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文化思考
2017-03-11代熙熙
代熙熙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文化观察】
“国学热”的文化思考
代熙熙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学热”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表征着中国在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后出现的重新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自觉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清醒地认识“国学热”文化现象,并将“国学”创造为“新国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国学热;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新国学
一、“国学热”的文化现象
近代以来,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有四次非常显著的变化: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强势“破四旧”;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反思”“伤痕”“文化寻根”文化热潮应运而生;第四次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此来振奋民族自信心和构建大国形象。“国学热”这种文化现象应运而生。2004年7月,中国教育部郑重宣布要在国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引起了海内外的强势关注。同年9月,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等72位学术“权威”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国学,并在文化界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2005年9月28日,祭祀孔子的活动首次在世界各地联合举行;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2005年11月北京大学“乾元国学班”开课;2006年《光明日报》开辟“国学版”,专门报道国学。
随着官方、学术圈、传媒界对国学的力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各类国学专修班、国学讲座、国学网站、国学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掀起了“国学热”的高潮。
二、“国学热”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与“西学”论争[1],到上文所提到的国人对于国学的四次态度变化,表明了每当中国社会产生变化,就有“国学”的争论。
关于“国学热”的产生原因,学术界有“文化寻根说”“信仰危机说”等许多不同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紧密相关。[2]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弊病也逐渐暴露[3],国人再次重视和思考文化问题,希望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应对现实问题的资源和良药。与此同时,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快速升温,体现了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正表达了人类在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中对各民族文化的迫切思考。除此之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amuel P. 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发人深省地提出“西方价值的悖论”的观点,他认为西方化促进了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扩张,而现代化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4]因此,非西方地区在现代化中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了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尤其是亚洲古老文明古国的中国,在政治独立和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大力复兴本土文化,使国学的复兴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21世纪的“国学热”不仅是国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体现,也是对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和现实问题的反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性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更是新时期中国在文化上复苏的必然要求。
三、创造“新国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由于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国人惯性地将传统文化作为封闭凝固的文化宝藏,其实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当代中国社会将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造地转化”[5],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国学”,并以此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与“新国学”发展相辅相成。这就需要不断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使国学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新时代国人的审美需求,拉近国学与文化产业、国民生活的距离,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物质或精神。笔者认为,与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叶君远教授对“国学”的定义相对应,创造“新国学”应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入手。
物质层面,中国有极丰厚的物质文化资源,如饮食、中药、茶叶、瓷器等,但并没有成功地加以开发,在这方面可借鉴韩国料理、法国西餐等成功案例,将中国的饮食、中药等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为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在制度层面,政府应给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活动予以更多的支持,如德国每年不惜花费大量财力,辅之以政策支持等,打造“马丁的火车”这个柏林市民每年必定参加的文化日。这一天老老少少都扮成德国经典文学中的人物尽情狂欢,以此重温经典,传承和感受民族文化。在精神层面,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今时代的审美观相结合,形成兼具时代审美观的“新国学”,这样不仅有易于发展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或产业,还易于“新国学”的精神内涵形成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族内在文化信仰的培养。经历了漫长的“中学”“西学”之争,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忠诚”已经面临严重危机,因此,创造“新国学”的重中之重也在于重塑我们的民族文化信仰,坚定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忠诚”,在这样的土壤中,“新国学”才能够更好地生根发芽。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7.12.
[2]李建设.试论国学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65-67.
[3]阎虹玉.国学热的现象剖析[J].学术界,1999,(1):15-18.
[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5.
[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24.
【责任编辑:周丹】
G122
A
1673-7725(2017)09-0068-02
2017-07-03
代熙熙(1993-),女,辽宁海城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