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2017-03-11张婷婷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云间诗人诗歌

张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史论苑】

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张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陈子龙;诗歌变化;原因;意义

陈子龙,最初名介,字人中,号轶符、海士,其在诗歌、散文、词、赋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中,他的诗歌数量丰富,虽多有散佚,但陈子龙留传在世的作品有1 800多首,且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在明末社会动荡不安环境的影响下,他的诗歌内容与当时社会局势联系紧密,这也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作于崇祯十年(1637)的《白云草》可将陈子龙的诗歌创作、诗风转变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陈子龙诗歌内容

崇祯十年(1637)以前,写八股、作诗词,在空闲之时流连酒色,结交朋友并相互赠诗是陈子龙的生活。这一时期,陈子龙的诗歌几乎刻意模仿汉魏六朝至盛唐,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崇祯十年(1637)以后,明王朝内有灾民造反、朝廷党争,外有满真族发展强大,朱明王朝有濒临崩溃之势。因此,他的诗歌内容更加写实,风格变得苍劲。

(一)陈子龙前期诗歌

陈子龙在这一时期作了非常多的拟古诗,如《诗经》四言诗、乐府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四言诗《辛巳上已同太守王公、郡丞毕公、别驾李公修禊兰亭傚古》“嘉辰载阳,良俦孔多。停云冠岭,轻风扇柯。”[1]这种诗歌,节奏鲜明,用字讲究,句式整齐,叙事完整,类似于晋代四言诗的风格,表达情意的能力充分。

作为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陈子龙早期诗作中的倡诗也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与柳如是的倡和诗。大约在崇祯五年,在好友宋徵輿的介绍下,柳如是认识了陈子龙,二人在崇祯八年时开始同居,情到浓处也不乏诗歌呼应。如《长相思》:“美人昔在春风前,娇花欲语含轻烟。……但令君心识故人,绮窗何必常相守。”[2]这首诗从回忆写到现实,写出了对美人的思念,写出了美人的姿态和神韵,写的哀感顽艳,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写景诗也是陈子龙诗作中的一大代表,用来展现早期生活闲适时他对生活的独特见闻和感受。如《早春风雨》:“……树杪流泉细,云根众壑通。松柟沈晓雾,鹰隼会天风。……”[3]这首诗选取了迷离的意象,描写了初春时候景物在风雨中的情状,表现了诗人此时淡淡的愁思。末句写出了相思却不能相见的哀愁,寄情于景,很好地描写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记游诗也能反映陈子龙早年生活现状。陈子龙曾三次参加会试,在许多地方游历过,再加上其生性豁达,喜结交朋友,便写了很多记游佳作,如《初夏同倪司成吴金吾毕少府同游祁侍御寓山园亭(其一)》“……地邻梅尉宅,人即郑公乡。碧岸花迎棹,朱栏柳拂床。……”[4]该诗构思十分巧妙,写景分外传神,炼字精工有韵,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木写的活灵活现,给人营造了一幅夏季生机盎然图,表达了对小园景致的喜爱。

总之,陈子龙前期虽然也有部分抒发雄心壮志的诗作,有的诗风也比较雄浑,如写于崇祯八年的“男儿致身须棨戟,何事纵横弄文籍。”[5](《甲戌除夕》)表达了报国的雄心壮志。但这些不是前期诗作的主要内容,不作过多赘述。

(二)陈子龙后期诗歌

由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作的战争诗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写作方面,如《晚秋杂兴》八首、《都下杂感》四首、《辽事杂诗》八首等,多是以组诗形式出现。《辽事八首(其一)》“昔年游侠满辽阳,吹角鸣鞭七宝装。……李氏家声犹带砺,断垣落日海云黄。”[6]该首诗有感于当时外族入侵,边疆松于管理,一方面想念之前负责的将军,赞美李氏父子;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无奈。此外,崇祯十年(1637),陈子龙作《哀属国》来哀婉邻土失守;崇祯十二年(1639)作《悲济南》来哀悼清兵袭占济南、生灵涂炭,令人伤感。

