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陇其配祀文庙探析

2017-03-11孙经超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庙清廷统治者

孙经超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济宁 273165)

【文史论苑】

陆陇其配祀文庙探析

孙经超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济宁 273165)

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理学家,被人称为“醇儒”,是清代第一位配祀文庙的理学家。陆陇其力倡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心学,主张躬行实践,其理学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界也异常活跃,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理学家,而陆陇其则是第一个被清政府准许从祀孔庙的理学家。其中缘由不仅仅是陆陇其承继程朱理学,更为重要的是清廷需要为汉族士人树立榜样,而陆陇其及其学说主张则适应了清初政治文化环境,利于统治者教化人心、维护封建统治。除此之外,积极入仕、自身学术成就、广大士人的认可也是其能够从祀孔庙的重要原因。

陆陇其;理学;从祀孔庙;崇儒重道

一、陆陇其简介

陆陇其, 字稼书,浙江当湖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初名龙其,因避讳而改为陇其。据吴光酉《陆陇其年谱》记载,他是唐代宰相宣公后裔,世居浙江当湖,故而被学者称为当湖先生。康熙九年予会试,中二甲为进士,时已41岁。陆陇其积极出仕,历任江南嘉定知县、直隶灵寿县知县、四川道试监察御史等职,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时称循吏。殁后三十三年即雍正四年(1726),奉旨从祀孔子庙庭,是清代第一位陪祀孔庙的儒者。乾隆元年(1736)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谥清献。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学术专宗朱熹,力倡实行实学,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 陆陇其一生著作丰富,著有《古文尚书考》《松阳讲义》《灵寿县志》《读硃随笔》《松阳钞存》《问学录》《三鱼堂文集》及《学术辨》等,在清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二、陆陇其配祀文庙考释

(一)陆陇其配享乡贤、名宦祠

陆陇其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63岁。陆陇其殁后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平湖县令吕犹龙、学博谢师昌,仰慕陆陇其学术人品俱极醇正,详请崇祀乡贤。学院郑开极评价陆陇其:“陆宦学本程、朱,政廉召、杜。阐精微于绛帐,典则攸存,布慈惠于花封,讴歌犹在。建议皆关名教,著述具有渊源。允宜俎豆于千秋,以作仪型于百代。”[1]于是在三月份邑令率领士绅奉主入乡贤祠。

在陆陇其入乡贤祠后,嘉定县据诸生时圯授等人为了千秋理学正宗,百代循良极则等事,请求将陆陇其崇祀名宦祠。江南巡抚宋荦认为:“故侍于原任嘉定县令陆某,清严一介,操凛四知……允惬与情,如详附祭。”学院许公汝霖批云:陆宦性醇学粹,行洁品端……斯诚秉彝之好,讵同循例之常。”[2]于是嘉定县令周仁率领士绅奉陆陇其的牌位入名宦祠。康熙五十四年,嘉兴郡守吴永芳认为陆陇其理学造诣深醇,居官清正,严以律己,应该从祀圣庑,并详情具题。但抚院徐公元梦认为“布政司查议通详,司疑本朝之人,未有从祀之例。”[3]结果是“竟寝其议”。终其康熙一朝,陆陇其虽然名声在外,得到统治者及朝野士人尊重,但始终没能配祀文庙。

(二)配享文庙

雍正二年,皇上临雍,对礼部及国学诸生讲到“治天下之要,以崇师重道、广历学宫为先务。…其附享庙廷诸贤,皆有羽翼圣经、扶持名教之功。然历朝进退不一,而贤儒代不乏人。或有先能而今宜复,有旧缺而今宜增。”[4]雍正帝继承其父崇尚儒学、尊奉孔子的道路。对于贤儒配祀文庙,雍正认为贤儒代不乏人,配祀文庙关系着国家大事,应该审慎度量,从新议论。礼部认为“本朝应增入从祀者一人”,综合考虑,非陆陇其莫属。“国家右文与教,凡务本力行之士,沐圣人之化,淬励于天人性命之学者实繁有徒。其彰彰在人耳目者,当以平湖陆陇其为最。陇其自幼以斯道为己任,精研程朱之学。两任邑令,务以德化民。入官西台,奏章必抒诚悃。平生端方孝友,笑言不苟。着作如林,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丝毫不诡于正,足称昭代醇儒允宜陪祀俎豆者也。”[5]礼部从学问、为官、律己、著作等方面全面并高度肯定陆陇其的贡献,认为他应该配祀文庙。对此,雍正帝“甚合朕心,著依议行。”[6]于是礼部遵旨,于雍正四年,将陆陇其配祀文庙,并复祀增祀先贤先儒送入太学圣庑,为当时之盛典。

