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11单广平王琼芳叶国娟
◎单广平 王琼芳 叶国娟
德阳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单广平 王琼芳 叶国娟
2012年9月,“川粮产后服务工程”在德阳率先启动,在实施过程中,德阳粮食部门坚持以“创新服务、便农惠农、履职尽责”为工作着力点,通过重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粮食烘干清理服务等措施,多方位的开展粮食产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粮油专合组织、种粮大户的发展,同时为带动农民增收、推进节粮减损,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在提升粮食烘干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后服务粮食烘干便农惠农
结合德阳粮食产业发展实际,德阳粮食部门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总体要求,以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大局为己任,充分发挥部门工作能动性,积极作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多措并举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进节粮减损,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从宏观上为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德阳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的必要性
(一)粮食收割季节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晾晒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年降水量882.0-1024.1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总量的88%左右,在大小春粮食集中收割时期,以2014年为例,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38.8毫米,8月份平均降雨量为155.9毫米,因此,潮湿天气导致收获的粮食水分普遍偏高,同时因为日照时间偏少,粮食不能进行充分晾晒,极易受潮产生霉变,造成粮食产后损耗,在影响种粮农民收益的同时也降低了粮食品质。
(二)粮食产业情况需要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
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93.5万吨,比上年增加5.1万吨,增长2.7%。从粮食收购量来看,德阳一直处于四川省前列,以“十二五”为例,2011-2015年从生产者购进粮食分别为82.5万吨、96.1万吨、69.1万吨、57.2万吨、70.3万吨。与此同时,粮食的晾晒、收储问题却日益突出,烘干机械化率低;大部分粮食仍采取露天晒干,晾晒缺乏有效场地,人工成本偏高,公路晾晒粮食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农户家庭储粮装具简陋;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结合德阳粮食产业实际,从更好发挥粮食部门职能作用出发,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减少粮食损耗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以粮食产后服务为有效手段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必须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因此,作为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提供烘干储藏等服务能够有效帮助粮食生产者储藏好粮食,避免损失,做到丰产丰收,增产增收。
二、德阳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一)积极争取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加大投资力度,2012年至2016年间,全市共争取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900万元用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共涉及8个项目,11个烘干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245.4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德阳全市各种性质粮食经营主体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76家,购置烘干设备228台(套),全市粮食日烘干能力达到了6000吨以上。
(二)全面实施“粮安工程”,提升粮食收储能力
采取修旧建新、腾仓并库等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仓容问题,2012-2015年间,共维修改造危仓老库16.3万吨,新建仓容4.03万吨,极大的改善了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仓储条件,提升了粮食产后服务能力。积极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全市累计新建和改建农户小粮仓27470多个,仓容近3万吨,使农户储藏损失率减少了6.5%,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储粮难”问题。
(三)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全市规划2015-2018年建成90个放心粮油示范店,1个市级配送中心,6个县级配送中心。同时,为强化工作落实,德阳市2015年将放心粮油工程写入了市委1号文件,并制定了深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措施,为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2015年共争取到省级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24万元,用于4个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1个社区示范店,3个乡村示范店建设,项目总投资为979.69万元。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服务主体
推广实施“种粮农户+国有粮食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三方订单种植模式,形成利益联结,实现企业农户共赢。如川粮米业、雄健实业、米老头公司等企业通过实施粮油订单,企业品牌和产品质量均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订单农户收入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市订单收购稻谷26.8余万吨,按照订单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计算,带动农民增收近2680余万元;订单小麦15.5余万吨,按照订单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计算,带动农民增收1550余万元。
(五)大力推广广汉市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的有益做法
从全市总体来看,广汉市依托其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技服务体系和粮食种植集约化水平,在全市率先进行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全面推广广汉市的成功经验,德阳市粮食局组织专门人员前往广汉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重点对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粮食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深入的走访总结,综合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广汉市开展粮食产后服务的突出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配套服务政策,夯实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要全面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积极的政策导向支持,广汉先后出台了《广汉市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与种粮大户联系的意见》、《广汉市粮食局关于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公益性职能积极服务种粮大户的通知》以及《广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汉市粮食机械化干燥财政补助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积极引导鼓励专合组织、种粮大户结合自身需求购置粮食烘干机械,建设烘干中心,解决粮食干燥难题。在粮食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相关政策的全面落实下,截止目前,广汉市已有59家专合组织申请建设粮食烘干中心,总投资达5649万元,为进一步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有力支持将带动更多的专合组织、种粮大户加入烘干中心建设队伍,预计到2017年底广汉市烘干中心建设将达到70户左右,日烘干能力将达到3800吨左右。
