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2017-03-11冯姝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激励机制心理学

冯姝曼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当前背景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逐步实现其创新与发展,使得大学生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的。它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对单一的矫正、修补功能的偏重,转向关注人类的善良本性,将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态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理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愉快、欣喜、乐观、开朗、满意等。其中,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人不仅要对过去有一定的满足感,还要对现在有一种福乐感,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期望。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有创造力、好奇心、勇敢、公正等24种。积极人格的确立有助于积极主观体验的实现。三是积极的组织机构,包括国家、社会、单位、家庭等。积极组织机构的建立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能够为积极人格的发展提供机会,也是个体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以及行为规范的养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帮助自我重新塑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以赏识的态度接受、欣赏每一位大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关心和爱意,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积极性,重视自己的生命质量,进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动感而有趣。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教育者对大学生的鼓励、表扬,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大学生的内心也会获得一种满足感,怀着被尊重和欣赏的心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起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 积极心理学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依据分析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类要用积极的心态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其目标在于帮助困境中的人们寻求生机和发展,以及帮助正常状况下的人们预防问题的产生,力争让所有人顺利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使得原来具有片面倾向的心理学变得更全面、更合理和更平衡[1]。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首先,它们都共同关注人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通过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建构积极人格的方式,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更加自然地获得幸福、共享幸福。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基本手段,也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在人文关怀和发展理念上是相契合的。

其次,它们都重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其中,“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的目的表现,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接受社会规范约束的同时充分弘扬个性,有的放矢,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独立意识及独立人格的个体。积极心理学把人看作是具有开放性及自我整合功能的生命体,着力于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注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关注人的优点与价值,分析影响积极人格形成的因素,从而促使新思想、新行为的产生。从这个角度讲,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是一致的。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相结合,通过积极的、健康的引导与干预,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震撼受教者的心灵,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高校学生形成积极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3]。

3 积极心理学引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优化路径

理论最终要回到实践中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相结合,就是要从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着手,重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3.1 营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构建自我激励机制

弗雷德里克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告诉我们,消极情绪限制个体的行为和思想,积极情绪则能扩建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进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情绪体验能使得大学生产生一种愉悦和自尊的自我决定感,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激励自身不断发展。

一是要教导大学生满意地看待过去,用坦然、积极的态度对待所经历过的挫折与挑战。对于自身存在的消极情绪和消极思维,学着质疑和反驳。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来提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满意感,进而增强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以及主动学习的动力。二是培养个体的福乐情绪,找出大学生兴趣所在。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这一个途径,而是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逐步体验做事情本身的愉快,获得来源于自我的主观幸福感。这种内在的福乐体验能帮助大学生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对自己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认知,从而不断积累积极情绪,强化其正面行为。三是引导大学生以乐观、希望的心态面对未来。用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待周围的人、事、物,保持愉快、乐观的积极情绪,并借助于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建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激励自己长期保持和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感觉愉悦对培养积极情绪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身心是具有一致性的。确立有乐趣的生活方式,能够产生心理的自我满足感。

总之,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能够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困难和问题,保持昂扬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体察自我的内在需求,对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积极地反馈、吸收。这有助于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意志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3.2 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健全榜样激励机制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共同被推崇的心理品质,只有当人的各种积极品质得到发展,人才会有较高的快乐水平,才会更有可能摆脱自己的消极体验。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助于自我成长,也能感化他人、影响他人而使得他人感到快乐。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自觉端正工作态度,还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工作认同,不断升华为天职认同。研究表明,工作认同与幸福感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当教育者对于自己工作的职业认同转变为事业认同,而后上升为天职认同时,工作本身就成了工作的最大意义,金钱和职位的变化已相对不重要,此时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最强,也最能激发自身的潜能,挖掘出自身的积极品质。教育者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大学生,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此外,对工作的悦纳能使得教育者思维更加活跃,全身心投入工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真正关心、尊重每个个体,走进大学生内心,建立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将大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能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认真研究教育的艺术,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全面评估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结合大学生的性格优势,选择鼓励、赞扬等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乐观、自尊、积极的人际关系等带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彰显同龄群体间的榜样示范作用。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言,从而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体验、感受成功的快感。二是学校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演讲比赛、学术沙龙等学习活动,还是才艺表演、体育活动等娱乐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受到表扬和奖励的机会,培养个体的福乐体验。各种奖项及荣誉称号都会对这些得到肯定的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有了成功的积极体验,有助于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养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尽量避免“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三是搞好班集体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等方式,能够促使大学生产生合作意识及帮助他人的倾向,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乐商和情商,善待自己和他人。授人以鱼,并授之以渔,不仅能使得大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而且学会如何获取幸福。对于以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者进行大力表彰和宣传,打造出学生群体的校园榜样。

3.3 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监督机制

积极的组织系统能够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增进个体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因此,创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理想的有机互动模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树立和坚持积极教育的理念。通过构建有利的适宜条件来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借助于制定可操作的管理规定、对大学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奖惩的方式,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第二,家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个体充分的积极支持,培养个体爱与被爱的能力和积极的心态。家长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孩子渴望决策权的想法予以尊重,待之以真诚和平等,适当的放手,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当然,家长也要与孩子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学会倾听他们的需求,换位思考,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

第三,强化社会环境的正面激励功能。各种网络媒体要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促使个体意识到其重要性,把培育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大学生个人发展前景、社会和谐发展有力的结合起来。重视舆论宣传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掌握网络环境的话语权,净化网络环境,尽量减轻各种负面报道给个体带来的干扰。通过社会环境的正面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承担起责任,打破原来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只存在于学校中”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间积极的联动环境,进而更好地发挥其正向导向功能,使得教育效果达到最优。

[1]任俊.积极心理学[M].开明出版社,2012.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3]高宇轩,张向葵.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思政教育[N].光明日报,2014-06-24(13).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激励机制心理学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