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诗经》的婚姻爱情诗

2017-03-11秦燕南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婚姻制度婚嫁爱情诗

秦燕南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学评论】

文化视野下《诗经》的婚姻爱情诗

秦燕南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文化视野;《诗经》;婚姻爱情诗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诗经》被称为“百科全书”,描述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年左右的社会民俗风情,时间并不算长,但它为后人形象地“还原”了当时特有的生活画卷。在《诗经》全书中,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占据了很大部分,由于这一时代逐渐告别奴隶野蛮、迎来封建文明,因而这时候的婚姻与爱情对于未来中国数千年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和婚姻状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当前对《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探讨甚多且成果颇丰,但以文化视野角度的少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婚姻爱情,并在当时文化背景下深入地了解《诗经》那个时代的婚姻观、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与婚姻状况

《诗经》所处时代有不同说法,但大体上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之间,这一时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谓承前启后,既有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结束的“残留成分”,又有封建社会萌芽的“新鲜因子”。由于在战乱时期耗损了大量人力、财物,很多诸侯国刚刚建立,还处于巩固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人增长成为当时发展的主旋律。在《诗经》所处的时代,婚姻制度还受奴隶氏族社会影响,婚姻形式有对偶婚和血缘婚等;而在封建萌芽兴起的背后,一夫一妻制成为主旋律,而有经济能力、有权势的人可以纳妾,是文明婚姻形式的启蒙阶段。[1]而诗歌作为当时文化形式的载体,成为描写婚姻、描述爱情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爱情状况。

在《诗经》所处时代,受“礼”的影响,婚姻形式既有严格遵循贵族等级形式的婚姻,也有“郎有情妾有意”的民间自由婚姻。第一种,在宗族社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奴隶社会的世系部落风俗依然非常顽固,体现在血缘婚姻关系中。家族同辈之间存在着互为结婚的“世俗”,按照辈分的划分,像祖父祖母为一辈、父亲母亲为一辈组成一个个“婚姻圈”。这种落后的婚姻制度在时代发展中的弊端被人们发现,继而“同姓不婚”的婚姻规定出现。在《诗经》中,关于齐襄公和妹妹文姜的“婚姻”之事,违背世俗和伦理道德,背弃了“礼”字,为世人所不齿。第二种,由于战乱,人们颠沛流离,很多不同氏族的人们会聚居在一起生活。正应了那句成语“日久生情”,青年男女在族居生活的时间会产生爱情,组成配偶,产生婚姻爱情关系。这种婚姻爱情形式并不是稳定的,但代表了族群婚姻制度向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形式的过渡和转变。[2]第三种,在《诗经》所处时代的后期,封建萌芽因素已经兴起,一夫一妻制度成为当时具有普遍性质的婚姻思维观念,这无疑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后来的婚姻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然,父系社会的影响将男子的地位看得很高,在当时社会环境里有权或者有势的男子都可以纳妾,一夫一妻多妾的形式被看成《诗经》时代的主流。在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里,“妻”在婚姻和家庭里是女性的最权威者,一般只有妻的子女才具有继承权。

所以,无论是哪种婚姻制度或者婚姻形式,都深刻地“烙”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在《诗经》所处时代的背景下,婚姻都是社会的“延伸”。

二、文化视野下《诗经》的婚姻爱情诗

要想更好地了解《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对婚姻诗和爱情诗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诗经》中,婚姻诗和爱情诗占了非常大的篇幅,《诗经》全书共有305篇,其中描写男女婚姻和爱情的诗歌就超过50篇,既有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和歌颂,也有对不幸婚姻和爱情的怜悯和悲伤。[3]本文要分析探讨的有描写男女相识、相知和相恋的爱情诗,描写婚娶场景和道贺的婚嫁诗,叙述婚姻之后女子或被男子抛弃的怨诗。

(一)《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所反映的价值观,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中大多是被否定的,很长时期都被称为“靡靡之音”。但其中所反映的男女勇敢地追求纯真爱情的诗篇,既有清新脱俗的气息,又有自由奔腾的绚烂,值得肯定和称赞。

在《周礼·地官·媒氏》中,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描述。从中可知,当时在春天会有“政府”举办的男女活动,相当于现在的相亲大会。当然,这种相亲活动一般都在民间,若是在官场或者贵族家庭,男女婚姻是被家庭安排的。《诗经》的爱情诗篇不仅体现了浓重的平民气息,也更具生活化。《郑风》有“野有蔓草”的诗句描写,诗中“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男子遇见美丽女子时的心动,而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和“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表达了男子对邂逅女子的爱慕之情以及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关雎》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描写,将青年男子在遇见女子“情窦初开”的向往之情描述得非常动人。[4]

当然,《诗经》里不仅有邂逅美丽女子“惊鸿一蹩”的爱情诗,也有青年男女互相爱恋“轰轰烈烈”的爱情诗。例如,《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男女互相表达爱恋之情的场景,将男子等待女子的焦急之情和见到女子的欣喜之情进行了细致剖析。

(二)《诗经》的婚姻诗

在经历一见倾心、相知相恋的过程后,爱情自然水到渠成地进化为婚姻,男女走入婚姻殿堂结为夫妇。在《诗经》中,婚姻诗可以看作是爱情诗的延伸和发展。

婚姻是人生大事,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婚嫁场面一生只有一次,非常隆重,因此婚嫁方面的诗句自然也有“浓墨重彩”的意思。[5]例如,《东山》中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都描写了男女婚嫁的场面。《诗经》中不仅有关于平民男女婚嫁的场面,还有描写贵族的婚嫁诗句。在《硕人》和《鹊巢》中,“四牡有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等句,将贵族婚嫁的华丽场面和女子出嫁的动人姿态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婚嫁之后自然有婚姻生活的描述,《诗经》不仅有对两夫妻幸福美满生活的赞美,有对小两由于战争等因素分离思念的描写,还有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后化悲伤为力量的描写。例如,《女曰鸡鸣》中有“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的描写,以妻子唤丈夫晨起、妻子和丈夫之间的互相“报答”等日常生活中平静温馨的画面赞美幸福的婚姻生活。[6]《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描写得非常动人,妻子在家对丈夫有思念,还有对丈夫安危的担心。而在《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表现了女子结婚后的辛勤生活,“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表达了女子被丈夫抛弃后的悲伤之情,“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女子并没有留恋过去,而是坚强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7]

三、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不论从社会生活还是从文化价值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诗经》的爱情婚姻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的视野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希望人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爱情习俗和婚姻制度,全面认识当时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1]钟晓华.闻一多《诗经》研究对《诗经》中情诗读法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9,(2):112-116.

[2]张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127.

[3]徐磊.面向民间与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上海大学,2011.

[5]白宪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6]何瑜.中国古代爱情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7]杨晓河.比较文学视野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的挚爱主题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07.

【责任编辑:周 丹】

2017-01-03

秦燕南(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I207.22

A

1673-7725(2017)03-0084-03

猜你喜欢

婚姻制度婚嫁爱情诗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浅析西周婚姻制度中的法文化
爱情诗页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
论毛泽东与我国婚姻制度改革
爱情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