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相关专业教改的现状和发展
2017-03-11王钢
王 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山西 阳泉 045000)
【文化与教育】
高校美术相关专业教改的现状和发展
王 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山西 阳泉 045000)
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各专业的发展需求下,相关美术设计类学生的教学问题也暴露出很多新的问题和冲突,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冲突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就高校中这些专业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教育改革
一、高校美术相关专业出现的问题
每年的三、四月份,随着各省联考和校考的结束,美术院校的招生工作将会正式进入开始阶段。直到高考录取结束,部分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会逐步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和深造。据近年来的数据调查显示,我省(山西省)的美术高考录取率维持在40%到50%之间,而且在前几年逐步参考人数上升到2013年拐点后有小幅减少趋势(但在2015有2000人的小幅增长),这几年基本维持在24000名左右。山西省并非考生众多的一级高考美术大省,远不及北京、山东、辽宁以及江浙一带有专业美院和综合型美术院校的一些省份。那么真正进入到美术院校学习绘画专业(纯美术)的学生大概又占到录取人数的四成左右,更多的则进入到了设计领域,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等专业,而剩下的那一部分考生出于专业或是文化课的不足,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进入了自己原本不喜欢的美术或是设计专业(如想学绘画的进了设计或是想学绘画中油画的考生则进了其他画种);二是由于种种录取因素,考生进入了只是和美术相对沾边的一些附属专业,如建筑设计、动画广告等。而这一部分考生也就是我们这种新建院校中相关专业的主要学生来源。这样,这部分考生的问题就相对突出,从而引发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力不从心。
以新建院校为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学生来源情况多样。 高考录取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生的多样化。有学习过美术的,有没有接触过的,而且其中有个别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还相当不错,完全可以进行美术绘画类专业的继续学习。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新建院校中,在其他高校同样存在,而且在一些综合性院校相当明显。2.学生思想动态不统一。 进入大学后,整个学习环境、压力都不同于初高中甚至也有别于以往美术专业的考试培训班环境,这样对学生的思想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各方面水平相对平均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显得顺理成章,学习上不会存在较大的冲突,而对于专业课好的艺术生来说,就要引起重视,他们的思想上会存在:为什么我专业基础这么好而其它同学很一般,这样的学校适不适合我的问题。这样的后果,一是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无法安心学习,认为自己很优秀,不需要这样的老师,耽误了最佳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二是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选择退学、复读。对学生、对学校以及社会都会是很大的损失。3,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也是最为严重和突出的问题。对于老师来说当然喜欢带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一方面会有新的课题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整个艺术氛围也会带动其它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点,另外还能调动教师的兴趣,讲出更多更深的实用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但如果学生水平相差较大,这样的教学就会很尴尬,好的学生学不好,差的学生学不会。如此反复,对学生、教师和院系都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4, 学生专业要求的变化。 我国的美术高考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演变,考试形式大体分为写生和默画(个别院校也有处理照片)。科目上基本分为素描、色彩、速写和专业创作(主题情景和设计)等。考试也分为两个阶段,在1978年至2003年左右,全国美术考试基本以写生为主,而后随着考生的增多,考试时再去进行写生画模特、摆静物显得不是很现实,所以近年来默画占了主流。什么样的考试形式决定了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美术考前培训班都采取了临摹默画的教学方式,便于考生和考试接轨。而对于高校搞美术基础教学的教师而言,这样的方式对大学的专业美术教育有很大弊端。首先,考生在考前为了应试,去临摹好的范画、图片,而摹本是别人的感受,已失去了太多的主观因素。绘画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眼的观察,是强调拿眼分析客观物象,提炼绘画语言,把三维的物象经过自己的主观加工,概括在二维的纸面或画布上,形成新的有意识的强调三维空间(写实体系下)的有形体有空间的表达。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临摹很难有这样的体会,也就无法训练出自己敏锐的眼睛和能力,去更好地为专业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加上考前知识点的模糊,学生基本上盲点很多,无法独立完成写生分析问题的学生大有人在。虽然通过了专业课测试,但只会临摹,真正的写生门道实则不通。这样在大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就大大翻倍,给我们高等教育中搞基础教学的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增加了的教学任务。
