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启用“南方大学”校名的梦想
——关于将广东海洋大学更名为南方大学的建议
2017-03-11陈章
陈 章
(湛江市环境保护局,广东湛江 524022)
广东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沿革、几经迁徙与不断发展,到1963年,广东水产专科学校更名为湛江水产专科学校;1979年,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升格为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全国重点中专湛江气象学校并入。这对我省、我市乃至华南地区的热带海洋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我省、我市进一步扩大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作为湛江水产学院的校友,感到由衷的高兴。湛江海洋大学成立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原来两所专业学科门类单一、办学层次与效率较低、在校生只有千多人的小学校,发展成今天拥有10个学科门类55个专业、15个硕士点、在校生两万多名的多科性大学,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出一大批农渔业技术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湛江海洋大学”这个校名,已经不能适应我省乃至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05年6月,省里决定并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然而,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是否合适,这仍然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高校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
1 现校名与所涵盖学科专业的不适应性
想当初,将合并后的学校命名为“湛江海洋大学”,社会上的议论,甚至两所高校的部分教职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担心“海水淹死禾苗”,而有的人则忧虑“牛羊吃掉鱼虾”,等等。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渔”学与“农”学合并后谁吃掉谁,而是在于合并以后用什么校名来涵盖原有的以及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新建的学科与专业更为合适,更加有利于“蓝”、“绿”两类学科与专业的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蓝色的海洋生物利用产业与绿色的农业是有其内在的共同点:其一,共戴一顶帽子——同属大农业;其二,同坐一张凳子——都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其三,同系一条腰带子——微生物工程技术。后者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白色农业”,它可以为蓝色的海洋产业与绿色的传统农业产业提供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等等。“蓝”、“绿”、“白”三色农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可能是省委、省政府当初将“蓝”、“绿”两校合二为一的根本原因吧。然而,一开始以“蓝色”学科为主命名的“海洋大学”来涵盖“绿色”学科与专业就已经欠妥;事至今日,放着我省原有的“南方大学”校名不用,而仍用“海洋大学”这顶帽子十分别扭地戴在农、理、工、文、法、经济甚至艺术等学科与专业的头上,也是有失偏颇,更是不相适应的。长此以往,其后果,轻则阻碍上述学科与专业(尤其是与“蓝”、“绿”两类产业密切相关甚至后续或配套的学科和专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削弱重点和特色学科与专业对学校整体的支撑作用;重则因重点和特色学科与专业支撑作用的削弱而导致“广东海洋大学”整体的逐渐萎缩,经不起市场经济大风大浪的猛烈冲击而难以继续生存。这也是当初两所高校的大部分教职工心存疑虑、而对学校前途梦绕魂牵的根本原因所在。现在采取补救措施仍为时未晚。因此,笔者建议在广东海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启用我省原有的“南方大学”校名,将“广东海洋大学”更名为“南方大学”,让“南方大学”得以新生与发展。
2 以大区域命名大学的先例
就普通高校以地域命名而言,我国以大区域命名的大学不少,而且开始甚至后来也不一定是国立的或部委隶属的,中间归省管甚至所在非省会城市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也有的是。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近百年的老大学,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始称于1912年的“西北大学”。
有恢复六七十年前原有校名的大学,如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始建于1923年而复名于1993年的“东北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始建于1921年而复名于1988年的“东南大学”。
有新更改甚至几度更改名称的大学,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中北大学”。其前身为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创建的太行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最后于2004年更名为“中北大学”。
有合并几所学校新命名的大学,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南大学”,于2000年4月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位于重庆市的“西南大学”,于2005年7月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江南大学”,于2001年1月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几年以大地域命名的非部委属的地方性大学,如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北华大学”,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北华大学是一所较典型的涵盖10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地处非省会城市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3 重新启用“南方大学”校名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既然以大区域命名的大学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中南”、“中北”,甚至“江南”、“北华”,又怎能缺少一个原来就有的“南方”呢?可见,现在重新启用我省原有的“南方大学”校名,并将“广东海洋大学”更名为“南方大学”不仅多有先例,合情合理,很有必要,而且也正是时候,更有其重要意义。
3.1 南方大学属我省原有的老校
