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戎狄之间”的先周文化探索
2017-03-11张鹏
张 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遗产研究】
浅谈“戎狄之间”的先周文化探索
张 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史载周人在定居周原之前生活在“戎狄之间”,通过多年的勘探与发掘认识,以碾子坡类型为代表的南邠地区成为探索先周文化的关键区域。本文通过对考古所发现各遗存的文化现象总结,窥测这一地区的生活方式及发展水平,并浅谈对“戎狄之间”先周文化的一些看法。
考古;先周文化;碾子坡;戎狄之间
泾河流域上游地区是先周考古发现的重要区域,先周文化的追溯从周原指向这里。但商代中后期此地区发展水平偏低,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出土文字,一旦牵扯族属问题,学者们便看法不一。从现有资料看,周人迁岐之前基本定位在陕西彬县至陇东庆阳一带[1]。当时尚不存在陕甘省界线,以上地方都是毗邻区域,即所谓“戎狄之间”,其中便包括先周部族所在的豳地,后世也习惯称陇东庆阳一带为北豳,陕西彬县、长武一带为南邠。在这一区域内,至今所发现的商中晚期遗址主要有长武碾子坡遗址,彬县下孟村遗址、断泾遗址,麟游史家塬遗址、园子坪遗址、蔡家河遗址,崇信于家湾墓葬、香山寺墓葬等。
以上述发现来说,根据地望去附和文献记载显然不具说服力,应根据地下资料去探寻先周历史。据目前所公布材料,本地区先周时期遗存分布呈现出这样一种情况,关中西北部是以碾子坡遗址为代表的碾子坡文化类型,陇东地区则在南部分布着较广且丰富的先周晚期至西周早期地层,北部较为零星。
周人在商代中后期迁居周原,“戎狄之间”的先周遗存年代至少相当于殷墟三期之前。学者们总结的碾子坡类型包括碾子坡遗址、园子坪遗址、蔡家河居址、下孟村若干灰坑等,大致分为三期,从相当于殷墟一期或稍早时便具有连续性,其年代下限不会晚于殷墟四期。[2]而陇东地区目前所发现的崇信于家湾墓葬、香山寺墓葬以及庆阳所勘察的先周地层,多为商周之际遗存。如于家湾已确定的13座先周墓葬均为先周晚期,既有以袋足鬲及连裆鬲为特色的先周文化因素,又具有不同于周文化的戎狄因素。[3]
由此可见,陇东和关中西北部地区虽都有先周时期遗址,但关中西北部一带先周遗存年代较早,为周人迁居周原之前的活动区域可能性较大。陇东地区的先周遗存年代较晚,应为周人在周原定国并崛起后对戎狄故地扩张影响的结果所致。这样一来,周人到达周原以前的范围便定位在陕西彬县、长武、旬邑、麟游北部以及邻近的甘肃灵台、宁县边缘区域,碾子坡及周边遗址的归属遂成为探索先周历史的关键点。
有学者总结,碾子坡遗址的发掘是先周文化考古的突破性进展,并使先周文化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空前高涨。[4]对于碾子坡文化的归属,可谓众说纷纭,有先周、密须、阮、戎狄、豳等多种说法,其中,以先周说和密须说最有代表性。
碾子坡遗址发掘主持者胡谦盈先生从遗迹、工具、陶器、文字等方面与丰镐遗址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居住的半地穴房址、窑洞,工具中的铜刀、石锤斧,陶器常见器形及文字、卜骨等均十分接近,故而认为碾子坡遗址便是周文化遗存。[5]江林昌先生对比相关文献记载研究,认为碾子坡文化既符合文献记载又与郑家坡文化及丰镐先周文化一脉相承。[6]
张天恩先生则认为碾子坡文化有其自身的分布范围和发展序列,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联系相近的白草坡遗存并结合文献,推测其为密须国遗存。[7]梁云先生从碾子坡大量的俯身葬受殷墟墓葬的影响而周人不受此影响的角度,认定其非先周遗存,而密须国可能性最大。[8]
雷兴山先生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认为,泾河上游的碾子坡文化可能是包含了先周文化在内的戎狄文化。在相当于殷墟二期时,漆水河上游的郑家坡文化退出而碾子坡文化进入,可能便是周人迁岐的结果。碾子坡文化可能包括姬姓周人,但主体是戎狄文化。[9]
