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
——以重庆直辖市为例

2017-03-11高喜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大都市都市观念

高喜锋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论当代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
——以重庆直辖市为例

高喜锋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出现解冻、探索、完善自身的美学转型现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内地大都市原本具有的传统性、稳定性的审美文化观念逐渐被现代性、流行性的审美文化观念所取代。在此过程中重庆作为内地唯一的直辖市在审美文化观念转型中颇具典型意义。

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转型;重庆直辖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文化观念上的转型,突出的特点在于原来传统的稳定的审美文化观念逐渐被多样的流行的审美文化观念所取代。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将此种持续了近四十年的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现象的原因和阶段性特征尝试着做出一番理论上的梳理与分析,以有利于我国内地大都市在审美文化演进中能够更加清醒地走出自身特色的审美之路。

1 当代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原因分析

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特大都市,又是内地唯一的直辖市,紧邻长江而设,有着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传统,人居格局以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可以说,上述的诸多因素造成了该地区在经济、文化、民俗、城乡等多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导致了各种文明信息的交流与碰撞,而审美文化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了。我们将从重庆地区的社会经济、种族、环境、时代四个方面逐一分析,由此加深理解重庆都市审美文化观念转型受制于多种因素制约的深层原因。

1.1 社会经济对重庆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且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居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迟缓也影响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相对滞后和闭塞。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较发达和内地经济的欠发达在社会经济领域构成了明显的张力关系,这就使得一方面内地持续不断的追攀沿海地区的审美潮流,同时又对自身原有的审美习俗作出难以割舍的顾盼,这一点在各大中型城市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就重庆而言,作为西南地区的门户,内接成都平原,外联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和航运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可以说,稳定快速的重庆经济为其自身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上的保障,而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上则是落实到了以重庆市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区县扩展,既保留了自身的审美习惯,又大胆吸收借鉴外来的审美新观念。

1.2 种族对重庆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影响

重庆是中国唯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境内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为193万人,占重庆市总人口的5.8%。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沿海城市的现代文化资源共同为重庆的审美观念转型提供的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客观上这些不同形态的文化观念碰撞在一起为当代重庆审美文化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正是有了诸多的独特性、丰富性、互异性的文化样式的沟通与交流,才必然的造就了重庆都市审美文化观念在转型上的独特性和多层次性。

1.3 环境对重庆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影响

众所周知,重庆多山多水,天气湿热,常年多雾,故有雾都之称。其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总体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这些山谷间穿插着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多条水道。此外,人文环境方面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外,重庆还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人称“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其起源于巴文化,它是历史上的巴族和巴国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由于巴人世代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险恶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练就了他们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特征。因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合力促生了重庆都市审美文化观念在转型过程中对此种地域性文化具有先天的吸收与继承的本能。

1.4 时代对重庆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影响

在影响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诸多要素中,时代可以说最具变化性和独特性。自80年代以来,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在全国铺开,重庆(这里指市区)也迎来了自己的崭新时代,特别是在世纪末重庆荣升为直辖市后,时代风气明显区别于此前,各种审美文化观念诸如本土的、外来的、新造的等等聚集碰撞,构成了当代重庆审美文化观念上的多声部特点。这就必然引出一个问题:“不同的美的模式如何并存于同一时期,以及其他模式如何穿越不同的时期却彼此呼应”。

其实理解此问题并不难,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大型城市已有百年历史,近代史上地位特殊,在地域上位居西南门户,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漕运极为发达。这种历史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集合必然大大提升了重庆在文化思想上的接纳吸收能力,因此它能积极有效地将不同模式的审美文化观念糅合在一起,并且彼此呼应,协调发展。

2 当代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审美文化观念的解放作为人的整体的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维度,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十分显著地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进入80年代之后,全国各地以城市(特别是大都市)为中心,在审美观念上开始与国外接触、碰撞、学习、反叛……试图在时代与历史、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坐标中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

