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17-03-11文艺文彧
文 艺 文 彧
(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2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学务部,四川成都 610101)
毛泽东曾指出,推翻一个政权需要依靠两个“杆子”,一个是“枪杆子”,另一个是“笔杆子”,其中“笔杆子”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谈到,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由此,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是传播思想的载体,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人们对思想理论的理解、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对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其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高等教育质量关乎民族前途,能否对大学生解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事关国家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面向大学生阐释中国话语的最佳载体,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主要平台。笔者认为要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应该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与我国国情相联系讲好“中国话”,多与时代相适应讲好“时代话”,多与受众相结合讲好“大众话”。
笔者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切身体会到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内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阵地产生了强烈冲击。互联网普及的同时,个性迥异的社会思潮席卷大学校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思潮尤其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在高校的某些课堂内,仍存在少数政治觉悟不高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自觉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授课内容表示质疑甚至公开抨击;另一方面,课堂外,网络传播的诸多信息良莠不齐,其对学生的影响难以掌控。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岌岌可危。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与日俱增,因此,在充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马列主义理论课”、“两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进,思政课已然成为当今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渠道,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平台。在历史沿革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其话语体系也随之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话语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
综观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四门课程,其知识体系大致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着重阐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国情,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阐述与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形成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涵盖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足够广泛,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有可能催生一些无法回避的新问题,其知识量和信息量之大,是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课程教材内容、课时相对有限,这就使得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在面对某些复杂问题时出现解释力不足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就需要利用多学科资源多维度构建,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读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理论性话语与实践性话语相融合。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同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中也应注重理论性话语与实践性话语的紧密结合。实践性话语指的是一种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话语,最初产生于中华民族面临的亡国灭种危机之中,与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密切相关,所以一落地中华大地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譬如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科学”等口号就是典型的实践性话语,曾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破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不仅应该使用好理论性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应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且生动的实践经验,将理论性话语与实践性话语有机融合,赋予理论更强的实践指导力量,进而让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高校开出美丽的“实践之花”。
第二,传统性话语与时代性话语相融合。经典的魅力在于能持续激发人们的思考,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有着深刻的思考与领悟,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继承与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一个又一个经典。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历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领导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时代性话语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系列成果。从丰富的毛泽东思想到当前的“中国梦”,无不是中国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梦”正是祖国与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亦是传统性话语与时代性话语相融合的产物。实践证明,传统性话语与时代性话语相融合才能更好让传统经典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第三,人文性话语与科学性话语相融合。人文和科学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二者可以充分结合,相得益彰。综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无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资本论》,都体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有机结合。马克思采用人文性话语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背后都隐含着严密的科学论证,他以科学性话语来支撑人文性观点,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中,只有融合人文性话语与科学性话语,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缺人文精神,又不乏科学态度。只有人文性与科学性兼而有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更好地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同,从而理性又不缺感性地引导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思想政治性话语与艺术性话语相融合。话语一旦与艺术相结合,思想政治一旦与艺术相融合,就能更好地解决说话是否好听的问题,在准确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话语的艺术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最高境界,才能达到“严肃、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性话语与艺术性话语相融合,就能大大提升课堂吸引力和教师魅力,在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之余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抬头率”。
[1]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3期.
[2]李庆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1期.
[3]李桂荣.论毛泽东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