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系列中后现代恐怖核心要素分析
2017-03-11马丽娅
马丽娅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文学评论】
《暮光之城》系列中后现代恐怖核心要素分析
马丽娅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具有不确定性、大众时尚性、多元性和自我反思性。后现代框架下的恐怖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恐怖人物对立冲突的不确定性,恐怖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大众化,恐怖主题的多元化。《暮光之城》系列重新塑造了吸血鬼和狼族形象,模糊了他们的对立和矛盾,大众化了恐怖潜藏的场景,创造性拓展了恐怖主题的范围,消解了经典恐怖元素对视觉的冲击,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恐怖;多元化
一、后现代恐怖概述
经典恐怖主要通过描写或呈现墓地、中世纪城堡、教堂和修道院、密室和鬼屋等阴森古怪、神秘莫测的场景来渲染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出没在这些场景的鬼魂、恶魔和吸血鬼作为经典恐怖形象既让读者或观众一时间魂飞魄散,又以其独特诡异的魅力吸引着他们的关注和向往。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晚期在西方学术界兴起的恐怖艺术的研究热潮,恐怖被界定为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它的美学价值依赖于人们在恐怖惊悚的人物情节中,经历着人们现实生活中想体会却又不敢体会的魔幻世界,映照出人们对现实的焦虑和危机意识,随着恐怖的推进,人们生活的压力和对未知的无奈得以宣泄和释放。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进行时态的文学思潮,因其模糊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淡化了纯文学和俗文学的区别,使文化表现为大众化的趋势。后现代主义主张打破以理性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对人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世界。多元化挪用了波普风格的拼贴混置,呈现出各种风格和手段的混搭,具体表现在多元化的两大本质特征: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恐怖核心要素体现在与人物铺设、场景设置和主题阐释相关的恐怖元素,各种恐怖要素在后现代主义框架下纵横交错,应用于分析文学和影视领域就自然形成了三大方面:恐怖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恐怖场景的大众化和恐怖主题的多元化。后现代恐怖继承了经典恐怖的哥特元素,发展并创新了恐怖的视觉效果,消解了银幕中的恐怖因素,延展了对受众心理影响的时间和空间。
二、《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后现代恐怖核心要素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anie Meyer),于2005年至2008年首版发行,共包括四部:《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2008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暮色》被凯瑟琳·哈德威克搬上银幕。随后,根据其它三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相继于2009年至2012年在全球热映,全球票房超过25亿美元。直至今日,《暮光之城》系列仍是诸多影评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研究对象。该系列融合了吸血鬼、狼人、校园生活、浪漫凄美的人鬼情缘、复仇与斗争,生与死等多元流行元素,充分具备了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该系列的物质材料基础。
(一)吸血鬼与狼族对立界限的模糊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源自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面对社会矛盾激化和科技迅猛发展时对未来的不确定,在哲学上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消失的结果。电影通常围绕着某种或明或暗的冲突展开,不确定性应用于影视作品时突出表现为影片中各种对立和矛盾界限的模糊性,如善与恶,生与死,伟大与腐朽,光明与黑暗,自然与超自然等等诸多领域。不确定意味着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斗争的结果往往模棱两可。
《暮光之城》系列中,狼人是吸血鬼的天敌,担负着克制吸血鬼残害人类的重要职责,所以主要冲突表现在具有恐怖与奇幻色彩的吸血鬼卡伦家族和以雅各布为代表的狼人血统的印第安部落之间。可想而知,吸血鬼和狼人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作为卡伦家族的首领卡伦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他忍受着自己的痛苦把在西班牙患流感的爱德华救活并给他永生;除了解救同类,卡伦还无私地救治了受伤的雅各布,使其脱离了生命危险。在梅尔笔下,吸血鬼摆脱了自私自利、嗜血成性的恶魔形象,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展现了人性的光辉。狼人通常出没在森林或阴暗潮湿之地,每到月圆之夜便会兽性大发。然而梅尔笔下的雅各布真诚、善良、默默地守护着贝拉,坚守着对贝拉真挚的情感。在《暮光之城》系列中,经典反派人物变得可歌可泣,偶尔会戳中观众的泪点,引起观众对他们的同情。同时,相互矛盾斗争的两个种族通过扶持和协助,模糊了他们对立的界限,使吸血鬼与狼族对立的界限具有了不确定性。
