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途径初探
2017-03-11杨靖
杨靖
(65011部队 沈阳 110035)
档案工作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途径初探
杨靖
(65011部队 沈阳 110035)
治国先治史,档案工作对于国家弘扬自身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软实力,建构正面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通过档案工作建构国家形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通过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重视与大众传媒合作、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等途径发挥档案国家形象建构作用的具体措施。
国家形象 档案编研 大众传媒 跨文化传播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历史档案逐渐开放,数字化档案资源日益丰富,海内外的档案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各种年鉴汇编等档案编研成果,还是以此为基础的专著汗牛充栋。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在其作品《邓小平时代》的前言中提到“亚洲知识的建构需要合作努力”,“使我同样感到幸运的是我进行这项研究的时机。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档案已经向公众开放了。邓小平的年谱、文选和其他文件都已经出版,使得确定日期和人名变得很容易”,而他的作品最终会“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1]序言8。对于中国的档案工作者来说,研究如何植根历史文献,做好档案工作,有助于发挥档案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强化档案先进文化传播作用,进而在国内国际公众心目中建构中国的正面形象,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积极友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汉斯·J·摩根索指出:“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2]1良好的国家形象无论是对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深化改革开放,还是对民间开展国际间文化交流、推动经贸往来都能够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扎实深入的档案工作为公共服务机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学者撰写学术著作、新闻工作者宣传先进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国家形象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档案工作,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工作,为档案研究成果的丰富创造机会
档案原始文献浩如烟海,档案研究者却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利用,这严重不利于档案研究成果的形成。党史研究专家杨奎松曾撰文点评:“大陆的学者中间有句玩笑话,说是研究者总是嫌档案资料不够开放,而档案馆总是认为档案资料公布太多,双方矛盾不可调和。”[3]目前全球已步入信息时代,其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近年来,档案部门在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突飞猛进,但是编研工作发展相对缓慢,不能完全满足国家软实力建设对于档案事业的要求,造成了学者能研究的文献少,媒体可宣传的成果少,这使档案部门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容易在公众视野中被边缘化,不能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档案部门进一步开放档案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依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档案文献与档案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档案开放有助于公众了解档案,通过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到档案的形成与研究过程中去,如北京市顺义区档案馆的档案展览和青岛市档案馆的网上论坛就吸引了市民主动捐赠档案。随着档案部门文献资料的丰富,更加有利于档案工作中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形成。
2.有利于各领域学者、各行业机构乃至国外的友好人士参与到档案工作中去。档案部门占有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专业资料,而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虽然熟悉档案业务,但是在具体学科的研究方面却并不一定是专家,这往往需要与相关机构、人员的合作;另一方面单独一家档案部门就一个专题占有的文献资料往往也是不充分的,需要与其他档案部门乃至相关的机构人员互通有无,只有进一步开放档案,充分提供利用,主动进行服务,才能形成更为深刻、专业的研究成果。
3.加强档案开放工作这一行为本身就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早在1794年法国穑月档案法令就提出了档案开放原则,被称为“档案的人权宣言”。“阳光政府”是人民民主的追求,而在政务公开中最重要形式之一即是包括档案在内等公共信息的开放[4]。做好档案开放工作这一行动本身即有助于打破各种不良媒体的恶意诋毁,驱散谣言覆盖在档案上的迷雾,在国内外树立民主、自信、包容的国家形象。
二、重视档案工作与大众传媒的结合,掌握信息时代的话语权
谣言止于真相。负面形象有时是由于缺乏权威的档案研究成果,由西方媒体或一些国内公知发掘所谓历史真相,搜罗各种小道消息拼凑出各种“秘史”、“逸闻”造成的。目前,国内外充斥了许多冠历史研究、口述纪实之名,行损毁中国形象之实的地摊作品、网络段子,而国内权威机构的发声有时是滞后的、被动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档案文献目前开放程度还比较低,档案工作者们一方面由于保密问题不便发声,另一方面则由于传统观念不惯发声,要通过档案工作建构国家形象,重点要通过大众传媒。
1.要依托国内外传统媒体,作为通过大众传播建构国家形象的基本渠道。平面媒体有着阅读方便,对技术设备依赖性小等便利,是最常见的建构平台。国内档案界出版刊物种类不少,但是以发表学术作品为主,缺乏面向公众的期刊,而与档案相关的历史、中文等其他领域则有着大量的面向大众的通俗出版物,如历史领域中的《战争史研究》、《看历史》等刊物有着大量的读者,起到了澄清历史、启迪大众、进而培养民众爱国情感,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作用。我国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人力与物力,多年来一直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中央档案馆国家局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解放军档案馆与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档案纪录片《永远的红军》、成都档案馆与成都电视台合拍的《解密?红色档案》系列纪录片,都是近年来档案部门与传统媒体开展档案利用合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档案部门应进一步主动加大和中央与地方的、政府与民间的传统媒体的沟通,依托他们的资源建构国家形象。