以上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与建设性,但争议依然存在。正如李峰先生所认为,碾子坡文化相比刘家文化更接近周人迁岐之前的文化。[10]笔者倾向于暂将这一地区的发现归为碾子坡类型,甚至可以说碾子坡类型便是戎狄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先周因素正是周人生活在戎狄之间的真实写照。
应该明确,我们所要寻找的先周部族在“戎狄之间”也许并不是独立耀眼的,它存在于这一区域内发现或尚未发现的众多遗址中。但一个水系的自然区域内,各聚落间的交往十分密切,故探寻周人这一时期中心聚落必然是一个细致的工作。
从考古上所能看到的先周史实目前只能追溯到此。既然大体确认了周人迁岐前的活动范围,我们不妨换一角度,通过此区域内所发现的遗址共性来窥测周人在戎狄之间的生活状态*以下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4月。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0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01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4年04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01期。雷兴山,《陕西麟游县园子坪遗址商代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6年04期 整理。。
碾子坡早期居址中泥质灰陶可占80%,夹砂红陶约占20%,纹饰以绳纹为主。鬲为主要炊器,其中袋足鬲多于连裆鬲,罐、尊和豆较为常见。生产用具方面,碾子坡遗址共发现99件砍伐、切削和敲砸工具,主要有38件石斧,24件石锤斧,17件骨凿等。农业工具发现有182件铲,大多为石铲,144件石刀,23件石镰等。另有52件刮削之类的工具,纺织缝纫用的纺轮和骨角锥分别发现400多件和200多件。有100多件骨角镞与十多件弹丸。工具中仅有一件小铜刀,另存一处窖藏有三件铜器,其中两个鼎高约40cm,口外径约30cm,系红铜铸成;青铜瓿高19.3cm,腹径27cm,主纹为三组兽面纹和“鸟龙纹”,以云纹为地纹。碾子坡出土的卜骨主要为牛肩胛骨,修骨简单粗糙,仅中间修平,一面钻一面对灼,圆孔较浅,平底孔较深。
碾子坡早期共发现房址21座,一些灰坑可能为房址,有两座等级较高的地面建筑达15—25m2,大多数为使用面积1m2多的半地穴房屋和窑洞,墙壁修整后涂一层料礓石浆或泥浆,需要时加柱支撑。墓葬构造简单,早期墓葬大多无随葬品,晚期一般也仅有一件鬲或罐随葬,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带有二层台,一些有壁龛的在龛中放一件随葬品。男性俯身葬,女性仰身葬,存在一些平面组合。
彬县下孟村遗址,以报告所发掘的三条探沟为例,上层发现的泥质灰陶较多,有折唇罐、盂、浅盘豆等器形。中层以夹砂黑红陶为主,多为鬲、甗、簋等器形。出土石器近90%为石刀,另有石镰、石斧、石饼,骨器主要有骨铲、骨锥、骨镞,还发现有十余件纺轮。卜骨为削平后的牛肩胛骨,有钻有灼。报告中推断为西周时期,但50年代发掘资料较少,根据描述来看,可以提前至先周时期。
彬县断泾遗址共清理7座墓葬22座灰坑和1条灰沟。墓葬不具有分期性,且大多被盗,最大一座长方形竖穴墓达20m2,存在鬲鼎罐组合,腰坑及殉狗殉人现象,有木板拼成的葬具,小件铜器、金器等。遗址中泥质灰陶占70%以上,半数以上带有绳纹。工具发现有纺轮、骨铲、骨锥、石斧、石刀、石饼等。铜斧、刀、锥各发现一件,铜镞7件,另有铜制钉、泡和饰品等数十件。卜骨发现19件,为修整后的牛肩胛骨,灼痕多在钻孔右侧,个别两面钻孔。
麟游史家塬遗址仅试掘了约16平方米,发现三个灰坑。其中泥质灰、褐陶约占60%以上,其绳纹以麦粒状绳纹为主,高领袋足鬲多于连裆鬲。发现石镰、石凿、石铲各1件。卜骨圆钻底平,孔大小不一。
麟游蔡家河遗址共清理灰坑21座。其中泥制灰陶占比达到70% ,器形有高领袋足鬲、连裆鬲、小口罐、大口瓮、豆等。发现铜镞2件。石器有石铲、石刀各两件石锤斧1件。骨器有镞2件,锥4件,匕4件等。卜骨7件,修整削平脊根后略加磨平,钻孔底较平,一侧刻有细沟槽,孔底有灼痕。小型长方形墓葬一座,仰身直肢,随葬高领袋足鬲一件。从文化上看可分三期且连续,时代约相当于殷墟三期到商周之际。
