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与文化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2017-03-11高子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冀北民族传统

高子健

(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河北唐山 063000)

河北古称冀州(《禹贡》),简称冀,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左传昭公四年》),这也表现出古代冀州之北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成为历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常见征伐使冀之北部游牧为特质的突厥文化,南部中原文化在这块区域的相互交互与融合,形塑了具有冀北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风格,构建了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演化生成了燕赵文化、和合文化、直隶文化、弄潮文化、太行文化五大文化脉系[1]。按照地缘政治空间的划分,冀北在现代学意义上称之为河北北部,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三个城市区域[2]。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冀北传统文化也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青年群体甚至不知道冀北民族传统文化究竟为何物,冀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甚至永远消失的可能。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造成冀北人民文化信仰和精神信仰的缺失,形成对本土民族文化认同的缺位,表现出文化心理的普遍贫困现象。在这一形势下,借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挖掘冀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帮助人们摆脱现代思维下的精神贫瘠乱象,探索文化扶贫的社会介入工作机制,寻求当前“文化新常态”背景下的精神动力,更新文化扶贫理念,创新文化扶贫路径,以发挥社会工作的最大效益。

1 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及文化梳理

张家口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开创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史,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这一区域的长期杂居,多民族文化的交互融合,民族政权的交替更迭,从秦朝的代郡、上谷郡到汉代的幽州、乌桓、匈奴、鲜卑,以及隋朝雁门郡、涿郡唐代突厥、妫州、新州、蔚州,宋代西京道,元明的中书省、治顺天府等等,长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嬗变,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生成的内在张力。张家口汇聚晋、京、冀文化融合的多重特质,拥有多样的文化艺术特质,口梆子、二人台、蔚县剪纸、坝上莜麦、秧歌、拜灯山、打树花,以及京剧、相声等在张家口也有较为广泛的发展与传承,依托坝上、蒙古草原,不乏蕴含深厚的三省文化烙印。

承德有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据出土的文物考证,龙山文化就源自于此。史料记载,殷周时期的山戌、东胡民族生活在这一地区,属燕候之地。《史记匈奴传》中记载在燕国时期,在承德地区修筑长城,特别是铁范的出发发现,成为早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示。到了秦汉以后,承德地区更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包括: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突厥族和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的高度聚焦与融合效应也孕育了承德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到了元明时期,承德地区成为蒙古族的主要活动区域,游牧文化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朝在承德这一地区修建行宫,宫廷皇家文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受这些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承德地区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剪纸、糊画、蒙丁演武、皮影戏、霸王鞭、寿王坟传说等,涵盖民间曲艺、文学、体育、艺术、音乐、民俗等国家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59项,市级134项。

唐山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息记载,出土的瓜村遗址可以佐证。商为孤竹国,战国为燕,汉属幽州,唐时东征高句丽而得名唐山,唐山受多重民族(如,契丹、蒙古、满族、女真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多样生态特征的文化艺术,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评剧、传统戏剧、皮影戏、乐亭大鼓、曲艺、唢呐艺术、传统音乐、泥塑、传统美术、秧歌、传统舞蹈、民间武术等。

2 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的成因

冀北特殊的地域空间、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基础,蕴含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形塑了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态格局,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规律,民族传统文化褪色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不仅是冀北乃至全国都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事相。梳理冀北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造成文化危机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错配”关系

社会的进步不仅取决于物质层面,而且精神层面也尤为重要,物质在高度满足的同时,需要从精神层面给予心理愉悦感[3]。冀北地区近年来属河北经济发展较快的三个区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满足,在功利文化和物欲横流的思维范式下,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传统文化的消解,加上,传统文化在发展进程中缺乏一个理性的调适过程,没有一个有效过渡期,造成冀北传统文化现代化过渡的断裂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演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互文关系,二者之间的错配问题也成为诱发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本原因。

2.2 区域联盟发展战略运作的弊端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制定了“8+2”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冀北(张家口、承德、唐山)作为规划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更好地借鉴北京、天津发展的战略合作优势,吸收和借鉴北京、天津的技术资源,发挥张家口、承德、唐山的自然资源,通过对自然资源改造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带动了冀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北京、天津作为现代化都市文化的代表,区域联盟发展的战略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冀北地区增添了现代化的文化气息,而在联盟运作过程中“文化注入式”的“帮扶”方式,改变了地区特色的文化生态空间,对当地传统文化势必形成强烈的博弈冲击。现代都市文化无疑是代表进步的文化,体现现代生产力发展趋势和导向的文化,这种区域联盟运作机制下的文化嵌入方式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思维,自然也就形成了对冀北民族传统文化的更迭。

