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生长性、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水平以及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最终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外,还应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研修与交流,尤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打破教师间的隔绝状态,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提升的新型教师文化,而这种新型教师文化必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及意义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

“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 与英文中的“同伴指导”(peer instruction)“同伴督导”(peer supervision)“同伴咨询”(consulting colleagues)“同伴评议”(peer review)以及中文里的“同辈互助”“同伴辅导”“同辈教练”等隶属同一概念。之所以采用“同伴互助”而非“同伴指导”“同伴督导”“同辈教练”等提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同伴”相较于“同辈”更加强调教师间的平等关系,忽略不同教师在年龄、职称、资历等方面的差异,避免论资排辈现象的出现,促使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深入地合作与交流,以切实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二是,与“指导”“督导”“评议”“辅导”“教练”等相比,“互助”更能凸显教师同伴间的双向交往过程,即通过相互协作与互相帮助,以实现教师同伴间的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目的。

关于同伴互助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阐述。著名学者道尔顿与莫伊尔(Dalton&Moir)认为:“同伴互助是一种专业发展手段,是一个为学习新知识、提高技能、解决实践问题而相互帮助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彼此分享知识、提供支持、给出意见。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强化教师间的合作水平,而且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罗宾斯(Robbins)认为:“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通过互相帮助,共享经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反思和解决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建立和完善新的技能的过程。”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其他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学者观点的分析,本文认为同伴互助是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反思教学实践,相互支持,共享经验,旨在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同伴互助的意义

教与学的社会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协作、互助环境的保障,同时更需要群体中其他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首先,在同伴互助过程中,教师间通过信息互换与言语交流,不断碰撞出思维与智慧的火花,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完善,进而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生成新的思想,最终实现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双向提升。

其次,教师同伴互助既是一种通过互帮互助实现教师共同成长的专业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由于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伴间的研讨交流有利于打破教师个体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局限性,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同伴间的经验共享与专业切磋也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最后,教师同伴互助还有助于营造和谐、互助、合作的教研文化氛围。教师作为学校这一特定场所中的关键性人物,教师的个人行为是其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教师个人同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因此,环境中的不同对象会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伴互助有助于教师彼此之间获得共享的亲密感,促使教师不断强化集体意识,提升合作水平,进而改善人际关系,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避免封闭、敌对现象的出现,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建设,最终实现学校的持续化发展。

二、同伴互助的实质

(一)开放——教师同伴互助的前提

学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校中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性转变,而教师的转变又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的变化上。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指出,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应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教师间相互培养的‘合作性同事’关系”,这一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能做到主动敞开教室大门,相互观摩、相互评议以及相互指导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形成。因此,互相开放教室是促使学校内部发生变革的第一步且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教师同伴互助过程中,同伴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互相反馈、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开放自己的课堂,当然,这种开放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一旦教师未能在思想层面上真正地开放课堂,那么这样的同伴互助也只会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助,缺乏实质性。因此,坚持开放性原则应是实施教师同伴互助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一旦脱离了这一原则,同伴互助将无法开展。

(二)对话——教师同伴互助的媒介

同伴互助过程是教师间交往、对话的过程,是一种为实现资源共享而进行的问题研讨、信息互换与经验交流的过程。同伴互助若要取得理想效果,同伴教师间必须进行对话和沟通,同时这种对话应是以平等为基础的对话,即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想的沟通情境”。在“理想的沟通情境”下,所有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均有同等机会,使用陈述性、表意性和规约性的言谈行动,在公平和非强制的前提下,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排除仅对一方具有约束效力的规范或特权。

在对话过程中,同伴双方要彻底消除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消除等级和主次方面的偏见,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随时对沟通的内容进行解释、阐述和说明。在研讨过程中,同样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以保证每位教师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终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和主张,换位思考,分析差异或分歧出现的原因,共享彼此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实现“视阈的融合”。