三、陆陇其配祀文庙探析

陆陇其在雍正四年配享文庙,可以说这是统治者对其殁后最大的褒奖。陆陇其在当时称不上是学界泰斗,官秩品级也并不高,但陆陇其却成为清代第一位配祀文庙的理学家,其背后必然有深刻的原因。梁启超认为陆陇琪之所以能够配祀文庙,是因为陆陇其“门户之见最深最严”,“质而言之,他要把朱子做成思想界的专制君主,凡和朱学稍持异同的都认为叛逆。”[7]在梁启超看来,陆陇其配祀文庙是因为他狂热的尊奉朱子之学,继承程朱正统。除此之外,作者认为清政府的文化统治政策、积极出仕、学品等也是其配祀文庙的重要原因。

(一)陆陇琪理学思想及其仕清态度符合清廷统治需要

清军入关,代表着明朝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权的建立。然而,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存在着剧烈的满汉文化冲突。因此,采用何种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才能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民承认并服膺,这是清廷考虑的重点。满族的武力征服不代表完全的统一,真正的统一,是人心的统一、文化上的融合。钱穆曾说过:“因为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内里常包有极深厚的文化意义,故对于能接受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常愿一视同仁,胞与为怀。”[8]根据现实情况,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系统性强、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程朱理学适应了新政权的需要,并将其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清廷采取“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用以进行社会价值导向,增强汉族对满族政权的认同,进行社会控制。清初统治者极力推崇程朱理学,看中的是其理论学说满足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陆陇其的理学思想宗本程朱,其思想中强调的“理”“气”“太极”等理论问题具有“实”的精神,以正人心、化风俗、积极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为根本。可以说陆陇其抛开了异族统治这一当时比较敏感的话题,思想主张并没有站在“华夷之别”的立场上,而是着力恢复被阳明心学浸染了的世道人心,促进封建社会的稳定。可见,陆陇其的学术主张符合清廷的需要,与其文化统治政策不谋而合,这是其能配祀文庙的最关键因素。

清初统治者面对众多的汉族知识分子曾采取过极端的手段进行打击,但更多的是进行拉拢、优遇以加强思想统治。面对清廷的文化政策以及对士人采取的拉拢策略,清初许多大儒的选择却是避不出仕,不与清廷合作 ,隐居著书立说。清初大儒,像孙奇峰、陆世仪、张履祥、吕留良等民间理学家,其儒学造诣非常高,但这些人面对清廷的拉拢,拒不出仕,以“高尚”的前朝遗民身份自居。清初士人风气是清贫自守、潜心读书、重孝笃友、旷达不羁。陆陇其则不然,他以匡扶世道人心、济救天下利民为己任,积极出仕。陆陇其多次参加科举,因种种原因,直到康熙九年(1670)才通过参加会试赐二甲第七名进士出身。此后,陆陇其先后任江南嘉定县知县、直隶灵寿县知县、四川道试监察御史等职,最高官品不过七品。虽然品秩不高,而且还受到过地方长官的打压排挤,但陆陇其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陆陇其积极出仕并非谗意迎合统治者,而是以拯救、造福天下百姓为目的,深深地体现了作为士人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陆陇其参加科举考试并努力走向仕途的做法为清廷所赞赏,对清初社会及其他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满族统治者拉拢汉族知识分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陆陇其之所以能配祀文庙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陆陇其配祀文庙利于清初统治者拉拢士人

梁启超先生曾讲: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工夫便奠定北京,却须用四十年工夫才得有全中国。他们觉得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问题,政策也因时因人而变。[9]当时的汉族士人正经历着国破家亡、异族统治的凄惨生活,对明朝的怀念及对清朝的对抗情绪并由此引发的社会人心动荡,影响新政权的巩固。汉族知识分子能够影响社会舆论、影响其他社会阶层,是清初统治者最忌惮的一支力量。清廷也意识到士人在维持统治中的作用,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拉拢。虽然清初统治者采取了“崇儒重道”的治国方略,将程朱理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但这并没有泯灭汉族知识分子华夷思想。如何在“崇儒重道”文化政策下收拾人心、羁糜士人成为清廷统一中国、稳定统治的当务之急。虽然顺治、康熙时期积极崇奉儒学,积极与汉文化接轨,在此过程中也重用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但清廷更需要一位汉族知识分子作为榜样,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人。在汉族士人眼中,孔子是圣人,而能够配祀文庙则是统治者及当时知识分子对士人学识及品行的最大认可。陆陇其虽品秩不高,但他学识及品行都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更深得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钦佩。将其配祀文庙,会让汉族士人感受到满清政府崇儒重道、切身体会到满清政府对待士人的诚意。可见,清政府将陆陇其配享文庙是为了给汉族知识分子树立榜样,减少他们对新政权的敌视态度,拉拢汉族知识分子。