2.3 异地安置与人口流动的“双向”效应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局来看,逐渐突破了区域空间的制约瓶颈,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与异地安置现象称为现代较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4]。在冀北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为社会就业与再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岗位,形成以人口“内流为主,外流为辅”的一种文化形态,形成异地安置的定居现象与人口流动的迁徙现象交互,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态的双向效应表现出两种取向,即:优势和劣势,其优势表现出外来文化的植入过程为冀北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开拓了冀北文化的发展空间,消弭了文化区域隔阂,加速了冀北文化的跨区域传播流动,提升了冀北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其劣势则表现在异地安置与人口流动作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改变了以往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局面,长期形成的稳定文化生态被大规模的迁徙事相所破坏,造成对冀北传统文化的冲击与破坏。

2.4 缺乏文化空间保护思维下的民族传统文化“遗忘”

一种文化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文化空间转换进程中,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空间是否具备理性的调适能力,才能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得以现代传承与发展。文化空间也可谓之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场域环境,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冀北村寨的发展变迁,一些祠堂、庙宇、楼阁被拆除,盛大的节日盛典与民族习俗亦是难窥一见,以及传统手工艺、传统制造业和日常生产生活器具被遗弃和丢失,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改造进程中,缺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具有冀北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消逝在大众视野,表现出被社会“遗忘”风险。

3 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冀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环境变化冲击,仅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借助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档案整理,传承人保护、口述史档案整理的文化扶贫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精神贫瘠的思维“怪圈”,按照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实现对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治理无疑提供一个新的路向选择,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创新,为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扶贫理念和扶贫路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窗口,以发挥社会工作在资源整合、联动、改造、增能赋权方面的优势,克服传统文化治理的不足和缺陷,探索多重扶贫模式,形成多因素合力,规避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

3.1 成立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构

冀北传统手工艺、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武学等民族传统文化危机问题突出,对于危机文化的治理单纯依靠“文化自觉”的传承方式难以形成区域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需要借助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技巧和价值理念,成立专门的冀北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机构,这些社会工作机构不必采用官方性质,而是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由高校科研工作者、企业、社会个体人员组成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团体,设立民族传统文化扶贫专项研究基金,重点从实践层面上组织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扶贫活动,可以在社区、公园、广场、农村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利用冀北传统文化节日搞一些传统的社火习俗表演,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工作力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构的成立,有助于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灵活的运营方式,特别是为冀北基层民间传统文化提供援助,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治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可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提高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扶贫的社会影响力,发挥社会工作者基层一线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扶贫的社会治理效果。

3.2 实物通用的社会工作机制创新

针对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问题,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与文化错配、区域联盟运作、人口徙动与文化空间丧失。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演化变迁逻辑,更多表现出一种自发的、自觉的文化状态,这也是冀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认同价值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传承与传播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干预力量,属于心理空间效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形势下应当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取舍问题上略显束手无策。民族传统文化危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其治理方式还要从社会层面上来完成回归,这种社会工作机制的创新过程可以借助社会工作实物通用的方法来展开具体的文化扶贫工作,即:按照接案→预算评估→制定计划→社会介入→效果评估→结案的流程展开具体的保护性实践工作。社会工作的方法要围绕这几个基本步骤,深入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民族传统文化资料信息,分析现状,挖掘可利用的保护资源,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方案。

3.3 三社联合与增能赋权机制

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属于社会治理范畴,唐山、张家口、承德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位居河北省前列,但是,在追求速度和效益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定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三社联动”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重拾冀北民族文化的原乡记忆,建立文化新常态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障机制,建立新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激发人民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传承意识。增能赋权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范畴,在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扶贫中的应用机制是把文化本身作为服务对象,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其缺陷,不能把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进程中赋予弱势文化的标签,而是把其看成是现代文化改造的服务对象,摆脱文化的社会处境与贫困状态,依靠外部社会力量的介入推动,激发和鼓励冀北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的落后状态,同时,要尊重冀北民族文化自身的个性与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使之在同现代文化接轨过程中存留其有价值的文化基因,减少文化自身的“无力感”。

3.4 文化改造的“祛魅化”机制

按照现代文化变迁演化的思维逻辑,进步文化总是要代替落后文化,文化也经历着由低级生态向高级生态的衍生线索[5],但是,对于落后文化的改造不是全盘否定,当然也不能用固守自封的心态去建设文化本身。冀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贫瘠现状,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的否定,认为传统文化是陈规陋习,是愚昧文化的思想观念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消亡。因此,冀北民族传统文化改造“祛魅化”机制的社会介入工作是倡导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摆脱愚昧文化的影响,营造一个文明、自信的现代文化生态。

[1]张海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文化的“变”与“不变”——基于冀北赤城县苏寺村戏班的个案考察[J].史学月刊,2015,26(3):42-46.

[2]滕铭予,张亮.东周时期冀北山地玉皇庙文化的中原文化因素[J].考古学报,2014,31(4):17-20.

[3]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6,33(1):23-26.

[4]段小虎,张梅.“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扶贫研究趋势与重点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7,28(5):58-62.

[5]余缅萍,侯晓琳,肖芳丽.社会工作介入民俗文化的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S村街口述历史的行动研究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4(1):71-74.

猜你喜欢

冀北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冀北小镇彰显新时代新气象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冀北崇礼区狮子沟1:5万“强化探异常”无矿体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