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2017-03-11乔钰茗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艺学学者文艺

乔钰茗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文化与教育】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乔钰茗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在当下才出现的,有一位学者曾说过,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盖房子还是穿衣吃饭,都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目前,日常生活审美化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当作一个研究课题被提出,是因为它同文艺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反思

在笔者参加的一次文艺学学科反思会议中,有些青年学者提出,要扩大文艺学研究的领域,让其归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中,如对美容美发、城市规划、房屋装修及广告进行研究。这同以往的文艺学具有一定的冲突,于是有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同文艺学的学科争论。

一、扩展文艺学研究领域的几大原因

第一,很多青年学者认为,当前的时代主题即消费,因为人们对于吃穿都比较讲究,这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被提出,而文艺学就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进行研究。第二,很多学者都拥护文学终结论,认为忠于文学的读者会慢慢减少,文学终有一天会终结,文艺学也就减少了研究的对象,但当前,文学还在房屋装修和城市规划及广告事物上存在。因此,他们认为应对文艺学研究对象进行拓展,避免文学终结和灭亡。第三,很多学者认为,文艺学的研究已经无法对近些年的文艺活动和文化活动作出解释,所以应把目标放到日常生活化的审美活动中。

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知道,当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同以前所提到的诗意化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具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到底是什么呢?这一话题同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有些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还停留在个人实践及理论倡导上,但目前审美化这种生活形式非常普遍。也就是说,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装潢,不管是服装设计还是广告形象,日常生活审美化都得以渗透。[1]

在这一看法上,有些学者对其积极方面进行了肯定,并给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积极方面指的是,人们都可得到审美的权利。[2]在以往的文化中,只有贵族才能够进行纯粹地审美,其姿态极高,脱离了普通民众[3],即不管是学习琴棋书画,还是建有后花园的房子,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享受这样的生活乐趣。随着大众传媒对审美对象艺术的广泛传播,使每个人都能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感,但在当前的审美情境下,审美只刺激了感官,掺杂了功利性,其披着美学的外衣,泛滥地扩张了感性欲望,成为了一种审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4]

二、否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几点原因

第一,很多学者受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在对对象进行鉴赏时,不管掺杂什么功利观念,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审美,即审美需要超越功利,但日常生活当中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而无功利性的美难以融入其中。当前,审美已经慢慢沦为一种享乐和满足的快感,在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审美诗意及美学旨趣得以稀释。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充斥着各种仿真和类像,而现实世界也逐步转化为虚拟世界。第二,否定日常生活审美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美是可以售出的商品,是可被消费的对象。由于过分依托消费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消失了其原本的文化精神。第三个否定的原因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及大众文化三者的界限非常模糊。由于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面临着较为窘迫的处境,因此,审美不得不屈服于通俗。

在新的背景下,不管是美学研究还是文艺学研究,都出现了转向,这是由于审美现实发生了变化,随之审美经验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人们的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符号因素越来越多,很多文化事象更多地是对视觉文化性质进行突显。有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者认为,致使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是社会大转型,因此,在很多城市生活中,就会有符号化、虚拟化及感性化的现象出现。在这样一种判断的引导下,他们认为文艺学应对这一时代现象进行关注,在审美化日常生活中拓展文艺学研究,而研究文艺学对象的学者认为,文艺学的研究不应该涵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些文化生活现象,也不应涵盖物质文化设施,即文学问题、文学经验及文学事实才是文艺学这门学科要重点研究的对象,而并非是咖啡厅、健身房、环境设计、时装、广告、流行歌曲、居室装修和购物中心,等等。他们不支持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地盘上扩张文艺学范围,假如这样做,会泛化文艺学科。

三、结语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艺学的论证拓展了文艺学的学术范围,只有不断地贴近和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文艺学理论才能够得到及时地更新。总而言之,要想让审美理论得以发展,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跟随时代的节奏,结合实际情况,革新传统,不断地进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新的理论生长点。

[1]焦垣生,王哲,王新童,等.日常审美语境下人民性文艺符号建设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4-98.

[2]刘俊男.道学多朴玉采琢得新器——读易小斌《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有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3-154.

[3]张晶.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对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美学理解[J].现代传播,2015,(1):34-40.

[4]周强.“审美泛化论”的悖结与文艺审美论研究的现实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8-32.

【责任编辑:王崇】

I0

A

1673-7725(2017)09-0155-02

2017-07-03

乔钰茗(1988-),女,辽宁沈阳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学学者文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1942,文艺之春
学者介绍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文艺范
学者介绍
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论文艺学学科创新与地方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