(三)学术、品行深得世人钦佩

陆陇其的人格魅力极高,梁启超曾说:“平心而论,稼书人格极高洁,践履极笃实,我们对他不能不表相当的敬意。”[10]陆陇其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其学识及实践品行上。首先,陆陇其在学术上能够得到广大士人称赞、认可。其积极倡导程朱理学,一宗朱子,被人称其为“醇儒”。在儒家思想强调的“理”“气”“太极”“居敬穷理”等哲学命题上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陆陇其并不是一个空想主义家,而是躬身实践,“是程朱理学伦理精神的模范实践者”[11]。强调实学、实行,其理学思想带有浓厚的“实”的精神,顺应了当时学术思潮,得到了时人的认可。此外,陆陇其著述颇丰,后人将陆陇其的著作汇集编为《陆子全书》。陆陇其的学识受到其他士人的高度评价,“程、朱之统,自明薛敬轩、胡敬斋后,为陆陇其能得其正宗。”[12]清初理学名臣张伯行赞陆陇其:“其笃信朱子之道而力行之者,尤莫如陆稼书先生。先生之为学也,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践其实,一以朱子为准绳。……本其所学,以见诸实用者,两膺邑宰,而德教深洽于民心。”[13]对陆陇其的学行,连康熙皇帝都曾称赞他:“本朝如这样人,不可多得了。”

其次,陆陇其还是一位积极有为的、清廉的、深得民心的官员。陆陇其曾在江南任嘉定县令,当时嘉定经济虽相对富足,但风俗过于侈靡。陆陇其到任后,政策以锄豪强、抑胥吏、禁奢侈、变风俗为主,“数月之内,舆颂翕然”。陆陇其不仅一心为民,在官场上更是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他曾说过:“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这是陆陇其的真实写照。陆陇其为官清廉,《清史稿》载:“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于父母。”与俗语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俞鹤湖曾有诗言:“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当陆陇其离开嘉定的时候,当地民众“架枅结彩,户设香案,人持瓣香,号泣相送”。[14]清初诗人王士禛曾高度评价陆陇其:“近日廉吏,方面有黄州知府于成龙;有司则嘉定知县陆陇其。”在任直隶灵寿县知县期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生务在与民休息,莅任之初,有自陈八欵,言皆实政,始终力行。”在陆陇其身体力行的倡导下,地方胥吏上行下效,务实为民,地方得到善治。当他离任灵寿知县时,“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魏象枢对其为官赞曰“我闻陆嘉定,平生甘清苦。下车甫一载,惠政独循循。”可见他为政清廉,洁己奉公,不仅得民心,更令当时士人钦佩。

综上可见,陆陇其能够得到百姓拥戴、能够得到当时士人或知识分子的认可,也是其能够配祀文庙的重要方面。

陆陇其之所以能够成为清代第一位配享文庙的理学家,首先,是因为其理学思想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封建统治者稳定统治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其次,陆陇其积极出仕,从满族统治者角度而言,他这种为匡扶世道人心、济救天下黎民的做法为汉族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最后,陆陇其的人格魅力能够得到当时士人及百姓的敬服,思想学行得到广泛的认同。

[1][2][3][4][5][6]吴光酉.陆陇其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7][9][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48.

[11]龚书铎,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84.

[12]章梫.康熙政要·卷四[M].宣统年间铅印本.

[13]张伯行.陆稼书先生文集续[M].正谊堂文集·卷七[C].同治五年刻本.

[14]陈廷敬.监察御史陆君墓志铭[A].陆陇其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3.337-338.

【责任编辑:董丽娟】

K249

A

1673-7725(2017)07-0207-04

2017-05-31

孙经超(1991-),男,山东德州人,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庙清廷统治者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庙开笔大典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