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涉外诗歌分析
2017-03-11伍凌
伍凌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文史论苑】
唐玄宗涉外诗歌分析
伍凌鋆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唐代的对外开放空前繁荣,涉外诗歌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盛况。唐玄宗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创作的涉外诗歌与其他作者的创作同中有异,他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他的雄韬伟略,较其他涉外诗更有一种王者气度。本文以唐玄宗的涉外诗歌为窗口,意在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心态和繁荣景象。
涉外诗歌;唐玄宗;帝王之诗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唐朝是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帝国,是当时世界文化格局的重心所在。贞观四年(630)起,周边国家以“天可汗”称谓中国皇帝,臣属于唐朝,一直持续到玄宗天宝十四年(754),臣属关系延续了125年。各国争相通聘往来,与唐帝国发展友好关系,学习盛唐文化。中国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风俗民情在朝、日、越等国传播开来,对它们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等诗文,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再现了唐朝对外交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唐朝是诗的国度,许多诗歌都有所涉及中外交流的盛况。据郑传锐等人统计,唐时创作的涉外诗歌超过300首,除文人骚客外,王公贵族、中外使节、甚至僧侣都创作过相关作品。[1]
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不仅有经世济邦的雄图伟略,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四云:“为君如明皇者,高才能诗,亦不下其臣,岂非盛之又盛哉!”唐玄宗见证了盛唐气象,而他的特殊身份,就使得他的诗作较之一般诗人,更多了一种王者气度。目前可见的唐玄宗创作的涉外诗歌有两首:《送日本使》和《赐新罗王》。
一、《送日本使》
据《日中文化交流史》载,天平胜宝四年闰三月,藤原清河担任遣唐使,从难波出发前往唐朝。[2]藤原清河出使长安,因为人才不俗,德才俱佳,颇得唐玄宗青睐。等到次年归国时,唐玄宗特地派鸿胪卿送行,并亲自作诗送别,即《送日本使》。
《送日本使》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3]
诗歌描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和睦关系,赞美了日本使节的礼仪风度,表达了唐朝君主对中日友好交往的重视和期望。诗句的字里行间都彰显出唐玄宗“居海内之尊,处域中之大”的民族自尊心和“王化远昭昭”的自豪感,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大国领袖的开阔胸襟和开放心态。这首《送日本使》,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对日本这个小岛国如此加礼,会引起四方的关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加体现出了大邦雄主的风采。
具有戏剧性的是,藤原清河拜别唐王,预备从扬州出发,沿南岛航线返回日本。不料遭到风暴袭击,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一番辗转,最后又重回长安,并且居官于唐朝,后成就了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赐新罗王》
除日本外,朝鲜半岛在唐时与中国的交往也尤为密切。严耕望在《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中说:“中华文化之四播,以朝鲜半岛所感受者为最深。唐世,四邻诸国与中国邦交最睦者莫过于新罗,而接受华化之彻底,倾慕华风之热忱,尤以新罗为最。”[4]朝鲜半岛仰慕唐风,唐王对中朝交往也十分重视。
朝鲜半岛与唐王朝交好已久。《旧唐书》中《东夷传》记载,新罗在武德四年(621)时遣使朝贡,唐高祖不仅亲自慰劳了这批遣唐使,还派遣使臣出使新罗,赐给新罗玺书、屏风、锦段等贵重物品,从此新罗朝贡不绝。[5]太宗时,新罗真德王派遣国相伊赞干金春秋及其子文王来唐朝拜,唐太宗诏授春秋为特进,授文王为左武卫将军。在春秋的请求下,太宗把《温汤》《晋祠碑》和新撰的《晋书》赐给了新罗国。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圣德王派遣使者进献贡品,同时请求皇帝允许本国人来中国学问经教,玄宗同意并给予了支持。不久,圣德王去世,玄宗派遣名儒邢璹前往新罗吊祭,特意交代他到了新罗国要阐扬经典,使新罗人民“知大国儒教之盛”。邢璹带去了老子《道德经》,即是把玄宗开元年间施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向半岛进行传播。[6]
唐罗两国的文化交往、人员交往盛况空前,有许多有关中朝交往的诗歌,其中就包括玄宗赐给新罗王的诗。这首诗并没有在中国文献中得以保存,近世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将此诗收入其《全唐诗逸》中。这首诗最早见于金富轼著的《三国史记》,根据《新罗本纪》记载,新罗景德王十五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4),新罗王听闻唐玄宗在蜀地,遣使入唐至成都朝贡。玄宗为嘉奖其“克践礼乐名义”,特赐诗一首。这件事在记载朝鲜半岛历史的《东国通鉴·新罗纪》中也有相关记载。
《赐新罗王》
四维分经纬,万象含中枢。
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
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
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
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
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
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
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7]
这首诗从侧面记录了唐皇与新罗王室在成都的会面,诗中肯定了唐罗上文友好关系,表达了对新罗王的感谢及对其恪守礼义的嘉奖,彰显了唐玄宗作为盛世之君的雍容气度和大国风范。
诗题为《赐新罗王》,“赐”字,充分说明了唐与新罗之间上下尊卑的关系。开篇四句从唐处于世界中心的地理位置入手,用“中枢”“上都”等字眼,表明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崇高地位。“玉帛”代表了中国的商品和财富,“遍天下”说明了唐经济发展的盛况。最令人骄傲的是,唐朝的文化习俗,能够跨越青陆、沧海,既有使者外传风教,也有外邦人前来学习典谟。难得的是,唐文化对这些友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使团众人皆“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唐玄宗对此非常赞许——认为新罗贤德不孤,这种赞许是发自内心的,十分诚恳的,是天地可鉴的。诗歌的最后四句是对景德王的勉励及对他好意的感激。“拥旄同作牧”是说景德王镇守一方,像放牧人一样尽职尽责。“厚贶比生刍”是勉励新罗王要像放牧人用干草牧牛羊一样体恤百姓。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玄宗对新罗王的高度赞誉。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玄宗前往蜀地避难,政权不保,新罗王此时派使团特地前往成都朝拜玄宗,温暖了帝王之心。玄宗心存感激,但表达感激却不失一位统治者的风度和气场。因此,他在诗中称赞新罗王拥有如四季常青的松柏一样的忠贞不渝的品性,也意指新罗王深厚的情意像松柏一样经严寒而不凋。
三、结语
唐朝盛产诗歌,是诗歌的时代。涉外诗歌,从文学的角度向我们再现了唐代对外交流的情景,它不再单纯地具有文学价值,我们应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唐玄宗一生创作了不少诗歌,作为一国之主,他的诗歌,必然会超出一般人的眼界。龚庆红根据诗歌中玄宗身份和地位的显隐程度将其诗歌分成帝王之诗和诗人之诗。[8]上文分析的两首涉外诗歌,也都属于“帝王之诗”。它们从内容和思想上都表达了玄宗的帝王之思,即安定边陲,和睦友邦的治国思想,字里行间都展露出大国统治者的勃勃雄心和自豪感,体现出了唐王朝与邻为善的外交态度及大国精神和盛唐气象。
[1]郑传锐、王树森、余恕诚.论唐代对外交往诗歌的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7-64.
[2]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68.
[3]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05.
[4]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M].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425.
[5][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34-5339.5334-5339.
[7]石云涛.跋唐玄宗《赐新罗王》诗[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8-90.
[8]龚庆红.唐玄宗诗歌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周丹】
I207.22
A
1673-7725(2017)09-0215-03
2017-07-05
伍凌鋆(1993-),女,陕西安康人,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