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治学视角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文化

宋 杨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619)

基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联密切性,通过政治学视角审视我国文化体制,更具可靠性与说服力。在我国的社会体制当中,政治的影响力深入各个领域,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免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执政党与政府不仅是政治主体,同时也是文化体制的主体,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它们应该正视自身肩负着的,推动改革进行及实现的责任与义务。文化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同属于国家体制,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时,必然会对另外两种体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十七大报告当中,对于我国全面改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重申,并对文化体制改革及其深化意义作出了重点强调。

在党政关系当中,党管意识形态属于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在计划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该体制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曾作出重要贡献。分析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依旧占据着重要的领导地位,但受到文化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发展必须与全球化战略进行有效融合,文化生产力也将转型成为主流生产力。由此,文化产业客观的成为了意识形态存在的重要体现以及主要传播路径,而当期的领导方式,将会随着这种文化产业的转型,逐渐由微观向宏观、由指令向引导、由单一向多样进行转变,由此在解放文化生产力的同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然而,理论上的宏观认识虽具有高度可行性,但就操作层面而言,运行机制的实现及应用十分困难。“党政分离”引导着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仅处于改革的初期阶段,还未获得实质性的改革成果,所以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方式,在制度依据缺乏、旧体制惯性制约的环境下,难以实现有效转变。虽然现阶段,已经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文化体制目标,但由于党与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划分与界定、文化领导的内涵与实现方式等,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深化与制度创新,导致文化体制的改革,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进而限制了改革的推进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于政治学视角,进一步分析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相关文化活动的举办者、所有者以及管理者,都是政府机构,具有强烈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等体制特征。而在市场经济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相应的体制弊端被逐渐揭露:其一,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内容过于繁杂,长期周旋于微观的文化事务中,导致其宏观调控能力大幅度下降。其二,大量的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文化活力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文化市场也较为狭小,市场也遭到极大的抑制。其三,非政府机构、个人组织文化活动的难度较大,进一步打击了他们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就改革实际来看,成果不够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遭遇历史包袱的重压。文化体制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改革方式隔断历史,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进行的政府体制改革,与原有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几乎不发生关系,但这种近似于体制重建的改革效率十分低下,且改革成本偏高。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原有文化单位转制改企,必然涉及到产权变更问题,产权清晰现代化转制改企的基本要求。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条块分割、多头领导造成了多种改革难题,而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能够显著解决这一改革困境。就政府部门而言,文化、新闻、广播电视、出版等行政管理部门都隶属于文化管理的范畴,现阶段的文化管理,普遍存在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问题。由此可见,若要从制度层面,减少制度性摩擦,通过理顺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已经无法从职能部门自身,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案了。分析一些已转企的文化单位,通过他们的现状能够了解到,即便转型成为了文化企业,但在文化管理体制当中,政企之间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党政管理关系不变。

就政治行为分析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主体的职能定位不准确,导致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尤为显著。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就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现阶段,针对市场失灵的不利状况,政府支持作用尤为重要,需要通过政府引导,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我国文化市场的转型,还处于初始阶段,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构成要素极度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中,党政部门依旧居于主导地位。由于这种主导地位,文化产业发展长期受限,无法有效遵循自身市场发展规律。

第一,党政部门的越位与缺位。在文化市场的微观运行中,政府部门的介入,即行政管理越位。相关文化管理,较为常用的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和舆论手段,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经济与法律方面的管理力度不足。文化立法滞后,无法满足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相关需求,导致“人治为主、法治为辅”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不良现象持续影响文化管理的民主化与社会化改革。相关党政部门缺位,即党政管理职能严重越位的反面现象。

第二,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改革越倒退”的现象再一次扭曲了改革方向,部分地区的文化管理,出现了高度集权现象。而推动文化单位转制改企的也不是经济手段,是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行政手段,所谓改革,仅仅是将国有文化单位进行重组,最终形成的文化企业,以行业垄断的姿态立足于地方,形成行政壁垒。此种改革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企不分”的现状,却也助长了“党企不分”的不良势态。,文化单位转制改企的独立发展目标也成为空谈。

第三,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为有效拓展、充实市场,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到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当中,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目标,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相应的国民待遇。在市场的带动下,相关文化企业的改革积极性显著提升,这对推动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行政部门“歧视”民营资本或民营文化企业,导致相关产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经常遭遇人为设障等不良现象,未能真正享有国民待遇。

总之,文化立法的滞后,导致了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迟缓现象。无论是何种治理体系的国家,其文化发展及体制改革,都受控于本国的法律体制,文化立法不仅能够反映出国家的文化管理程度,同时也是国家法律制度完备性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若要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效率与质量,就必须推动文化立法,提升政治体制改革成效。

[1]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科学发展观[J].史成虎,张晓红.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2]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郝清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改革之路
谁远谁近?
改革备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创新(二)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