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高速发展环境下舆情场域特征分析

2017-03-11王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场域议题舆情

王黎

(中共鞍山市委党校,辽宁鞍山 114003)

新媒体高速发展环境下舆情场域特征分析

王黎

(中共鞍山市委党校,辽宁鞍山 114003)

互联网普及率的增加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高速发展的新媒体下的舆情场域呈现新特征,如移动互联网成为最主要的舆情场、舆情场呈现私密化和外延化趋势、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议题依然是未来舆情的关注热点、网民群体日益理性和成熟等等。根据这些新特征政府部门适时调整工作细节,可使舆情治理和危机应对能力实现与时俱进。

新媒体;舆情;互联网

近年来,互联网普及率的增加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新媒体高速发展时代。以“两微一端”为首的新媒体深度改变了既有的中国社会舆情场域格局,使已积攒了一定舆情治理经验的政府部门需根据环境变化把握舆情场域新特征,及时调整舆情管理工作方法和策略。

1 移动互联网成为最主要的舆情场

据统计,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在全体网民中占比达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几年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远超出单一的社交范畴,成为一个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主导网络舆情。截至2016年底,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数已达3.13亿,其中90%为移动端用户;微信活跃账户数达8.89亿,而微信自身就是一个移动端APP。除了社交功能之外,微信、微博还将订票、餐饮、娱乐、购物、支付等功能集于一身,使他们对用户的粘着力也显著提升。所以,作为信息分发的主渠道,平台化的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的舆情影响力是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或其它自媒体都无法企及的。所以2016年国办文件《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里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作为政务公开的标配。

2 舆情场呈现私密化和外延化趋势

2013年开始,微信异军突起,快速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拥有用户数最多的社交平台。对舆情场的影响则是出现“替代效果”,也就是社会化公共话题的讨论从微博等公共开放平台转向了更为封闭化、私密化的微信平台。从舆情监测的数据反馈来看,公共平台上的舆情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政府部门切不可以为高枕无忧,舆情场的“私密化”不利于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和意见诉求,为政府舆情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大陆的舆论场已经延伸至境外平台,特别是近些年的一些涉及到港澳台和国际时政的舆情热点事件,如“港独”议员事件、“李毅吧”注册用集体“出征”蔡英文“脸书Facebook”账号事件、南海仲裁案等,大陆舆论场与境外舆论场互动频繁,国际“涉华”舆论场出现大融合趋势。发展到2017年,已经开始出现境内舆论场引领境外舆论场的事件,如境外的网民和知名媒体跟踪报道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和中国的反腐败进程,境外网友在youtube上追看剧集、激烈讨论等等。所以,在未来,基层政府可能会直面来自全球的舆论压力,这已不是危言耸听。

3 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议题依然是未来舆情的关注热点

从历年舆情议题统计数据来看,社会民生一直是民众关注的核心焦点议题,如房价高、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一系列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上的相关议题也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一致性的诉求,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汇聚网络民意。同时,网络舆情热点明显向城市居民群体转移,如教育、医疗、金融、楼市调控、互联网+新业态模式(如网约车、网络订餐等)、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治安案件等,说明现在许多舆情热点事件都反映出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人格尊严和法律保障等问题的密切关注。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在舆情议题方面已分裂出一个单独的板块,就是不与现实中实时发生的具体社会事件相挂钩的“意识形态议题”。意识形态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的合理性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急需建立社会共识,防止社会在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出现分裂,所以在面对舆情问题时,要努力克服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杂音的干扰。

4 网民群体日益理性和成熟

近些年,网民群体也出现更新换代趋势。首先,70后、80后的论坛时代已基本宣告结束。其次,尽管数据显示80后、90后仍是互联网主体人群,然后剖析各平台变化后会发现,95后、00后人群作为新生代网民,正在逐步改变着网络舆论的基本形态。新生代网民政治参与的兴趣呈现消退趋势,转而注重自我表达和娱乐休闲。

值得注意的是,以90后为主的年轻网民中“拥护体制”群体开始崛起,这是拥有文化自信的一代,在其成长过程中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目睹国力强盛,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而对此前所谓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不以为然,对现在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认同度更高,为国家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乐于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这群人的崛起代表了网民群体的进化,也提醒我们在分析舆情事件时,不能忽视这种话语存在。

从整体上来讲,近些年来,网民的素质已经大幅度提升,热别是全民的法治意识显著增强,这更要求我们在舆情工作中应找准自身的定位,通过媒体与网民良性互动,共同构建法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5 网络社会行为监管回归法治轨道

2014年最高法出台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法、最高检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信办发布了《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网络安全法》,从专业角度界定了网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标志着网络社会管理开始走向了法治轨道,法治化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趋势。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社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重点,也从敏感议题、重点网民转向网络平台,“重基本规范、重基础管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网站主体责任。”

6 舆情工作有专业化、外包化趋势

目前,舆情监测作为政府部门了解和体察民意的新途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将成为政府的一种工作常态,它可以让政府利用网络和科技手段,自觉服务民众、接受监督。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技术日趋成熟,为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让专业化人才来从事专业的舆情工作,大幅度提高了政府部门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各级政府普遍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工作,基本都建立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之上,根据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舆情场域特征的变化趋势做出适当调整,政府部门的舆情治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也必然与时俱进,效率和效果得到同步提升。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谢云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齐佳音,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官建文.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6.

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44-02

猜你喜欢

场域议题舆情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消费舆情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