(三)合作——教师同伴互助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应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由被动的进修研习者转变为主动的专业发展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实现这一系列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单打独斗的个体,而应在彼此之间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由于不同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互相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帮助教师在“合作—独立—再合作—再独立”的循环往复中提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技能。同时,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合作,促使教师在相互分享、相互交流与相互切磋中持续不断地获取和整合更多的教学经验和信息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目的,最终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四)发展——教师同伴互助的目标

教师同伴互助是一个以促进发展为其价值导向的活动形式。

首先,从教师发展层面来看,同伴互助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研讨的机会。倡导并鼓励同伴教师充分利用合作的优势进行互助互学,并为彼此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如共享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享实践经验与智慧、给予及时的意见反馈等。通过互助有利于强化教师对教育问题和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以及不断寻求改进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从学生发展层面来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学生,其结果必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此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同伴互助能够引导教师间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而这股凝聚力正是创设良好教研文化,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与内驱力。

三、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

与其他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相比,同伴互助在活动主体上更具平等性和能动性;在活动内容上更具全面性和综合性;在活动方式上更具生成性和互动性;在组织上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因此,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生长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层级需要,而为达成这一终极目标则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中的学习者不再仅仅特指学生,教师也包含于其中,教师是学习者已然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肯定命题。以往的教师学习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然而,这些培训活动常常流于表面,教师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学思想或理念,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知识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借助主体间的理解与协作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在教师同伴互助过程中,教师个人目标同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目标相一致,如为解决某一教育教学难题而进行的研讨交流、为开展科研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协作学习等等。这一系列共同目标促使教师彼此间处于一种紧密相连的状态,同伴间的互帮互助推动教师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努力,其结果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促使其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方向转变,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生长性,最终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二)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水平

长期以来,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工作方式上可能固守陈规,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缺少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不愿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成果,甚至有少部分教师还存在竞争意识。这些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师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开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其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学习合作者。

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实现,教师集体才是个人成长与提高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同伴互助正是由群体成员相互帮助而确立的一种学习共同体。在此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通过沟通与交流,共享资料、材料和计划,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研讨氛围,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使其在对话和研讨中迸发出新观点、新思想,以形成更为合理、更为适宜的教育教学观念和问题解决策略。在同伴互助过程中,互助的双方既是民主的、平等的,同时也是合作的、共赢的,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和意义上的等级差异和主次之分,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从本质上来看,在同伴互助过程中隐藏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教师同伴之间共享知识、交流经验、解决难题、分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必将有助于教师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实现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专业人才,其专业发展大体要经历学历教育、培训和专业工作实践三个阶段。与学历教育和培训相比,教师在专业工作实践上所用的时间更长,它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同时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持久。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充实和完善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托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

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主动探求,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水平,还能够促使教师加深对自身发展、教师集体发展乃至学校发展的理解。同伴互助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师同伴间围绕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而开展的学习与研讨活动。同伴互助的重要价值即在于其能有效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信息交换,为同伴间开展合作提供了平台。

教学是一项彰显个性特征的实践活动,不同教师在知识技能、个人经验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差异明显,这一系列差异促使不同教师拥有不同的实践经验。在同伴互助过程中,教师间借助对话、协作和帮助等形式,相互分享、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以凝聚教师集体智慧,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深刻转变,增长实践智慧。

与此同时,由于教学活动是一项兼具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过程,因此,它决定了教师实践智慧具有一定的多元整合性。在同伴互助中,教师可从多元视角出发,将自身及同事的实践经验进行合理整合,获取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同时经过自身的加工与取舍,形成个人教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通过不断尝试,推动自身及教师集体实践智慧的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ict.edu.cn/laws/gangyao/n20130910_5049.shtml,2016-03-10.

[2]逄明波.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问题研究——以长春市T中学为个案[D].东北师范大学,2009:7.

[3]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5.

[4](日) 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新课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62.

[5]李英明.哈贝马斯[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119.

[6]孙联荣.校本视导理论与实践初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201.

[7]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5):42.

[8]张筱良.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43.

孙晓雪,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同伴专业发展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寻找失散的同伴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