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德先行
——关于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分析
2017-03-11薛元飞
薛元飞
(江苏省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江苏阜宁 224400)
教学需要德先行
——关于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分析
薛元飞
(江苏省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江苏阜宁 224400)
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聋哑学生的教育也是我国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对聋哑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的教育显然是日常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了一些分析。
聋哑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策略
古语就曾有言,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由此可见德行教育当为教育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最先开始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春秋时期经儒家之手发扬光大。而道德教育发展到如今,依然不减其重要性。
1 聋哑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聋哑学生由于其先天性的缺陷,所以感情思维更加敏感,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更加细腻,而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散,更多的人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使得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的迫在眉睫,而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越来越快节奏变化的社会为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聋哑学生更好地成长就成为了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大学》曾在开篇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可见修身乃是一个人实现抱负的开始,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同样适用就好像是兵家里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一个意思。对于聋哑儿童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首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思想上是个健全的人,才能带着略有缺憾的身体负重前行。聋哑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里的一员,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呵护,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嘲笑质疑,有时候鼓励比批评更能让人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茁壮成长。
聋哑学生由于先天性的缺陷更加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如果从小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孤立和嘲讽,容易在小孩子心里埋下阴暗的种子,如果没有及时的受到道德思想的教育和开导,可能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在孩子还年幼时,对社会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清晰完整的体系,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如果这个时候能通过思想教育给孩子埋下一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与人为善的种子会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益处,而这种从小在心灵深处的善意也会在其长大之后呈现在社会工作中,也将使聋哑学生长大之后建立起完整向善的社会人格。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注意培养聋哑儿童的自身控制力
聋哑儿童因与人交流不便,大多对周围人带有一些抵触情绪,甚至偏激的情感,再加上因年幼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时会导致其做出过激的社会行为而社会上某些人对于聋哑儿童的一些偏见也会让他们埋下不好的因,结出不好的果。因此从事聋哑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培养聋哑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循序渐进的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做游戏和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多渠道的建设聋哑儿童的自我约束力,在游戏和课堂上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这样才能让聋哑儿童进入社会后具有和常人一样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消除可能因自身控制力不够在进入社会时带来恶劣影响。
2.2 注意聋哑儿童身边的环境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是国民自身素质的提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总还有些人对聋哑儿童怀有敌意,认为这种先天缺陷的孩子生来就低人一等,种种歧视与嘲讽容易使聋哑儿童产生消极的厌世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就容易使得聋哑儿童感觉受到了社会的排斥,对人对事就容易生出抵触情绪,这不利于聋哑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净化聋哑儿童身边环境,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避免在聋哑儿童面前爆发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免带来不好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注意聋哑儿童接触的人群是消极还是积极乐观,防患于未然才能为聋哑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2.3 注意聋哑儿童不同年龄段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传延至今日也同样适用。在聋哑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就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孩子们的行为,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如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打架斗殴得提上日常的议程,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则没有必要,如果一概的将这些灌输给他们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如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接受打架的思想教育,本来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去体验打架的感受就会使得原有的教育方案达到反面的效果从而得不偿失。
3 聋哑儿童思想教育对工作者的要求
3.1 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耐心和恒心
不同于正常人接受知识的迅速和快捷,先天上的缺憾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老师的反复讲解才能够完全吸收,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聋哑儿童的老师需要更多的宽容和耐心来教授这些知识,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能力的丧失,接受知识就变得困难了起来,有时可能一时理解不了老师所教授的课程的意义,而重复的工作容易使教育工作者产生懈怠和烦躁的心理,这些情绪一旦爆发容易在这些聋哑孩子心里留下阴影,甚至埋怨起自己,产生为什么比别人差这种消极的心理,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更多的同情心,恒心和耐心来对待这些被上天伤害的孩子,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教他们文化和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老师以身作则为这些聋哑孩子做一个榜样让他们能在步入社会时学会待人平和,与人为善,具有耐心和恒心,遇事不放弃,积极进取的心态。
3.2 教育工作者需要端正心态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素质教育大都倾向于智力的开发与提升,专注于社会生存技能的完善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在前几年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学校直接强制取消了心理健康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课,将其时间用于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教育来说,所谓教书育人,重要的是在于育人,帮助学生建立起明辨是非曲直,独立思考和完整的社会人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而在当代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教书放于育人之前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屡见不鲜,而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需要重视聋哑学生心智的形成,聋哑学生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往往会形成心理障碍,道德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比素质文化教育更应该受到重视的基础课程。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聋哑儿童。
3.3 教育工作者需要为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辟蹊径
聋哑儿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节奏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接受能力难以跟上社会的进步速度,所以需要另辟蹊径的去找到能让聋哑儿童快速的接受知识的方法,以避免其与时代的脱节。教育工作者可以用日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为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其与时代接轨,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如结构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指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树立起的价值观才能有效的培养聋哑儿童的成长。
4 结语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和所给出的一些策略,我们可以看出聋哑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当代教育中,学校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德居首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所谓正德修身即是指在完善自己的时候需要先端正自己的品德。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5):10-12.
[2]尹金云.新时期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36.
[3]翟颖.关于强化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9):66.
[4]卢珂.从现象学的角度论道德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8(24):3-5.
G762
A
2096-4110(2017)03(a)-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