2.1 80年代解冻期

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动力是国策,而其先导力量往往是由思想文化来承担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亦是如此。80年代初,举国上下对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都特别的敏感,诸如个体户、公司、股票、时尚牛仔、港台音乐等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青年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率先在审美文化观念上开始寻求突破,小到发型、衣着、娱乐方式,大到艺术观念、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等都在极力地跳出文革时代的束缚,乐此不疲地寻求新的审美灵感,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是都市审美观念转型的的解冻期,而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都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开始萌动,对于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及海外传来的新型审美潮流也开始跃跃欲试。

2.2 90年代转型期

继80年代审美文化观念的逐步解冻后,随之而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确切地说,90年代应属内地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初期,这一时期转型特点是追逐模仿外来的新观念、新潮流。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9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关重庆的旧建筑、老照片及影视作品中清晰地看到当年人们争相追逐模仿欧美日韩、香港上海等地流行的日用品、艺术品、都市建筑等的审美印痕,在模仿中学习,也在模仿中发现自我,这是这个转型期的重要特点。而正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重庆迎来了它作为唯一一个内地直辖市的喜讯,这为此后重庆以更大的热情和自信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大都市一样在审美思潮的激荡中引领时尚,凸显自我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区域特色的可能。

2.3 新世纪的前十年平稳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有了此前二十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人们的物质条件和审美观念较之于改革开放以前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于是在内地大都市中就逐渐出现了将各种不同的审美文化观念、文化样式不断整合的现象,在整合中日趋成熟,在成熟中寻求自身审美特色的良性发展模式。作为重庆这种颇具内地都市特色的大城市,也开始意识到了如何将都市审美习惯、地方种群特色和外来审美潮流结合起来,形成独具重庆特色的审美文化观念新形态。其实,这种审美文化观念的成熟性发展模式也同样表现在内地其他大城市的规划建设上,譬如西安就特别强调历史与时代的审美结合、昆明追求自然与民俗的审美结合、成都探索历史与地域的审美结合等等。也就是说,内地各大都市逐步在借鉴国外和国内著名大都市的成功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求富有自身地方特色的审美文化观念发展的新型模式。

2.4 近年来多样化、交互性发展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并波及我国之后,由于受经济、综合国力、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响,内地各大都市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调整。在面对各种不同审美文化思潮的撞击时,重庆以内地唯一的直辖市身份自信的迎接挑战与机遇,在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中表现出了多样性和交互性的发展特点。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审美文化上的多样性和交互性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是源自于国家的不断崛起与强大。早在2012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表现在审美文化观念领域即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盲目追逐欧美日韩的审美风潮,而是转向回归自身的文化传统,寻求自身文化的独创性,正如科技产品一样,由中国制造逐渐转向中国创造。国家的快速发展与重庆自身的审美个性共同造就了今天重庆在审美文化观念转型中必然出现的多样性和交互性特点。

发现与重塑是新时代重庆审美文化观念转型的必然趋势,加拿大学者埃克伯特·法阿斯在《美学谱系学》一书的后记中认为:“语言和艺术虽然无疑是人类所独有的,但肯定是在我们这个物种的历史的既定时间中进化的,即使那个特定的时间可能从来就无法确切地知道。这同样适用于直到现在的艺术(以及语言)与人类文化最初的共同进化”。其实,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演进也同样遵循此理。

3 结语

我们以重庆市为例来分析讨论我国当代内地都市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事实,目的在于总结透析改革开放以来内地都市社群的审美文化观念演进的轨迹,从而为今后内地都市审美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诚如著名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所言:“任何出色的美学理论都是从事实出发,并以事实告终,因而在方法上都是经验主义的。然而,它的目的并不是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好让我们借以往而知来者,而是为了确立某些原则,借以证实、整理和澄清我们对这些审美事实本身所作的阐释和评价”。

[1][加]法阿斯,著.美学谱系学[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63。

[2][美]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挚牛,张照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3]李雷.审美现代性与都市唯美风——“海派唯美主义”思想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93-02

本论文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科研成果(项目编号:KY2016033)。

高喜锋(1984-),男,陕西礼泉人,讲师,研究方向:美学原理、艺术美学。

猜你喜欢

大都市都市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大都市
健康观念治疗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