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阈下的重构
——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为例

2017-03-11钱兴成周国忠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乡贤重构美丽

钱兴成 周国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文化视点】

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阈下的重构
——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为例

钱兴成 周国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积淀着我国千百年来治理乡村社会的智慧,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驱动。本文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的乡贤文化建设为研究样本,探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乡贤文化的重构提升乡村文化张力、繁衍乡村文化内涵的途径。

乡贤文化;美丽乡村;重构;漓渚镇

一、乡贤文化重构的研究背景

乡贤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历代志士仁人的德行贡献,凝聚成区域性民众价值认同的精神文化。乡贤文化植根于我国乡土社会,积淀了千百年来乡村基层治理的智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现实性。全国政协委员王志良曾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在全国推广乡贤文化研究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张颐武认为:“乡贤在乡村传统秩序与现代观念碰撞中能扮演关键人物的作用。”[2]

乡贤文化在古代乡村社会中曾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在当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中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发展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3]2015年5月25日,习总书记在浙江舟山考察期间亲自体验农家乐,并提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借力乡贤,需要凝聚乡贤文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人民日报》2015年9月30日刊登了《重视现代乡贤》和《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两篇文章,谈论基层“乡贤治理”之作用。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

伴随中国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社会治理改革的前进号角,乡贤文化在新的时空经纬中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使命责任和传承创新,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驱动。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视域下的挖掘、弘扬、传承、创新,既是中国千百年来经典传统乡村文化的推陈出新,也是当前和今后中国乡村文化、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繁荣的持久活力。

二、乡贤文化的价值认知

乡贤文化作为一种乡村文化经脉,在历史沿革中凝练成的精神文化价值是多元、独特的,有崇学文化,如孔孟文化;有孝道文化,如曹娥孝文化;有商帮文化,如宁波帮等。新时代的乡贤文化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传承、创新与弘扬。“它既汲取传统乡贤文化中的价值精华,又践行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发扬传统乡贤品格,又凝练现代乡贤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相契合、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的文化。”[4]

(一)乡贤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较好的物质环境之形,更要有使美丽乡村永续发展的文化之魂。既要避免过多强调物质、经济、硬件环境层面的误区,也要避免过多重视“官乡贤”“富乡贤”,忽视“文乡贤”“德乡贤”“技乡贤”的弊病。美丽乡村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美丽”,不光村庄容貌要美丽,更需要有优秀的品质、文明的乡风、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既要改善生活条件,更要丰富乡风文明、乡土文化的内涵。《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并重,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5]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文脉的保护,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使乡贤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文明风气的凝聚力、创新发展的引领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治理的大帮手,实现了美丽乡村与乡贤文化的共繁荣。

(二)乡贤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生代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中国乡村掀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进城潮。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不断地没落、遗失,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与古村落保护斗士”的冯骥才表示,当今中国每天有近300个自然村落在消失,这给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挑战。古村落文化保护不能单一依靠政府投入,单纯止步于保护层面,要通过对具备浓郁古村落文化底蕴的乡贤文化的变迁和重构,将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建筑修葺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古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相互补,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如乡村旅游、古镇旅游、名人旅游、民俗旅游的适当合理开发,就不失为一种良策。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乡村的特有文化,本身就蕴涵和承载着传统村落文化,他们在传承民族精神、构建和谐乡村、保护乡土文化和遗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乡贤文化的挖掘、研究、重塑、传承,发现、抢救、保护了许多珍贵的乡贤故居、遗址、文物,挽救了不断消失的中国古村落文化和乡土文明。冯骥才曾用“保护传统村落,比保护万里长城还要伟大”来表达古村落文明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绍兴市柯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茂法为了保护当地古村落,主动要求从县官降为村官,《光明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其成为了一段佳话。