麟游园子坪遗址试掘清理灰坑两座,夹砂陶略多于泥制陶,器形以高领袋足鬲占比较多,另有罐、盆、豆等器形。以袋足鬲扁柱形足跟的特点来看,年代相对较早,推断在殷墟一到二期。
以上几个主要遗址在时代上有早有晚,某些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承袭关系,暂且不论族属,通过对以上主要发现的整体面貌观察,不难看出一些周人所在戎狄之间共有的文化特征及生活方式:
1.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从比例上看泥制灰陶占到60%至80%,其余基本为夹砂红陶或褐陶,实际上这是炊器与容器的比例,无论是袋足鬲还是连裆鬲,通常都带有较厚的烟炱。说明戎狄之间各群落有较成熟的制陶工艺,工匠根据器物用途对陶土有不同配比。纹饰绝大多数为绳纹,制陶手法主要为泥条盘筑,对鬲、甗、大型器以模制或手制部件相互粘接。鬲作为主要炊器,袋足鬲略多于连裆鬲,不同遗址间展现出些许差异,如领的高度、斜度,鋬的有无等。
2.生产工具石、骨并用,铲、斧、刀较多,还有一些镰,铲为刺土工具,刀、镰为收割工具,这说明农业占有相当的比例,根据工具比例来看可达一半以上。一定数量的骨角锥器、纺轮等说明手工业也较为普遍。骨镞、弹丸基本都属于小型工具,杀伤力较低,适用于渔猎活动。
3.铜器多为小件,尚未发现有冶炼遗迹。但与外界相对发达的金属冶炼是有着交往联系的。碾子坡遗址三件窖藏铜器应为某种原因由外界所得,特别是青铜瓿明显为中原商文化器物,两件红铜鼎也有可能为本地或周边所冶炼。
4.所有遗址或多或少发现卜骨,主要用修整过的牛肩胛骨,有钻孔和灼烧痕迹,这说明用骨占卜也是戎狄之间的风俗,但与中原及其他区域相比,无凿骨的现象,也未发现有卜甲和文字,这种占卜的来源值得探索。
5.房屋和墓葬主要是碾子坡遗址所发现,大多为半地穴房屋,面积较小,涂抹的料礓石浆、泥浆、草拌泥浆等主要为实用性质,存在较大的建筑显示不同地位。墓葬主要是碾子坡早晚两期墓葬,晚期明显有所发展,男俯女仰的风俗说明两期墓葬很可能为同一族群人。在墓葬规模形制和随葬品方面差异不大,仅从葬具方面,地位较高的人可能有木棺或石板,其余则以席子为葬具或无葬具。断泾遗址所发现的较大墓葬明显有商人习俗,应为个别情况。
总体看来,这一地区各群体均规模不大,社会发展状态较为落后,尚处于铜石并用水平,在某些方面能看出等级差距,总体贫富差距不大。农业、渔猎、手工业均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农业比例较大。
文献记载周人始祖为后稷,是农业始祖,之后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11],故而人们的印象便是周人因擅长农业而与戎狄区分。结合考古发现来看,泾河流域上游地区相对中原为戎狄所在,但商周时代戎狄更多是文化和生产水平的落后,同时存在心理认同上的差异。虽不能轻易断定以农为主,农业确占了较重比例,并辅之以渔猎,与草原游牧文化面貌迥异,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群落之间限制,尚不如陕北有较大规模城址的李家崖文化发达。
试想周人在戎狄之间生活上百年,与同处这一环境的周边各族群相互影响,在某些方面已是难以区分,甚至有说法周人前身便是西北戎狄。“先周”与“戎狄”的分别目前很难从考古发现的器物及生产方式上去轻易断定,有学者便以先周文化为例指出过考古学所展现的物质文化与族群认同并非一一对应的情况,[12]笔者十分赞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研究“戎狄之间”的先周文化时,不宜以“先周”和“戎狄”简单区分,应根据商代中晚期这一地区各项发现,去细致研究以碾子坡类型为代表的区域考古学文化,找出各聚落遗存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在以后工作中应注重勘探遗址数量和规模,并结合地层、分期观察各群落间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相互关系。
