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效能研究
2017-03-11张宏霞
张宏霞
(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江苏南京 210000)
开展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能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南京港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工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在全港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挖掘班组潜能,集聚职工智慧,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集团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集团战略转型的深入推进,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的开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为广阔的领域,如何创新载体,统筹实施,有效提升活动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对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进行粗浅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集团两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班组标准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组织职工深入开展劳动竞赛、素质提升、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集团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1 聚力量,各类主题竞赛取得新成效
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年度生产经营指标,聚焦生产经营发展、现场服务质量、工艺创新攻关和“绿色港口”建设,充分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每年一次主题竞赛,每季一次创新攻关,每月一次明星评比。“刷新十大效率记录”、“赢在现场”、“三比三促”、“寻找身边的短板”等竞赛的开展,引导职工创新创优、查找薄弱环节、激发职工工作创造性,为港口战略转型贡献力量。近几年,有40多个班组在集团以上的主题竞赛和创新攻关中受表彰,有60多名职工获集团以上先进个人,有力促进了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
1.2 提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
对于港口企业来说,拥有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就意味着拥有越强的竞争力。近几年,集团以人才强港战略为指引,以技能晋升平台为依托,坚持“培训、竞赛、晋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健全一个较为完善的竞赛培训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一支具有职业权威的专家团队,开发一套运用信息技术与电子评判的竞赛控制系统,为竞赛活动的开展与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港五大核心工种竞赛的参与面实现了全覆盖,职工的技能等级年平均晋升率达到8%以上。近几年有2000余名职工参加了全国、省、市、长航等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6人分别荣获省、市五一劳动奖章,48人荣获全国、省、市等不同级别的技术能手称号。
1.3 挖潜能,群众性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
始终注重培养职工创新思维,增强职工创新意识,挖掘职工创新潜能,围绕集团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广泛开展“十大先进操作(工作)法、十大技术创新成果”等群众性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活动,各基层单位班组围绕节能减耗、技术革新、生产服务等内容,积极开展“六小”及QC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四勤技改工作法”等创新成果受到市级表彰,并在全港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引向深入[1]。
1.4 重引领,职工科技创新取得新拓展
充分发挥 “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和“蓝领工作室”的作用,以提升港口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全方位、多层面地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小到班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大到组织专业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创新攻关,始终注重科技创新实际成效,注重自主创新内延外联,不断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和生产力的转化,取得了200余项有影响、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其中,《30T专用卷板运输平台研制》等创新课题多次在港内外获奖;MQ5039双四连杆多用途门座起重机等7个项目获得“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28吨起重吨位37米最大幅度的高门架木片带斗门机等4个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提升了南京港核心竞争力。
2 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全港在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功能定位、职能划分、经营性质、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单位对开展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重视投入产出比,对活动的长期价值与管理体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忽视了活动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在资源配置上不均衡,在氛围营造上力度不够,在效应发挥上滞后,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表象轻本质的思想客观存在。
2.2 长远谋划和系统安排的能力不足
尽管目前在主要装卸主营单位已经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机制,但由于上述认识上的偏差,一些辅业单位在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或中长期工作规划时,缺乏对活动的统筹考虑和系统安排,未能真正纳入到整体工作目标范畴中去。在活动开展时,有些单位存在临时突击安排、项目设置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到位等问题,活动的个性特征不鲜明。
2.3 组织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集团两级专业管理部门未能真正协同运作,形成共同推进的格局。活动牵头管理部门与专业化协作部门的资源分散,工作衔接不畅,无法实现功能叠加、优势互补,协同效应不足,整体推进合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活动的整体推进和实施效果。
2.4 综合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未能真正建立健全客观的、系统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加之评价小组成员专业不一,对专业外的成果评估评价不全面、不系统,人为“主观”因素较多,造成评价不准确,从而挫伤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激励方面,虽然全港总体上每年都在加大活动资金投入,但由于各单位资金实力差异,造成活动财力支持不均衡,不利于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利于成果的转化。往往成果出来后,仅限于表彰通报,而成果的推广应用环节却鲜有人问津,以至于活动成果的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2]。
3 提升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效能对策建议
应结合“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同步谋划、落实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活动评价标准,将活动渗透到港口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优化活动运行机制和流程,促进活动与生产经营协同发展。
3.1 协同推进,建立健全活动组织保障机制
开展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两级领导班子的关心支持,需要全港上下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推动。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牵头、各方配合的领导体制,制定3~5年的“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总体规划,明确阶段性主题和工作重点,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协同并进,实行分类指导、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形成活动组织工作网络。
3.2 围绕中心,梳理完善活动运行保障机制
要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紧扣中心任务,紧扣现场管理,紧扣队伍建设,紧扣重点难点,建立工作部署、过程控制、评价评审、成果展示、奖惩激励等机制,保证活动良性开展;要树典型,持续发挥 “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蓝领工作室”的先锋引领作用,促进活动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从表层型向深层型转变,从突击型向常态型转变,从任务型向素质型转变,最终让创新成为习惯,让竞赛成为品牌,让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要鼓励各基层单位在积极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开展各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3.3 融合引导,强化定期培训交流研讨长效机制
结合“互联网+工会”的新思维,建立健全定期交流研讨机制,探索推进“网上议事厅”等工作,整合微信、OA办公系统、内部网络等资源,尝试建立生产技术活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互动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不断掌握新知识、储备新技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建立港口、大专院校、航运物流企业定期“会晤”制,开展技术攻关、交流、合作,做好活动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以信息传递为导向、成果推广为重点、技术服务为手段、提高效率效益为目标的活动成果网络体系[3]。
3.4 规范标准,系统整合评价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创新工作的推进剂。因此,必须建立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可推广应用或具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表彰。必须结合班组建设,建立标准化活动成果评价评审制度,把活动的开展作为“港口先锋号”创建的重要评价依据,同时保证评估常态化、透明化,活动方法多样化、灵活化。必须建立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成果与物质奖励、政治荣誉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班组和职工要提高相应的奖励标准,注重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重,职业晋升与绩效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典型宣传共济,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结合,逐步形成劳动价值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体现的激励机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性生产技术是港口发展的根本动力。活动的声势和成效来自于对活动的认识,活动的生命力来自于为港口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质量来自于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因此集团两级工会要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把职工的智慧凝聚到为港口建设和发展建功立业上来,不断提升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效能,为加快长江现代化一流强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杨大友.浅谈在企业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7):362-363.
[2]谷鸿伟.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J].经营者,2013,27(11):13-14.
[3]顾德文,武富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提升的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研究[J].经济师,2013(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