(三)乡贤文化不是虚幻的,而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依靠

转型期的中国乡村面临乡村治理主体的弱化、治理环境的复杂化、治理对象的多元化等现实困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希望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乡贤无疑是实现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依靠对象。杨军认为:“弘扬乡贤文化成为当前和今后推进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6]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手。乡贤们以身示范,率先垂范,为当地广大乡民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风范,成为乡风民约的标榜和乡村治理的重要依赖。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说:“乡村要繁荣,离不开城市的反哺,乡贤回乡就是城市对乡村的一种反哺。他们身上发散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对乡民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呼唤乡贤回乡,对重构乡村文化意义重大。”[7]漓渚镇传承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治理,主要表现为引导和鼓励乡贤“立德、立功、立言”,使这种正能量的乡贤精神更好地传播,真正成为一种可以代际相传的乡贤文化。由此,新时期乡贤力量的唤醒,乡贤文化的回归,是新农村社会变革前进的助推剂和清新剂,是实现乡村由政府一元化管理向社会多元化治理转变的重要依靠。

三、乡贤文化重构的路径

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瑰宝,如何认识、挖掘、弘扬特有的地域乡贤文化,并将这些乡贤文化的正能量有效植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延续生命力,焕发新活力,形成新动力,成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一)漓渚镇概况

“绍兴市深入挖掘当地乡贤文化,保护乡贤遗产、整理家规家训,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家风,凝聚道德力量。”[8]乡贤文化在绍兴具有悠久的历史,“十步之内,必有先贤遗迹”。毛泽东曾有诗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漓渚镇地处会稽山麓,是鉴湖水系源头,百年古镇,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全镇辖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共2.4万人,其中农业人占82.5%,为首批“中国花木之乡”,花木从业人员占全镇总劳动力的67.7%。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镇充分挖掘古镇文化,把弘扬古镇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与汇聚当今乡贤文化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镇级乡贤联谊会、村级乡贤参事会,所辖棠棣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了浙江省政府确立的首批“美丽乡村”“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外国人眼中的12个浙江最美乡村”等,实现了乡贤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赢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2015年5月,中宣部在浙江绍兴召开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同年11月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漓渚镇召开。可见,乡贤力量已成为漓渚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乡贤文化已成为新农村文化的美丽篇章。

(二)漓渚镇乡贤文化的构建途径

乡贤文化植根于乡土,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现实感、黏合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构乡贤文化,就是要活化乡贤文化,具化乡贤力量,做到以乡亲乡愁为纽带,实现情感上重构;以行政架构为纽带,实现组织上重构;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实现文化上重构;以利益共赢为纽带,实现利益上重构。漓渚镇在乡贤文化建设中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第一,挖掘乡贤文化资源。乡贤文化承载着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要让百姓和子孙后代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要打造以乡贤为主题的教育阵地。漓渚镇通过乡贤文化进校园、进课本、上讲台活动,把当地古今乡贤的事迹编制成书,作为对当地青少年弘文励教的精神资源和校本读物。同时,把一些优秀乡贤的企业、创业基地开辟为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二是架构以乡愁为纽带的乡情桥梁。漓渚镇借助新乡贤与农村家乡的情感关系,与地域内外的当代乡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汇编《漓水渚山》乡贤专刊,建立乡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传递乡音,凝聚乡亲乡情。三是组建以民间为主体的协会组织。漓渚镇借助“中国花木之乡”和百年老镇的文化底蕴,建立了花卉、戏迷、书法、舞蹈、文史、摄影等协会组织,创建了全省第一个镇级文联,建立了民间人才支部和民间人才俱乐部,在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杜绝和医治了一些赌博、迷信等不正之风。

第二,汇聚和培育乡贤精英文化。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是乡村内部精英对乡村建设的主动担当,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9]漓渚镇通过“三管齐下”借力乡贤精英文化:一是组织保障。镇里专门建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贤工作小组,下设乡贤联谊会办公室,确保乡贤工作“四个有”,即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地办事、有钱办事;二是人才引进。漓渚镇以绍兴市“民间人才”万人计划为契机,以鼓励乡贤“两地报到、双岗服务”为载体,引导政治党性好、致富能力强、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乡贤担任村两委主要领导;三是搭建平台。漓渚镇在建立镇级乡贤协会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镇、村两级乡贤规范程序,鼓励各村(居)以组织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成立村(居)级乡贤参事会,成为具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非营利性的基层民间组织。

第三,传承和弘扬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贤文化根植乡土,直面乡情,蕴含着尊贤敬贤、向上尚善的道德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中国传统乡贤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通性。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2014年9月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表示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贯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漓渚镇通过全面开展党员家庭亮身份、五好家庭大家评、优良家风共分享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融化为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自觉行为。