因对满清贵族的无比痛恨而写的悲愤诗也是陈子龙这一时期的代表。这在陈子龙顺治三年(1646)客游苏州而作的《秋日杂感》十首中表现最为明显,其一云“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苑囿里的树木被夜雨敲打着,麋鹿在夕阳下的宫苑里东奔西跑,揭露了清兵南犯,美丽的吴中地区被践踏,面对惨遭蹂躏的国土,他对清兵充满了无限怨恨。再如,其七云“橐驼尽系明光殿,苜蓿翻栽太液池”,其四云“穹庐毳帐连天起,野马黄羊匝地游”[7],这四句字字充斥着诗人的愤清情绪,写出了清兵的恐怖和残酷。这里对外族的敌视和前面对故土的留恋相互促进,使情感得以宣泄。

此外,坚决不向清朝称臣、坚持收复故土的爱国诗也是陈子龙在这一时期代表。如《钱塘东望有感》中高度浓缩了他的雄心壮志:“……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8]此诗作于他任绍兴府推官任内,其时明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危在旦夕。他期望当时能有一个像大禹一样有很高声望的贤者和像勾践一样怀有复国大志的帅才,使走向没落的明朝有机会光复。再如,《九日登一览楼》“……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9]这首诗作于国变之后的崇祯十七年(1644),诗中用“女娲”的意象暗示对国土沦陷的焦虑。最后两句写出了复国的炽烈之情,体现了诗人的战斗精神。

总的来说,陈子龙在崇祯十年后的诗作,主要记录社会现状,抒发亡国之悲,其呼号抵御外族的情感很真实,散发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的气息。

二、诗歌变化的原因

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很多诗人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会随着诗人自身经历、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庾信诗,前期主要写艳情宫苑、花鸟风月,风格绮艳流丽;后期主要写战乱相思、羁旅忧愁,风格劲健苍凉。陈子龙前期主要写流连酒色的闲适生活,风格华丽典雅;后期主要是反映现实的战乱诗,风格雄健豪迈。

(一)自身原因

第一,陈子龙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但家道殷实。他幼年丧母,父亲作为有学之士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有扶弱济贫、兼济天下的志向。再加上他满腹才华,喜结交朋友,青年时便先后与夏彝仲、徐闇公、彭燕又等喜好诗词文赋的有志之士结交为好友。加入“复社”创立“几社”后,其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政治上都有了话语权。第二,崇祯十年后,社会动乱频繁,陈子龙曾任官参加了战争,所见所感都是诗歌素材。此外,为了照顾祖母,使得陈子龙不能像夏允彝那些诗人一样殉国,满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只能在诗中发泄。第三,陈子龙师从黄道周,黄道周的种种经历对陈子龙有很大影响。他对奸臣当道的现状很愤恨,又为恩师视死如归的品德所感动,诗歌越发慷慨雄浑。

(二)社会原因

崇祯十年(1637)以后,明王朝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政治上,自万历后期,明朝政权渐渐腐朽,官僚集团从上至下,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神宗皇帝不务朝政,骄奢淫逸,文武百官受贿严重,买官卖官极为常见。上层官僚内部党争愈加混乱,到天启年间,政治更加黑暗,魏忠贤趁机干预朝政,把握大权,是非不分,错杀了许多忠贞大臣。经济上,战争导致农民不能按时耕种,土地荒废,徭役沉重,再加上灾害带来的全国饥荒使得百姓负担更重,灾民暴动时有发生。军事上,明末军事形势严峻,东北有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部的崛起,侵占了辽东的大片国土;北方有长期与明朝对立的各部蒙古首领;南方台湾、澳门等地则有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的海外威胁;东南沿海地区则面临着海盗的骚扰。内外交困环境和社会实践给陈子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组诗《辽事杂事》《秋归涉黄河》《都下杂感》等都作于该时期。