2.应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快捷灵活,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适时发布有关档案工作的最新成果。W EB2.0时代是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的信息时代。目前,通过微博等手段传播所谓野史轶事、损毁国家形象的事情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对于档案信息求知若渴,而在W eb2.0媒体中档案部门是基本缺位的。搜索新浪微博用户,以“档案”为名的ID众多,比如“灵异档案馆”、“绝密档案馆”均有数十万粉丝,虽以档案为名,所传播信息往往缺乏不够严肃,甚至与档案毫无关系,这样的知名ID不在少数。属于档案部门的知名ID的则寥寥无几,国家各级档案机构大多没有官方微博,有微博的关注度也多为几千乃至数百,如浙江省档案馆这样粉丝达到五万的极为罕见,虽然这样的档案部门大V在宣传档案工作、推广档案研究成果、传播正能量、掌握网络话语权、建构新中国正面形象上充分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毕竟势单力微。档案部门应与微博、优酷、微信等网络媒体展开进一步的沟通与合作,甚至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安排专人负责自媒体运营,这样有利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档案部门依托社交媒体全方面塑造国家形象。
三、了解多元文化,通过跨文化档案交流长效建构中国形象
国际交流中,跨文化档案交流虽然难以立竿见影的发挥效果,但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的观念,使其能够客观公正的对档案文献进行解读,进而建构正面的国家形象。
1.要了解中西文化,防止文化误读。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很明显,比如中华文化主张文武并举、相辅相成,在“文”“武”之中更突出“文”的特殊意义,而西方更强调“武”和“力”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化以“先公后私”为美德,崇尚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生命和权益等等。如果不重视文化差异,不重视国际文化交流的适当形式,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冲突。要高度重视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的中外文化差异,防止跨文化交流造成的“编码”中意义的失落、畸变等现象[5]78,产生对中国形象的误解。
2.要善于表现文化间相同相似之处,进一步让对方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我国和西方毫不相容,但是在一般问题上仍然可以追求共识,多传播和平发展、人文关怀等相同或是相近之处,进一步在对方人民心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我国也逐步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反映汶川抗震的纪录片《军人与孩子》在日本NH K电视台播出后,产生了很大反响,强烈的震撼了日本观众,有力地塑造了以民为本的国家形象。解放军档案馆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成员刘义权在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后,仍然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线工作,在生命的最后八个月中查询了五万多件档案,为寻找美军失踪人员遗骸提供了重要信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得到了美方的高度赞誉,展现了中国档案工作人员的高尚人格,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的人道主义形象[6]。从目前档案工作的宣传形式和实际内容总体来看,存在着观念上远离公众,内容上脱离时代的情况,不利于国家形象深入人心的传播。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成功沟通要具备三个要素:道德制高点、情感共鸣处、逻辑严密性[7]。档案部门可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和相关市场调研企业合作,甚至邀请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媒体集团参与到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中去,这样有助于中国灿烂而悠久的文化通过编纂研究形成学术成果,经由商业渠道逐步唤起他国受众的同理心、同情心,进而逐步接受档案工作传播的正面信息,了解中国的过去与今天,熟悉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上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1]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2]H ansJ.M orgent hau.Pol i t i cesAm ongN at i ons:The St ruggl ef orPow erandPeace[M].TheM cG raw-H i l l C om pani esInc,1985.转自丁磊.国家形象及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杨奎松.在台北看档案[EB/O L].新浪.ht t p://hi s t ory.s i na.com.cn/hi s/zl/2014-05-12/134990602.s ht m l.
[4]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4(4).
[5]W ernerJ.Severi n,J am esW.Tankard,J 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M].郭镇之主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6]江山.平凡人生华彩乐章——记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J].浙江档案,2009(10).
[7]陈娟.从亚氏的修辞手段解读奥巴马的费城演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杨靖,65011部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战略传播。
G 279.21
A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