南方大学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亲自指示创办,亲自命名并题写“南方大学”校名,叶剑英元帅为第一任校长的著名高等学府。解放初期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尤其是行政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为我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方”是我们“广东”很优秀、令人听起来很舒适的代名词,大至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南方日报”,小至广州市区珠江边的一栋百货大楼“南方大厦”都冠上了“南方”的美名。当年错误地照搬“老大哥”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了某种“狭隘”的需要而撤消“南方大学”这个响当当的而且涵盖学科与专业面十分广阔、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校名,是十分可惜的!这对我们广东的高等教育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停止使用“南方大学”校名大半个世纪的今天,又相继出现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很好的校名。今天,为了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更大”需要,重新启用“南方大学”校名,并将“广东海洋大学”更名为“南方大学”也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广东海洋大学”前身的“湛江水产学院”原来就隶属农业部,合并前不久才转为部、省共建的!因此,更名为“南方大学”也是无可非议的。
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南方大学”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其他院校改称“南方大学”,华师大是不会同意的。当然,如果华师大要恢复原有的“南方大学”校名,其中设立包括“师范学院”在内的以及某些相关的直属学院,这也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华师大自己不愿意改名而又占着“南方大学”这么好的校名不让别的院校改称,这是没有道理的。这就要看广东省和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南方大学”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好校名珍不珍惜了。
3.2 更名为“南方大学”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
既然广东海洋大学,除了原有的与“海洋”相适应的“蓝色”农业学科外,还涵盖着“绿色”农业学科甚至将来发展起来的“白色”农业学科以及其他理、工、文、法、经济甚至艺术等学科与专业,后者已经大大超出了“蓝色”乃至“绿色”的范畴。这相当于将一顶“海洋”的蓝色小帽子硬扣在一个涵盖着“绿色”乃至“白色”以及其他“理、工、文、法、经济甚至艺术等学科与专业”的大头上,就显得十分别扭而不自在了。可是,恰恰就是这些“白色”和“理、工、法、经济”等学科与专业反过来对“蓝、绿”色农业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配套与后续促进作用。因此,就学科建设与发展而言,以“南方大学”这个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来涵盖“蓝色”、“绿色”甚至将来发展起来的“白色”农业学科,以及现有的理、工、文、法、经济、艺术等学科与专业,就更为合理,更有利于向国内外招聘上述有关学科与专业的高级拔尖人才,更有利于上述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3 更名为“南方大学”有利于招生与毕业生就业
就招生和就业而言,“南方大学”比“广东海洋大学”的同类专业更容易招收到素质高的学生;同样,“南方大学”比“广东海洋大学”的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为容易,这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第一志愿的考生越来越少,某些特色专业招生都比较困难,甚至某些热门的工科类、经济类、文法类专业都难以招收到第一志愿的考生。如果改为“南方大学”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深入发展,招生素质与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对于一个大学的生死存亡更显得休戚相关!!
3.4 更名为“南方大学”有利于改善我省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布局
就我省乃至我国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布局而言,目前尚无一所以大(三色)农业学科为重点,以“蓝”、“白”色农业学科为特色,又兼顾其它相关(尤其是与大农业产业配套的或后续的)学科与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如果在“海洋大学”现有的“蓝色”与“绿色”农业学科基础上再扶持发展相关的“白色”农业学科与专业(例如微生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更改校名为“南方大学”,则南方大学就是一所以大(三色)农业学科与专业为重点,以“蓝”、“白”色农业学科为特色,又兼顾其它相关(尤其是与大农业产业配套的或后续的)学科与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建设好新的南方大学,对解决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传统农业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健全、农业主产品的粮食分配方式不科学、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化等重大问题,实现农业的战略调整,即由动物、植物资源组成的二维结构调转到由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由陆地生物资源利用调转到陆地、海洋水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并举;由自古以来的“人畜共粮”调转向“人畜分粮”的新模式。这对促进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 更名为“南方大学”有利于提高湛江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战略地位
就湛江城市战略地位而言,湛江市是粤西乃至我国大陆南端的重镇,现已进入我国大城市的行列,将成为北部湾城镇群的中心城市。如果将“广东海洋大学”更名为新的“南方大学”,加上三、五年内“广东医学院”和“湛江师范学院”能分别建成“广东医科大学”和“广东师范大学”就更好,三所高校的三足鼎立,将会极大地提高湛江城市的文化品位;若预测三、五年内,“广东医科大学”与“广东师范大学”未能建成,可将这两所高校尽快并入新的“南方大学”,输入“医”、“药(尤其是海洋医药)、“文”、“理”等新学科与专业的新鲜血液。可以预测,这样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力量较雄厚的新“南方大学”,再加上广东省的重点扶持,将有望在10至15年内进入中国大学100强行列,其自身也将会得到更加强劲的发展。这对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湛江城市的战略地位,促进粤西、广东乃至华南大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万忠,杨景峰等·2008年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广州: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9期.
[2]李向娟·白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北京: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9期.
[3]李文生·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北京:中国农垦,1988年第4期.
[4]戴小枫,包建中,程高祥·三色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中国农学通报,1996年第2期.
[5]葛诚主编·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1期.
[6]高秀兰·大力开发微生物饲料的重要性·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