(三)区域文化

第一,陈子龙成长在松江地区,这里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发达,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最先在这里出现,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松江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山水宜人,交通发达,适合诗人出游玩耍,培养创作灵感与兴趣。第三,松江地区有良好的结社传统,人才辈出,为陈子龙认识名人志士提供了条件。第四,在明王朝已经有落败之势,社会矛盾难以调和的情况下,松江地区率先兴起的“实用”之学使得包括陈子龙在内的一批爱国志士对空谈误国的王学产生不满。之后,他与明末诗人宋尚木、徐闇公一同,辑成《皇明经世文编》,试图改变不求实际的不良风气。此外,他还条理化地加工了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农业基础大事、国家之本做出了很大贡献,诗歌中《九日登一览楼》便是这种影响下的强烈呼唤。

三、陈子龙诗歌变化的意义

陈子龙诗歌内容的变化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该转变为其个人创作风格、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精神品格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映证。董阆石在诗中称述他:“神龙四杰安足数,黄初七子差堪伍。大雅风流久不存,起衰振弊功殊普。”赞扬了他扭转清谈诗风、振兴复古理论的成就。陈子龙对复古的提倡,影响了当时很多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对云间派

从当时成就来看,陈子龙是云间派的首领,云间派以云间三子李舒章、宋辕文及夏完淳为中心,他们都是松江人。三子中陈子龙的成就最高,成名也最早。从陈子龙到“陈李”再到“三子”,逐次形成了一个诗歌集团,说明他们的创作宗旨、创作思想、创作内容都是大致相仿的。陈子龙作为领袖,他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与其他诗人是相似的,这也是这一诗歌流派得以长久发展并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的一大原因。与此相应,先是在明末,与李雯和刻《陈李倡和集》;再是到清初,与宋徵輿汇刊《云间三子新诗稿》,标志着“云间三子”的正式成立。“三子”的诗歌理论,也是以陈子龙为代表。至于云间派的另一领袖人物夏完淳,则辈分较晚,曾拜陈子龙为师,他的诗歌内容,也和“云间三子”是相同的。综上所述,云间派可以说是在陈子龙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

(二)对西泠派

明清易代的时候,云间派的发展因为陈子龙和夏名复的壮烈牺牲而被打断,这就把当时流行一时的复古潮流打破了。但是,云间派和陈子龙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并未就此而消退。清初浙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西泠派便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陈子龙的文学主张。西泠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泠十子”,包括:陆圻、丁澎、柴绍炳、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廷会、毛先舒、孙治、张纲孙。早在陆圻年轻的时候,就学习陈子龙的诗学思想,并且还与陈子龙共同创办登楼社。与此同时,在陈子龙担任绍兴推官往返杭州时,两人也多次见面,陈子龙便对陆圻亲自指导帮助。之后,陆圻便把陈子龙教授的知识加以整理,传授给沈谦等人,陈子龙的主张逐渐得到流传。再如毛先舒,陈子龙就曾经为他的《歊景楼诗》作序,并对毛先舒有很多提拔。从文学主张学习和诗歌交流方面来看,陈子龙及云间派对西泠派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对南社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中,有很多诗人如陈去病、柳亚子等都推崇云间。柳有诗云:“平生私淑云间派,除却《湘真》便《玉樊》。”[10]《湘真》指的是陈子龙后期诗集的《湘真稿》,《玉樊》指的是夏完淳的诗集《玉樊堂稿》。当时的南社诗人,大多以陈子龙抨击现实的内容作为斗争的号角来唤醒人心,在反对晚清政权、传播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可见陈子龙诗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陈子龙作为明清之际的易代诗人,其创作风格、创作内容等都与社会、个人经历有关。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学习陈子龙,一方面对明末诗人发展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对清初诗人沿革也有指导性意义。

[1][2][3][4][5][6][7][8][9]陈子龙.陈子龙诗集[M].施蛰存,马祖熙,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3.85.124.141.186.199.218.235.257.

[10]朱则杰.明诗的光辉总结——略论陈子龙的诗[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135-139.

【责任编辑:周 丹】

I207.22

A

1673-7725(2017)07-0200-04

2017-05-10

张婷婷(1993-),女,山西吕梁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云间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写的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05云间
云间公子落凡尘
诗人与花
云间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