二、高校美术相关专业的教改方向
面对如此情况,首先,我们应该从旧的教学体系下剥丝去茧,先从源头上做出改变,从实际出发修整教学计划中的不足和繁琐的部分,适当精简一些理论性的相关课程。教师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多和学生尤其是新生进行交流,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让学生明白所授课程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步骤,为画而画,而学生也按部就班地画而不明其理,素描、色彩一把抓,反而画了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画这些,为什么画了静物才能开始石膏,画了这些东西对今后的专业有什么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样是为什么,真正地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适当地增加课程的多样性。这样的论调看似并不新鲜,但实际提出具体可行、针对相关专业的办法的并不多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专业特殊性的原则。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美术设计专业可以整改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团块,分为三类课程:1.专业基础课(必上);2.专业能力提高课(选上);3. 专业理论选修课(选上)。什么是专业基础课,就是以往教学计划中最为基础、最为授课面广的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这一学科不论基础好坏,只要是从事专业的必须开设,而且要开好、讲好,因为不论程度如何,这样的课程是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和门径,为进一步学科分支起到不容辩驳的基础地位。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难度稍大一些的课程或是能力提升的范畴放到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当中,而不需要全面讲授。这样既不影响课程的讲授也不会造成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吃力和信心的减退。第二种课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是专门针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开设。这种课程不需要全体同学同步学习,只是针对基础好、绘画功底好的同学开设的难度较大的课程,弥补培训班的教学不足,真正系统地学习写实体系下的造型能力,如大型石膏像写生、人物写生,甚至是色彩人物的课题。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不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在其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展现更加细致的专业成果,如平面设计,手绘效果图,以及彩绘等一些相关学科。这样还能调动其它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促进机制。第三种课程同样是选用选修课的开设方法,但是全体部分均可,讲授一些具体的理论方面的知识点和相关联系。如色彩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教学形式,把色彩在建筑、影视、生活、家装等等中的应用加以分类说明,纯理论的知识点结合建筑史、电影场景、艺术处理。这样的便捷之处在于,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可以脱离画室中讲纯理论的枯燥,而且把一些理论的可视部分单独独立出来进行教学分析(如一些必要的美术史和设计史),也适当地减少了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压力,无形中给学生相应增加了实践中的操作环节。
这三种课程可以相互穿插开设,取长补短,结合一些室外写生,如外出教学环节,更好地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实践绘画过程中对表现形式的不拘一格,对材料的选择也可以多种多样。面对发展材料的更新,我们教师的教学一定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充分融合南北方绘画的特点。画材的改变、画风的改革、艺术造型的转变以及市场的需求都对教师有着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只能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迅速地缩短这个学习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提升自己。比如学生都采用打底绘画,用扇形笔造型,而教师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吃经验靠经验,不思改变,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尤其是教软件的教师,一定要注意软件版本的更新和市场的即时动态。所以这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核心作用。
三、结语
在经济、市场、人才的培养方向等等问题的转化发展下,在高校教改的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以及现有大形势下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招生就业等方面问题的刺激下,相关的美术专业、建筑设计专业,尤其是新建院校中的这些专业必须居安思危,进行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把握专业发展的特点,有效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高校服务于市场,烙印出专业特色的鲜明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本专业。先秦《管子·正世》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意思就是不崇敬古时,也不完全停滞在今天,一切根据时代变化而变,随风气变化而变。对于美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发展,亦应如此。
【责任编辑:周丹】
G642.0
A
1673-7725(2017)09-0134-03
2017-07-15
王钢(1980-),男,山西阳泉人,主要从事艺术学美术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