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潭镇万寿宫江西文化田野调查报告分析

2017-03-11姚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龙潭古镇江西

姚亮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330000)

本次田野调查队伍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文化馆、档案局、文物管理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历时5天,对酉阳县的传统村落以及其所蕴含的各民俗事项进行挖掘、纪录和整理。笔者将视野主要落在酉阳县龙潭镇万寿宫,通过观察、访谈与拍摄等技术手段,完成对龙潭镇万寿宫江西文化元素遗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万寿宫与江西移民历史

万寿宫,又称旌阳祠,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地城乡,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同时万寿宫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故亦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万寿宫初名许仙祠,为祭祀道教净明忠孝道祖师、同时也为江西地方性保护神、俗称“福主”或“许真君”的东晋道教著名人物许逊所建。

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在外地行商,多被称为江右商,成为可与晋商、徽商一时瑜亮的地区性商业团体。十六世纪以来,江西商帮的主要行商区域便为西南诸省,观察如今万寿宫遗存分布与地方史、地方志与各族家谱资料便可得到作证。

作为同乡会馆和商业行会的万寿宫,具有复合型的维系商业社会运转功能,其具体情况将在下文结合酉阳龙潭镇万寿宫进行梳理讨论。

1.1.2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龙潭古镇

龙潭古镇位于重庆市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距酉阳县城东南方约30公里处,幅员面积3.2万平方公里,龙潭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氽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龙潭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古称:龙潭货、龚滩钱。

古镇有1.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筑群,是重庆市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镇。古镇内有文物保护单位27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2个,县级24个。150多座土家吊脚楼翘角飞檐,形态美观;共有280多个四合院、500余栋古民居。

龙潭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鸭子龙、脱节老龙、泼水龙,端午节龙舟赛、旱龙船以及汉剧、茶馆评书、花灯狮灯、摆手舞、土家山歌等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此外,古镇居民土制的辣茶、汽汽糕、社饭等传统饮食民俗也别具特色。

1.2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龙潭万寿宫的相关文字资料很少,在当地县志、州志记载中只是几笔带过,无法构成研究基础,因此将问题定为挖掘和梳理龙潭镇万寿宫中留存的江西文化元素。

笔者认为,此问题的提出与相关后续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和价值:

(1)历史意义。对龙潭万寿宫的江西文化元素打捞和整理,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和商业团体向西南地区流动的大历史,尤其是能从商业行会和地方性保护神信仰的角度,解读传统商业社会的诸多特征和现代性意义。

(2)旅游产业开发价值。在诸多古镇(尤其是重庆地区)拥有大量的外乡会馆建筑的事实基础上,可以同乡会馆和相对应的各地区地方性保护神信仰为特色招牌,打造当地古镇旅游新形象和新方式,或不失为一条独辟蹊径的策略。

(3)商业社会意义。在现代各地方性商会的正常运作中,可古为今用,参考借鉴传统商会的同乡维系、慈善救济等积极功能,以和谐友睦的心态,促进当代商业社会和民间企业的良性发展。

2 对龙潭镇万寿宫江西文化遗存的挖掘

2.1 龙潭镇相关风土调查

2.1.1 古镇整体环境

龙潭镇位于酉阳县城东南约30公里处,位于武陵山腹地。从酉阳县南城出发,经过钟渤快速路到达酉阳火车站,转而向南五公里便到达龙潭镇。龙潭镇沿龙潭河(亦称湄苏河)而建,坐落于龙潭河南岸,分为新镇与古镇,二者一北一南,毗邻交错。民国之前,湄苏河水量充沛,航运便捷,为繁荣的商业要道。

2.1.2 人文与历史

调查团队于古镇内随机选取7名居民作为访谈对象,受访者年纪多为60岁以上,以男性为主。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提到古镇居民以王姓、谢姓、张姓、吴姓、田姓、冉姓等居多,其中王姓、吴姓、胡姓等均源自江西。吴姓受访者(男,68岁)明确表示自己祖籍江西省吉安府(现江西省吉安市),祖上为江右商人,由清朝乾隆年间举家迁居于龙潭,世代经商。另外,他还介绍到,镇上王家大院、谢家院子、吕家院子等大型民居均为乾隆、嘉庆两朝,江右商人在此地行商时所营建。7名受访者中,祖籍为江西的有3名,其余两名为当地汉族,另两名为土家族。

受访者热情地介绍了龙潭镇的特色民俗事项,其中鸭子龙灯和龙舟赛被提及的次数为多。鸭子龙灯作为龙潭镇独有的传统龙灯,有着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且至今依然保持活态,是难得的民间艺术瑰宝。据镇上老人介绍,每逢年节或重大庆祝事项时,龙潭镇的男女老幼都会组织鸭子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镇上居民消灾得福,生活幸福美满。

