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反思
2017-03-11宗彩娥李昊远
宗彩娥 ,李昊远
(1.常州大学,江苏常州 213164;2.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常州 213164)
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高度颂扬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对大数据引发的哲学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及价值论进行考察与追问,在于求得时代启示。
1 “大数据本体论”引发世界观的革命性影响
数据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所谓数据就是把数字作为记录生活、科学判断的根据,它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把数据上升到的本体论的高度进行定义。但是,在中外哲学的世界观问题上,数据基本上被表征述为事物关系的量度。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虚拟空间的数据与信息呈现出“爆炸”的态势,数据存储单位也由原来的GB变为TB(太字节)再到ZB(泽字节)[1]。数据逐渐脱离了对事物关系的附庸而走向主导地位甚至主体地位,人类对数据的理解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数据也再次被赋予了世界本原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自在的客观实在。大数据认为,无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关系都可用数据来描述和表现,世界上一切自然活动或者人类活动都会留下数据的足迹,万物皆是被“数据化”了的,一切皆可“量化”[1]。世界是数据化的世界,数据是世界的表现和存在方式。于是,传统上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争论之外,数据也被推崇成为与这二者平行的第三种可能的本原和实体。以往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用数据描述物质世界,使用的是定量分析的方法。而现在,大数据这种新鲜的技术同时带来了描绘给人类精神世界、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等主观世界的科学工具,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迈进提供了可能。这又回到了原初的问题上,世界是物质的、意识的、亦或是数据的?
2 “大数据思维”带来方法论的跃进式变革
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思维方式,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以采集的海量数据和样本为基础,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利用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原理,追求事物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性,认为“整体优于部分,复杂优于简单,相关优于因果”,传达了整体、多样、相关、分享、透明等新的理念,实现了在人类思维领域的深刻变革。展开来说,大数据不执著于追求部分细节的精准而侧重于事物发展的趋向性,通过数据化的整体论,实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融贯;通过承认复杂的多样性强调了科学知识的条件和和具体性;通过建立事物的相关性联系来做出因果性推断。除此以外,大数据还通过将事物数据化,把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综合起来,把定量研究从自然科学领域带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而带来了思维方法的革命性变革。由大数据得出的结论都是基于整体性的,因此它可以忽视某个个体的偶然性因素而得出相对科学的理论,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行为的发生规律。但是,每个人类个体的行为都是不同的,“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尤其是人作为一种能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体,每个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他人都存在差异,大数据的整体性思维对于每个单独的人是否能够完全适用?这对于人类的主体性是否会造成损害?大数据的“整体性”是否囊括了所有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否准确的匹配新的场域中的各个环节?
3 “大数据时代”提出认识论的现代性挑战
在西方哲学的研究历史上,从中世纪以来人们对世界的注意力逐渐从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试图建立事物之间、世界和自我之间联系。以大量的数据为前提条件,以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理论科学是从不证自明的真理出发,使用的是演绎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物理学之父”牛顿为代表。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各有所长,但是它们的缺陷也很明显,实验科学的前提条件是归纳法,而基于小数据不完全归纳或单独的科学实验不足以概括全部的现象,因此无法推出必然的规律;而理论科学虽然在逻辑论证过程上是严密的,但是它的起点又似乎是形而上的,以至于牛顿把第一推动力归结为上帝。因此这两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有其捉襟见肘之处。相对与康德将先天形式与后天经验的糅合,大数据时代从技术层面的视角将把这两种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由于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分析,不用再抽取部分的样本。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数据挖掘、计算分析等技术,把数据看成一个整体,从现有的全部数据出发,进行趋势性的归纳总结,洞察事物背后的信息和智慧[2]。大数据要建立的是事物的相关性关系,这也避免了认为因果性关系必然存在的尴尬。大数据试图通过各种变量之间的起伏变化而探寻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联系,而不是把出发点立足于如何确定因果联系上,这就超越了以往人们对事物的关系的单一追求。但这里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相关性分析虽然是分析的利器,却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出问题的地方,它终究不能代替人类对因果必然性的好奇和追索。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辨识事物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
4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价值观念的社会性渗入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数据从原先仅具有符号价值逐渐延伸到同时还具有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政治价值等诸多价值的重要资源,从而带来了数据价值本质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数据虽然不是直接的物质财富,却可以转变成新兴的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从而引发财富价值观的变革[2]。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土地、厂房、材料、能源等“硬资源”“有形财富”代表了财富,在信息时代,与这些“硬资源”相对应的表现为知识、信息、技术等“软资源”“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被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突破了原有的符号意义,在量化财富的同时,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和标志,即数据本身也变为一种新兴的财富,很多新兴的行业如“信息技术咨询公司”“数据经理人”正悄然兴起,大数据的产业化趋势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有形资本日益依赖于信息社会的知识、信息技术等无形资本,一种新型的拥有无形资本的资本家正在兴起。马云的阿里巴巴几乎白手起家,最顶峰时却临近了三千亿美元的市值,他不正是大数据时代这种无形资本的代言人吗?大数据时代把人们从实体经济的单一视角中释放出来,带来全新的产业升级、商业类型,投资模式和就业机会,制造出类似阿里巴巴的致富神话。其次,数据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新源泉,蕴含着丰富的科学认知价值。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科学认识工具,它将数据化从自然世界延伸到人类世界,原先只能进行定性研究的人类思想、行为,如今逐渐被数据化。
[1]李昊远.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高校社会思潮治理能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5):53-57.
[2]李昊远.大数据技术嵌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内涵与对策[J].求实,2017(1):14-21.
[3]陈明.大数据与镜像化生存:对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6):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