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民生问题需脚踏实地全面而有重点

2017-03-11于伟峰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

于伟峰,魏 蜻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理论研究】

解决民生问题需脚踏实地全面而有重点

于伟峰,魏 蜻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国计民生,江山社稷,百姓的生存与安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统治者的政务之首,现代社会人民的安居乐业同样是执政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关注问题,民生决定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目前民生面临着食品安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剖析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脚踏实地搞民生,民生关注全面化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有条不紊,有主有次的对待具体问题。

民生发展历程;民生问题;解决方法

国计民生,江山社稷,百姓的生存与安乐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统治者的政务之首,现代社会人民的安居乐业同样是执政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古语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代中国有民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同样被广泛认同。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团结,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民生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一、民生问题的简要发展历程

民生状态的健康与否与历史上的朝代兴衰、更迭紧密联系。一个朝代开始不久,人民在休养生息之后,生活安定,安居乐业,勤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贸,此时便会出现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这些都是民生政策得到落实的结果。但回顾历史上的每个王朝更替的节点,民生出现问题时,经济和文化发展便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社会矛盾激化。旧的王朝随之为新生的民间力量或外来民族推翻,实现朝代更迭,同时也不难发现百姓长时间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中时,会伴随同时期几个短期政权的高频更替。以史为鉴,民生问题与国家安定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古代民生思想在历代帝王的经济政策中都有体现,而且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绝对的比重,相应的政策也大部分集中在农业发展上。蒙古铁骑在进驻中原之后建立元朝,常年战乱导致北方农耕文明发展停滞,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解决百姓生计,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举措,例如禁止圈占农田为牧场,并派遣官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到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利民政策,很好的平衡了封建贵族和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成就了著名的康乾盛世。这些古代封建社会的民生政策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但是对于整个历史进程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说起民生制度,不得不提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张,三民主义里的民生内涵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这种民生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相较于封建时代的地主剥削有它的进步性,但它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太狭隘,只是局限在土地上,虽然后期有“均富”思想对初期的民生主张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但仍有其局限性,对封建地主制度的承认导致民生主张没有实施的经济基础,核定地价未能使人民收益,反而令地主乡绅更加富有,老百姓没有从根本上在它所说的民生中得到实惠。这样的民生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民生,所以在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中,民生更多的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着想,为适应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需要,进行了土地革命,缓解了人民生存问题,建国初期的农村合作社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废除农业税,这一项项的惠民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大背景而设计的,都是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我们党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坚持紧迫性、科学性、前进性。与以往的民生观不同,我们的民生观是更加切合实际的,真正解决人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随着历史条件的进步而不断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问题不断凸显,民生问题成为高速发展的经济态势下亟待解决的社会焦点问题。当然,中国现实的绝大多数民生问题不再是关乎人民生存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人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如何提高百姓生活幸福度。对于民生问题的发力,党和政府一直秉持常抓不懈,全面铺开,同时着力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原则,我国每逢两会代表们的提案多是围绕“三农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等一系列关乎人民的利益的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国家对于民生的高度重视。民生这一主题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观念、新思想、新论断的关键词之一,成为习总书记最牵挂的事。在他看来,人民能不能过上好日子是国家大事,民族大事,关乎国运。

二、当前我国民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生在新时期有了新的状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民生问题已成为关乎社会稳定的紧要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对我国民生现状有所了解。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为提高产量,普遍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有毒化学品,造成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窦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在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为增加收入,对高污染企业的工业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其排污,污染了当地土壤以及地下水资源,造成农作物成为有毒物质的附着体。在流通上,部分不良企业生产销售过期食品,采购劣质原料生产食品,这些都为食品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

(二)教育资源配给不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这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农村教师缺编严重,教育公平问题突出。“择校热”高温不降,因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依然存在。

(三)就业难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劳动供求矛盾与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城打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从供给关系上来看,劳动力供给失衡,供大于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部分企业陷入招工难,无法找到所需要的员工,市场缺乏技术娴熟、技能过硬的技术工人,劳动力的结构矛盾复杂难解。如今,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就业问题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示,倡导人民群众在经济大潮中敢于创新,自谋创业路,表明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同样也是挑战,需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其中。

(四)住房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控制房价过快增长的相关政策,但房价依然高居不下,甚至部分城市房价依旧快速攀升。房价已经成为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一座山,收入增长缓慢追不上房价的再增长速度,过高的房价压力使人们的幸福指数大幅下降,住房问题也理所当然成为几大民生问题之一,引起高层的关注。

(五)养老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周天奇.基于民政大数据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J].物联网技术,2016,03.很多人面临着养老资金不够,对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刻,部分老人还面临着被“啃老”和无子女照顾、又住不起养老院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霍小光.习近平元旦前夕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N].人民日报,2013-12.正面指出了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我国对于民生建设的充分重视。

三、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全面而有重点

中国目前出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现况,对我们的民生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剖析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脚踏实地搞民生

在以往的民生问题解决中多少会出现一些“一刀切”的问题,因为在民生问题剖析过程中没有真正的去花精力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搞清楚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民生问题,以致惠民办法推行生硬,没有达到真正为民服务,予民方便的目的。反而让民众对政策不理解产生不满情绪。民生问题多种多样,各地市与各地市不同,县与县、乡与乡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落实民生之策时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把控,使政策办法的推行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中央及地方监察机关应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对有关部门民生落实违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的,要严肃对待,避免民生政策和相关资金投入之后,因与当地民生问题解决关系不大,而造成的浪费。以往的诸多教训也告诫我们,要清醒认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民生观的重要性。

(二)民生关注全面化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有条不紊,有主有次地对待具体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百姓生计,关乎国运。任何民生问题,不论对于社会影响大小,都应付出精力、人力、物力给予解决。民生无小事,可能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小问题,但对于某一个个体却是大事,所以我们在民生建设上,要全面铺开,只要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或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实现,都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给予解决。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资源稀缺性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去合理规划资源的使用,民生问题有重有轻,我们也要依轻重缓急,分别对待。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就业难、教育公平问题在当下社会较为凸显,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就需要我们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到这些方面,民生问题不会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停止出现,所以面对不断涌现的问题,我们要分清孰重孰轻,并合理安排优先次序,尽量多的减少矛盾。

民生观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要具有创新性,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民生的关注在古代主要是耕地和农业生产中的体现,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填饱肚子是最先考虑的。生产力发展推动上层建筑的改进,经济发展到现在,民生有了新的含义,医疗、就业、环保成为民生的主要方面,这相较先前的民生已经完全不同,在将来国家的民生中将更加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昆山互联网大会上谈到将互联网理念应用到民生建设中。可见民生建设已经具有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这些民生范畴的不断拓展提醒我们,在原有民生观的基础上,要加入互联网元素。网络便民也是民生问题解决的途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生态等新生事物的产生必将催生新的民生观理念,使民生政策更具时代特点,从而更高效更柔和的保证群众利益。

[1]窦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周天奇.基于民政大数据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J].物联网技术,2016(3).

[4]霍小光.习近平元旦前夕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N].人民日报,2013(12)

2017-05-08

于伟峰(1963-),男,河北大城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魏蜻(1993-),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D632

A

1672-2086(2017)02-0028-03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民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探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