冉姓老人(男,75岁,土家族)提到,从前镇上各行会、会馆与大家族会竞相制作华丽壮观的龙灯,以龙身长度和用料精美为赛,展示各自的富足和实力。据老人介绍,传说过去万寿宫(即江西会馆)的龙灯队伍每年声势都最为浩大,一般由四五十人组成,在竞赛中大多会拔得头筹。笔者在《酉阳直隶州总志》中发现了与老人口中传说高度一致的文献记载:“初三四日以后,有龙灯之戏,州属市镇乡村皆有之,谓龙潭镇为盛。四乡之龙皆集于镇,夜必数十条或百余条,至上元夜止。其万寿宫一龙曰老龙,系乾隆四年所制者,尤瑰奇,长约三十丈,大三围,执以四十八人。又天后宫一龙曰鸭子龙,龙颈长八尺,大亦二三围,执以三十六人。二龙出之,锣鼓振地,烛火灼天,诸龙皆不敢抗,此升平之盛事,市镇之奇观也。”由此可见,清中期时在龙潭的各会馆及行会中,江西会馆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中,与土家族文化主导的鸭子龙灯相互融合,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2.2 万寿宫的实地调查

万寿宫位于龙潭河南岸,毗邻龙潭镇大码头,有两座山门,正门临龙潭河,后门临龙潭老街即永胜下街。大门处有方形阅台,其是从河边垒石十几米高而建成一处平台。建筑四周墙为典型受徽派建筑影响的马头烽火墙,其大门为牌楼墙形制,牌楼墙上嵌有“万寿宫”三个陶瓷制白底蓝字,牌匾万寿宫三字从上而下列排,为目前勘察万寿宫中唯一孤例,相传因为其本将作为行宫供乾隆皇帝出巡于此休息,后因匪患御驾未至,但其匾额却改为此制以彰显其受皇家认证的资格。

进入山门是万寿宫的整体建筑,共有三进三院六井,分为上厅、中厅、下厅,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整体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其建造结构与北京颐和园的后宫相仿。门不相对,两墙作屏,中厅主殿中主位与戏楼遥相呼应。殿宇高大挺拔,分为前后三殿:由北向南依次为太清殿、上清殿、玉清殿,分别照应道家三清天尊。殿后寝宫、游廊、官厅、东西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

宫内中厅面积最大,北面为戏楼,上有龙凤呈祥彩色木雕,凤型已毁,补齐为镜像双龙。戏楼面积约为一百平米,为吊脚楼形制,干栏上有八仙过海、吉祥纹饰、花鸟鱼虫等精美雕花,整体为半开放式,正对太清主殿。戏楼东西两侧本均有二层游廊连接厢房,现东面厢房游廊已塌毁,西面保存完好。中厅中部为天井院落,地面由方形青石板铺满。

上清殿前为数尺高的两层三级石阶,殿高七米,由六根楠木圆柱支撑。殿中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之后为影壁墙,据冉茂江介绍文革前此处有一人高的许真君彩绘泥塑像,后被损毁。影壁墙两侧为两道半圆形拱门,门上分别书“贝阙”、“珠宫”,此等形制与江西西山万寿宫祖庭真君殿中相同。过二门至后庭,影壁墙背面绘有大型龙凤呈祥图案,今已水渍洇毁,但犹可见其部分图案。后庭连接宫殿后门,出后门即为龙潭老街,后门亦为牌楼墙形制,墙上镶嵌石匾,镂刻“豫章公所”四字,为横向排列。

中厅现留有八座石碑,是为纪念道光六年,经在龙潭的江西籍商贾的大力号召和精心组织,江西豫章郡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临江府、抚州府六府共同出资重修万寿宫的始末与全省及各府出资的明细。其中《閤省》一碑碑文如是记载:“万寿宫于乾隆戊午年自梅树移建于此。为惟时其风尚古,规模虽具,榱椽甚朴,且历今近百年,风雨漂漂,不无颓败。我等于嘉庆二十三年公议重修,吾乡中人同街者,除损项外,另抽厘金,过道者,只抽厘头,附近各场,往劝捐资……”详细记载了江西豫章六府为万寿宫捐银的人头和数额以及重建的缘由、过程。

3 结语

通过龙潭镇万寿宫所展现的民俗文化内容,初步验证了明清以来西南地区江西移民潮的历史脉络以及对当地文化的碰撞、融入与创新。通过此次龙潭镇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认为,万寿宫文化是一项会馆文化、移民文化、道教文化等揉杂在一起的文化综合体,这种文化生态如果诸组成部分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则作为整体生存下来。如何保护这种以江西许逊信仰为核心的乡土联系,深刻挖掘万寿宫文化内涵,则成为了万寿宫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民间文化传承中的普遍问题与特殊现象:诸如民间信仰断代、文化空间功能缺失以及龙潭镇万寿宫所折射出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产权问题,这些问题都急待后续研究做补充,并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与对策。

[1](清)冯世瀛,冉崇文.酉阳直隶州总志[M].四川:巴蜀书社,2009.

[2]章文焕.万寿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陈立立,黄教珍,李星,等.万寿宫民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龙潭古镇江西
江西银行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龙潭画影
九龙潭的龙
我爱江西奶奶
古镇之旅
永平龙门的龙潭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