漓渚镇乡贤联谊会成立以来,通过打好乡情、亲情、友情牌,实现了乡村建设与乡贤文化的良性互动。广大乡贤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一些乡贤企业家、年轻白领主动把现代公益、绿色生态等理念引入乡贤文化,如在“五水共治”中,本乡本土的乡贤企业家义务带头参与其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乡贤搭桥引资,近年来漓渚镇引进浙商回归资本达2亿多元,招商引资项目资本5亿元。同时通过设立乡贤榜、编制《乡贤风采》,每年表彰宣传一批优秀乡贤,激发乡贤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该镇棠棣村村干部刘建民被评选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了习总书记的接见和表彰。

四、漓渚镇乡贤文化重构的启示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新时期挖掘、弘扬、传承乡贤文化有利于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延续、创新,有利于汇聚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的智力、人力和财力。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求是》杂志中撰文写道:我们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重构乡贤文化本质上就是传颂“古贤”、汇聚“今贤”、培育“新贤”,使乡贤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功。[10]绍兴漓渚镇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中通过挖掘和丰富乡贤文化,实现了双丰收,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一)重构乡贤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文化传承

文化作为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乡村社会乃至华夏文化延绵不断的重要支撑。乡贤文化与儒家倡导的立德、立言、立功思想紧密相关,与彰显特定的风土人情、价值追求、社会习俗的地域文化密切相连,对于提升本地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自尊性,匡正乡村正气,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重构乡贤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创新三农文化,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为美丽乡村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形成更大发展空间。《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强调要以文为魂,强化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通过保护、挖掘、弘扬乡贤文化,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丰富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真正实现从物的美丽到人的美丽。

(二)重构乡贤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思想引航

乡贤文化在民间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感化与道德引领作用,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演变,当今乡村不可避免地经受着市场、民主、法治的洗礼,但礼义廉耻、忠孝勤俭等这些社会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不但不与现代文明相冲突,而且还是重建乡土文明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更需要这种经历过历史洗涤而又被广泛传播的思想精髓。新时期弘扬乡贤文化是在党的先进文化指引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传统、经典乡土文化的回归和文化自信的重塑。研究和弘扬乡贤文化,既有利于在乡村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繁荣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矗立了思想航灯。

(三)重构乡贤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力量支撑

乡贤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发挥广大乡贤文化道德的感召力和社会资源的集聚力,借助他们的智慧、财富、才干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央《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可以说,乡贤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有可为。在乡贤作用发挥上,要紧紧抓住“乡情、乡愁”这条纽带,创新方式,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借力广大乡贤在各自领域创新、创业的才智和专业技能,在最大程度上纾解当前美丽乡村建设面临创新思维不足、发展观念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的困惑。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文化保护、繁荣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内核和驱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共识。可以说,乡贤文化的挖掘和繁荣,已逐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要杜绝一些弊病:一是表面性,过多注重形式上的宣传包装,而没有真正把乡贤文化的力量运用到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建设中;二是片面性,过多看重企业界、经济领域较为突出的乡贤,弱化了在教育、科技、文艺、道德等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才;三是短期性,过多在意短期内或者本届政府、本任期内能立竿见影的乡贤文化建设工作,忽略了乡贤文化建设成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7.

[2]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N].人民日报,2015-09-30.

[3]张铎.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农民日报,2015-01-22.

[4]黄海.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5-09-30.

[5]浙江省委办公厅(浙委办发〔2016〕21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Z].2016.

[6]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2015,(5):9-10.

[7]袁新文,张贺.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精神凝魂固本[N].人民日报,2016-01-06.

[8]刘伟.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J].人民文摘,2014,(10):14-17.

[9]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2):72.

[10]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求是,2014,(5):4-6.

【责任编辑:周 丹】

2017-01-03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阈下的重构——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为例”(项目编号:2017B36)的研究成果。

钱兴成(1977-),男,浙江绍兴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党建、文化校园研究。

G122

A

1673-7725(2017)03-0021-05

猜你喜欢

乡贤重构美丽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