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功能

2017-03-11徐志远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特色核心

徐志远 张 灵

作为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起统领作用并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理念,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功能,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主要的实践功能。

一、引 领 功 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是指引领实现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功能。

(一)引领实现中国梦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显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7~88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应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应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巨大的引领功能。

(二)引领社会思潮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转化为深层次的价值观渗透,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对我国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在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共同探讨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国内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捧西方文化的倾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方面改革的推进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这既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面对国外的价值观渗透和国内外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

(三)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优秀传统,具有基础性、传承性和广泛性。*戴木才主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137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不仅为新时期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二、导 向 功 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是指理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的功能。

(一)理想导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价值遵循,因而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在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评价必须遵守社会的价值理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共同理想提供了价值遵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其理想导向功能,既要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价值目标,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现实基础,将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辩证统一起来,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导致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更加剧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趋势。历史和现实无数事实证明,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如果弱化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会导致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缺失,甚至会导致社会动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和政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规范、公民价值准则的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支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行为导向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复杂多变趋势。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准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判断行为是非的价值标准,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之后,就会把这种价值准则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自觉地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标准,使人们知荣辱,明善恶,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陈伟娟、郑朝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作用与外在判据》,《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三、凝 聚 功 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是指凝聚社会共识、凝聚精神动力、凝聚中国力量的功能。

(一)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学发展。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凝聚、统一起来,没有一个充分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改革深水区的矛盾错综复杂,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也更加明显和激烈,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也能最大限度地为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减震、抗压。

(二)凝聚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明确提出,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一个社会总要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总要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明确了我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目标而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明确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道德价值追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巨大的精神动力。*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求是》2013年第10期。

(三)凝聚中国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最大范围内形成价值认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发展问题尖锐复杂,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一些消极、颓废的观念有所滋长,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迷失,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斗志,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能够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有利于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找到正确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指向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它从不同的层面,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利益群体都能认同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求是》2013年第10期。

四、塑 造 功 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功能,是指塑造精神家园、塑造国家形象、塑造个体人格的功能。

(一)塑造精神家园

人类作为个体存在,不仅拥有物质世界,同时还拥有精神世界。因此,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不断升华。而信仰从哲学角度来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为人们的思想找到了归属地,提供了内在的安全感,预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模样,显示出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给我国人民提供、塑造了一个多维度的精神家园。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向人们展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同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们展示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大众化、本土化的内容,使其塑造精神家园的重要功能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重要功能,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的情况下,给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归所,指明了正确方向,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在我国人民心中不断增强,从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聂婉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功能》,《学习月刊》2015年第10期。

(二)塑造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和民族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以及未来的走向,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持久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核心价值观之争日趋激烈。因此,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塑造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2年第23期。

(三)塑造个体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经验的升华,以指导道德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通过道德实践,提升公民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自觉性,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塑造公民个人的健全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人们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会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动力定型。这种新的动力定型的出现,标志着人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人格品质的塑造。*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价值观是社会个体人格构成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个体人格的塑造也需要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价值观与社会个体人格的塑造是相互建构的:一方面,特定的社会系统会以多种方式向其社会成员输送理想信念和价值原则,并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人格;另一方面,社会个体为了融入社会群体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自觉地、主动地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以便形成与社会群体相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原则,推动价值观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提供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塑造社会个体的健全人格。*王学俭、金德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机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11期。

五、传 播 功 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功能,是指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国精神的功能。

(一)传播中国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不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必然有独特的价值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正是这种独特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遵循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口号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截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决定了国家好、社会好才能人人好的价值实现路径。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把自己的机遇和国家、社会的机遇相联系;把自己的目标和国家、社会的目标相统一;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相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体现了孕育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出去。

(二)传播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无穷,但百年的屈辱史使中华文明始终处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后发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也受到较大影响。只有不断向国际社会展示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形象,以及更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形象,才能不断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其核心内容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基础和价值习惯。众所周知,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追求和价值关系的论述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统领当代价值观念,是因为其中倡导的很多内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习惯。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中华文化推广内容和形式的国际化、通俗化、多样化,使其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接受。*韩文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前线》2015年第5期。

(三)传播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相统一的语境,理解中国精神及其特质。因此,中国精神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过程,本质上是中国精神现代转型的过程,是中国精神获得新的思想特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所蕴含的现代精神,如实践精神、唯物主义精神、辩证批判精神、人民主体精神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与中国传统优秀精神相结合,塑造了现代的中国精神及其不同具体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架构中国精神的性质,而中国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存在样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传播和弘扬中国精神,使之既塑造和提升中国的现代国家形象,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人们的精神家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郑永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中国精神的三重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价值观特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