2.落实资金支持,增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动力。建设粮食烘干中心涉及土地、用电、用气等实际问题,购置粮食烘干机械投资较大,使用时间相对集中,仅仅依靠专合组织、种粮大户自身条件和资源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其积极性,在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广汉市通过认真研究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效方式,加大了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社会投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规划定点,先建后补”的原则、通过落实农机购置、场地硬化、粮棚建设等财政补助,以此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助推作用,使粮食产后服务真正形成规模,惠及更多种粮农民。目前,广汉全市开工建设的粮食烘干中心有59家,其中投入使用的有41家,共计硬化场地6.6万㎡,新建粮棚10.4万㎡,购置烘干设备172台(套),全市粮食的日烘干能力达到了3000吨以上。享受国家补贴近300万元,广汉市财政兑现补助资金536.82万元,减少粮食损失达1000余吨,共实现农民转移性增收1131.82万元。以连山锦花粮食专合社为例,建设烘干中心总投资为280多万,6台烘干机的烘干能力达到200-300吨/天,烘干成本在0.06元/斤左右,农业局给予0.02元/斤的专项补贴,2015年烘干粮食2000多吨,直接享受补贴80万元,有效降低了烘干成本,也极大的调动了专合社成员谋发展、求效益的积极性。以2015年为例,广汉市粮食种植面积为4.3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1.87万吨,以烘干能力3000吨/日计算,广汉市粮食烘干率达到了84.7%。
3.培育服务主体,形成粮食产后服务规模效益。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好服务主体,只有服务主体壮大了,服务能力提高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得到完善,并真正实现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的服务。截止2015年底,广汉全市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达210户,流转耕地面积达8.3万亩。广汉通过制定规范相关制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措施,加大了对粮食产后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随着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日益壮大,广汉市政府通过落实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为其提供多元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实现小生产与大服务的衔接。2014年,广汉市就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政策,种粮大户以《广汉市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办理抵押登记,可获得贷款,持证上岗的新型农民凭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和《新型农民资格证书》可以免担保获得不高于30万元的土地流转预期收益抵押贷款。广汉市农益粮食合作社2015年建成的烘干中心占地22.78亩,总投资300多万,日烘干能力200吨,其中广汉市政府补助98万,2015年共烘干粮食1000多吨,2016年烘干粮食3000多吨,通过烘干处理粮食,该合作社四个家庭农场每季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在10万元左右,同时避免了通过传统晾晒粮食的霉烂变质,有效提升了粮食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外服务,辐射周边连山、金鱼、合兴等乡镇,每斤收费0.05-0.07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0万元/年。
(六)试点示范带动,产后服务成效初显
在广汉市“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下,罗江县、旌阳区、绵竹市也在积极尝试,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粮食产后服务成效初显。一是便农惠农成效初步显现。二是通过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也支撑了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三是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减少粮食损耗,从源头上保障了粮食安全。
三、深入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一)增强节粮减损意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提高对实施“节粮减损”的重视程度,加大粮食产后流通各环节的投入,将“节粮减损”工作列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组织好“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等宣传及粮食文化推广活动,增强全社会爱粮节粮的意识。科学指导种粮农民通过实施科学储粮,加强粮食收获后管理,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降低粮食损耗,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量,确保粮食安全。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服务主体健康发展
重视“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支持和规范产后服务主体的相关制度,使其向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从制度上规范服务管理,强化行业监管,要求各服务主体严格遵守制度,依法依规开展服务活动,切实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犯。同时通过具体措施鼓励和引导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完善各服务主体内部运营制度,引导其严格遵守《公司法》、《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决策议事等相关制度,使各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此不断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三)健全投入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
充分争取政府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通过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扶持、保护、帮助粮食产后服务主体发展壮大,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合理安排各项涉农资金,各县(市、区)产粮、产油大县专项资金、粮食风险基金要兼顾粮食产后服务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协调解决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用地、用电、用油、用气等实际问题。整合调动各方面资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完善信贷支持,强化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切实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设施,研究出台财政金融配套政策,形成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政策合力。
结语
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是粮食部门履行自身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减少粮食损耗,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抓手,面对新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不断加强粮食收获后的管理,重视和加大粮食产后流通各环节的投入,有效降低粮食产后的损失率,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以减损促增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德阳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