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2017-03-11赵亚军
赵亚军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
很多中国学者都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堪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学习的榜样,但却没有意识到美国的外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符合人们想象中的情况,因为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上存在相同的问题,即都属于单向度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教育国际化观念比较狭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二战结束之后被美国政府提上议程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美国对外进行扩张的一个初级阶段。美国为了从经济等方面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以支持教育国际化;为了有能够专门负责国际教育的交流项目的机构,在1961年设立了“国际发展署”以便和其他国家达成交流项目,便于教育的发展;1966年颁布《国际教育法》,资助某些高校和机构,更好的发展国际教育;2000年,克林顿发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备忘录》,对美国的教育国际化的目的进行了直白准确的阐述:“为在全球经济中进行成功的竞争,维持我们世界领袖的作用,美国须确保美国公民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掌握必要的外语工具,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美国的领导作用有赖于和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带领作用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协调统一的国际教育战略会帮助我们很好的应对双重挑战。”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维持美国在所有国家当中的领袖地位,推行其霸权政策,美国不但在培养美国人和其他国家人的交往能力、独具特色的美国意识,还在培养其他国家未来的领导人潜意识当中的美国价值观。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念的提出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很大的区别。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我国为了应对即将面临的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建设若干所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重大决策。因此我国很多重点大学为了实现把自己的大学建设成为一流大学这一目标,制定了各种计划。要想建设成为一流大学,就必须看到教育国际化在这一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国际化利于建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利于建立一流水平的管理制度;利于培养一流水平的人才;利于创造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可以说,没有大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就不会有一流大学的存在。
2 教师国际化单向度
一个具有国际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在促使教学科研走向国际化道路方向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美国属于单向输出的发展模式,他们缺乏平等、互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和观念。比较教育专家阿特巴赫曾对此现象提出批评:“从数量上来说,美国大学的国际性十分强大,他们培养着40多万名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雇佣着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教职工。美国教授参与着许多国家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不过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某种程度的狭隘性。美国的大学教师在研究中很少引用其它国家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尤其在和其它国家的科学团体进行比较时美国科学体系的狭隘性就会显得十分突出。美国体系虽然接受国外的学者、科学家、专家等,但都必须以遵守美国的学术及科学规范为前提基础。美国的大学教师和其他国家的教师之间是一种比较矛盾的关系。美国大学老师虽然欢迎外国学者来当访问考察或者成为自己同事、接受外国学生到自己班级学习,但不会有兴趣去学习他国的理论知识。”
我国很注重教师间的国际交流,彼此交换教学经验、知识等。我国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促使教师队伍达到国际化水平,即“请进来”和“送出去”:“请进来”就是聘请国外有名的教育专家到中国进行任教讲学,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方法等带到中国课堂上,提高中国学生对国际知识的了解和理解;“送出去”就是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经验带回国内,促使我国的教师国际化水平也逐渐提高。由于我国和其它国家学者不同的观念态度,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学者在国外注意学习他国的知识经验,而其它国家的学者依然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这里边存在的非对称性的特征值得我们深思。
3 留学生教育呈非对称性
美国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招收大量的留学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很多大学,每年都会招收很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根据统计,美国每年会接受大约40多万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的三分之一。由于美国的文化方式在本质上是同化文化,因此选择到美国留学的学生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受到美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美国招收大量的留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利益,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所以说招收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传播本国思想意识、科学文化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留学派出国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方式是派遣留学生。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留学政策就需要从国情出发,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异样的环境中学习,感受他国文化,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接受他国的民风民俗的熏陶,从而提高其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成为国际性的人才。因此我国派遣的留学生多于招收的留学生,这就导致留学生教育形成非对称性的特点。
4 课程国际化的片面性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美国在大学课程改革方面,增加了较多的非美国文化的课程,很大幅度上提升了其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但因为课程改革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推动进行的,所以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缓解国内不断激化的种族矛盾、民族矛盾,并不是在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尊重及认同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并不会从根本上对美国大学的课程目标、价值观等进行彻底改革。因为美国在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美国很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国际化并不看好,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因此,美国的高校学生并不会很努力的学习外国语言,这就导致学习外国语言的学生在全美高校学生当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为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我国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不同程度上都在建设课程国际化,将很多的国际教育课程引进到大学课堂当中。文科方面主要开设西方国家的有关历史文化的国际课程,理工科方面主要是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课程。除此以外,还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我国的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指出,各个高校在国际通用性强的重要学科、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等方面,需要在直接引进先进的、可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的基础之上开展双语教学。
5 结语
因为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美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肯定会存在很多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扬长补短,借鉴美国教育国际化当中值得引用的做法措施,摒弃我国教育国际化当中的不利因素,从而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向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1]邓显超,幺翔宇.文化软实力视野下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浅析[J].前沿.2013(9).
[2]蔡真亮.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兼论宁波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3]洪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基于动因、需求和案例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4]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