(二)吸血鬼形象与恐怖场景的大众化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在后现代追求时尚流行元素,以满足观众的品味追求。无论是电影画面的颜色还是剪辑,无论是主人公被设定的形象还是被突出的性格特征都彰显了作为美国文化标杆的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与通俗化的趋势。从《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语言上就可初见端倪。该小说语言语特征明显,句子简单,叙事简洁,通俗易懂,挣脱了美国崇尚精英文化的束缚,极大拓展了读者层面。另一方面,该系列电影在视觉呈现上促使传统吸血鬼走下神坛,他们的形象越来越多地贴近现实生活。吸血鬼的典型形象是具有尖长的獠牙,面目狰狞,皮肤苍白,发怒时眼睛发红,惧怕阳光的照射,在太阳光下会燃烧化为灰烬。《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形象受到后现代大众化的影响,在流行文化不断更变的洗礼中,进一步时尚化和现代化。吸血鬼卡伦家族相貌清秀俊美,衣着得体,开名车,住豪宅,言谈举止优雅,是学生中的贵族。这样的学生形象在后现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的社会中比比皆是,很难让人们联想到他们是吸血鬼的身份。除此以外,梅尔笔下的吸血鬼依靠吸食动物的鲜血为生,不吸食人类的鲜血,不惧怕阳光,只是与人类不同,他们的皮肤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像钻石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
《暮光之城》系列中具有一些传统的哥特气息的场景,如朦胧阴暗的森林,雾蒙蒙、超乎寻常、几乎到处是烟雾的空气,阴沉的天空,令人倍感压抑的乌云,仿佛可怕的吸血鬼正从古堡飞来,吸食人类的鲜血。但是,恐怖的场景在梅尔的描述中远离了中世纪的古堡和阴森恐怖的哥特式教堂和修道院,被转移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人们安居乐业的福克斯小镇,青少年接受教育和享受爱情的高中校园,学生进行娱乐活动的运动场,熙熙攘攘的大街。恐怖似乎时时都在,处处都在,吸血鬼仿佛就在身边,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或同学,甚至是我们的亲人。后现代恐怖的大众化消解了大银幕的虚幻恐怖,将恐怖感受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观赏过后不断对自己的安全感提出了怀疑。
(三)恐怖主题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方面,《暮光之城》系列继承了经典恐怖电影的常规主题:欲望、仇恨、报复与斗争。影片中贝拉在参加卡伦一家棒球活动时遭遇三个吸血鬼詹姆斯、维多利亚和劳伦特,他们都需要吸食人类血液。詹姆斯被贝拉血液的味道吸引,而爱德华对贝拉的保护更加引起了他猎杀贝拉的兴趣。另一方面,《暮光之城》系列的叙事主题摆脱了单一的恐怖元素,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与恐怖悬念等多种元素相融合,呈现出后现代恐怖的多元化特征。在该片中,浪漫主义情怀贯穿了整个恐怖故事。爱德华与贝拉邂逅于福克斯小镇的高中校园,同样孤傲、淡然的两个人相遇后产生了爱情的火花。无论是两人在校园里细如毛发的眼神对视,还是爱德华带着贝拉在树林间穿梭荡漾,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但是,爱德华毕竟是吸血鬼,观众在浪漫唯美的氛围中担心着贝拉的安危。恐惧在浪漫的爱情中潜伏,爱情在恐惧和梦幻交织的土壤中成长。
《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对主题的延展和创新。影片中铺设了多条情节线索,主线是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暗含的线索是吸血鬼与狼人家族的宿怨纠葛,冰与火,死亡与生命的对抗。除此以外,梅尔将种族对立的不确定性,女性的坚韧执着,东方元素和话语权等一些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主题进行创新,既消解了纯粹恐怖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精神摧残,又丰富了经典恐怖的内涵。
三、结语
《暮光之城》系列在继承了经典恐怖电影的哥特元素的基础上,对吸血鬼和狼族形象及其对立矛盾进行了回归人性的再塑造,重新界定了恐怖潜藏蔓延的场景,进一步拓展了与恐怖相关的主题,深化并丰富了该系列的恐怖核心要素,使各核心要素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美学价值的不确定性、大众化和多元化。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暮光之城》系列迎合了普通大众的鉴赏品味,反映了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变革,旨在帮助人们在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网络信息化的进程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追求真挚的爱情,获取内心真正的舒适与安宁。
【责任编辑:王 崇】
2017-01-05
本文系201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视觉文化视阈下美国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15WW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丽娅(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美国文学研究。
I06
A
1673-7725(2017)03-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