其次,应减小以周原地区发现的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去追溯周人迁岐以前的影响。这不代表忽视以宏观的视野审视先周文化,而是因周人的迁徙与变革紧密相关。周人来到周原生活,必然受“新邻居”的影响,这还是被动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古公亶父在新环境下主动选择变革,他领导的是一次移风易俗的改革,风俗和环境的变化亦会体现在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上。故迁岐前后的周人不是简单的器物类型转移与继承,其自身文化面貌本就存在着反差。从历史发展上看,改革奠定了周人日后崛起的基础,但居住地的迁移,风俗的变化等时间跨度短,且周原地区以郑家坡类型为代表先周时期文化归属本就存在争议,因此根据周人迁岐前后的器物类型及居址、墓葬形态去比对推测,依旧存在争论。
第三,在认清“戎狄之间”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探究族群认同的精神层面,“族群既不直接等同于习性,也不等同于文化的实践及其表现,这种文化与实践既构建着习性,又被习性所构建。”研究先周文化应“讨论有助于构建特定身份认同的特殊历史表现。”[13]先周文化在“戎狄之间”的面貌无法轻易通过考古所划分的区系类型分辨,不代表无从下手。比如雷兴山先生发现史家塬遗址陶器90%以上更接近于郑家坡类型[14];报告中蔡家河遗址所发现的一座小型墓葬,仰身直肢的墓主性别是否与碾子坡墓葬“男俯女仰”的葬制有关;断径遗址卜骨在钻孔右侧烧灼与其它遗址卜骨在孔底背面灼烧背后的风俗差异等,诸如此类的线索还有很多。相信随着考古活动的增多与材料的深入探讨,先周文化的探索也会越来越清晰。
[1]李仲立.试论先周文化的渊源_先周历史初探之一[J].社会科学,1981,(01):49-56:
[2]田仁孝,张天恩,雷兴山.碾子破类型刍论(摘要)[J].文博,1993,(06):4-8.
[3]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编著.崇信于家湾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41.
[4]尹盛平.先周文化的探索历程[A].周原(第1辑)[Z].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编, 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90-99.
[5]胡谦盈.南邠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析[J].考古,2005,(06):74-86.
[6]江林昌.古公亶父“至于岐下”与渭水流域先周考古文化[J].考古与文物,2000,(02):56-63.
[7]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96.
[8]梁云.碾子坡商代遗存族属探讨[J].中原文物,2015,(06):8-14.
[9]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4-295.
[10]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探讨[J].考古学报,1991,(03):265-284.
[11][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2.
[12]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J].文博,2008,(05):35-40.
[13][英]希安·琼斯 著.陈淳,沈辛成译.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62.181.
[14]雷兴山.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破类遗存分析[J].考古学研究,2000,(00):210-237.
K872
A
1673-7725(2017)10-0118-04
2017-08-10
张鹏(1990-),男,辽宁抚顺人,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