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17-03-11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西藏校园文化

赵 磊

(西藏藏医学院基础部,西藏 拉萨 850000)

【文化与教育】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赵 磊

(西藏藏医学院基础部,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民族团结精神文化建设、民族团结物质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制度文化建设,这三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特点及其运作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工作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

西藏高校建设民族团结的校园文化,可以在学校内营造民族团结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精神上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民族团结精神文化建设

(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

校风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生活和学习中,经过共同的努力使一所学校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一种独特的、整体的精神实质和风貌。优秀的校风会激励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还可督促学生勤奋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价值追求,明确人生理想。

学风和教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教学改革的支撑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与保证”[1]。在西藏高校,藏族和汉族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科研团队的方式来培育藏汉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包括教学的方法、价值观、特色,等等。教师教学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授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民族身份也会被学生关注,其言行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民族关系观,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言行,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理念,以影响身边的学生。

(二)充分认识和利用广播、校刊、校园网络等宣传舆论阵地

报刊、广播、校园网络是学校宣传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舆论导向作用,占领校园文化宣传高地,广泛传播文明思想,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创建民族团结校园网络,融合教育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的思想理念,不断推进网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比如建设相应的理论专区和学习互动专区,为学生答疑释惑,以及为学生的相互合作提供网络和现实平台。同时,还要利用校园网络借助校园论坛、聊天室等平台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

(三)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的内核,校园文化活动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多样化、宽领域、重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所以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善于利用重大节日、节庆,组织、吸引各民族同学共同参与,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开展各种藏汉学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比如体育、舞蹈、书法等,在活动中加深彼此的文化认同意识。

二、民族团结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外部环境涉及的首要问题是校址的选择,这要充分考虑一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一座城市所在区域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愈是浓厚、久远,那么它就越能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交往提供厚重和坚固的历史和现实文化根基。

建设高校民族团结的内环境,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族际交往的基本学习环境、生活区域、活动场所,为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交往营造良好的环境。围绕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交往改善教学、学习的活动场所和扩充交流媒介;其次,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家”的环境里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增进彼此的认同;最后,是活动区建设,比如体育场所、亭榭园圃、花草道路等等,这些活动要件的教育功能是隐性的,其在愉悦学生心情、陶冶心灵的同时,可促使广大师生走进彼此的心里,促进族际认同的建立,为民族团结奠定心理基础。

三、民族团结制度文化建设

民族团结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规约,所以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制度。

首先,本着民族团结的原则,围绕公平、客观、科学、规范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这一制度所反映的利益主体更加广泛,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对平衡。一所高校的民族团结制度所反映的民族利益主体范围越大,则该制度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制度的设计要兼顾民族因素,尽量平衡民族之间的利益要求。

其次,在民族团结制度中渗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民主性、平等性原则。“以人为本”的落实要求广大师生广泛地参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彰显主体地位。民族团结制度的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导,因为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所以要让教师拥有制定学校制度的参与权和质询权;同时学生是民族团结的主体,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渠道的多样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关系,学生既可以在学校的制度内展开交往,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班级、社团等群体内部形成“非正式制度”来扩大交往的范围,比如班级、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

[1]梁承忠,秦昌盛,高林娜.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4.

【责任编辑:周丹】

G641

A

1673-7725(2017)09-0162-02

2017-07-05

本文系西藏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ZY201719)的研究成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EMA120417)的研究成果。

赵磊(1984-),男,河南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西藏校园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民族团结之歌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西藏:存在与虚无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