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色优势到产业优势的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2017-03-11何静
何静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中原地区有3000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如何发挥对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恰当的价值分析,合理地挖掘和利用,精心地保护和开发,正确地配置,把河南的文化特色转变成优势产业,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1 特色鲜明的河南旅游文化资源
河南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迹,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1.1 高品位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全国前茅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高质量资源数量排名靠前。河南全省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仅次于北京和四川省,我国8大古都里有4个在河南,数量名列全国第一,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仅次于江苏省,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陕西省,馆藏文物达130多万件,被史学家誉为 “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此外,河南很多文化旅游资源都是全国之最。如少林寺——禅宗祖庭;白马寺——第一座佛教寺院;甲骨文——华夏第一文字等。
1.2 连续全面的不同文化旅游资源遗存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曾经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占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的时间就长达三千年,众多的历史遗存,积淀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远古文化、商文化、汉文化、唐文化及北宋文化等一起汇聚了的兼容并包的中原文化。
1.3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天人合一
河南省地居我国中部,南北方自然过渡带,自然景观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所谓深山藏古寺,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多都与自然旅游资源复合存在,比如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岳嵩山。一方面自然资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化资源依托了强有力的实体为载体,相得益彰。资源的复合性强,产品开发的功能多样,从而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增强。
2 亟待转变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
河南周边省份相比,同属于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化优势都不明显。在周边巨大的阴影效益下,文化特色优势并没有转变成产业优势。
2.1 观念相对落后
与很多旅游发达省份比,河南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认识明显落后。当一些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时候,河南省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使河南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对文化旅游概念认识的不足,模糊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和特性,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误导了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2.2 资源整合不足
文化资源的归属部门众多,分别归属于文物、文化、宗教、民政、园林、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且出现各自为政的现在。多部门管理,导致无法统一规划,责任主体不明确。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找了谁都没用的情况。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无法形成合力,资源保护现状堪忧,资源开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3 缺乏产品创新
长期以来河南旅游文化产品还停留在观光型开发阶段,文化资源仅仅是看一看。再加上文化资源的内涵深,多数旅游者的文化程度及鉴赏能力有限,因此河南文化旅游产品成为鸡肋。真正的不去看看,名气很大,去看一看,只能看看的现象。即使是知名度高的少林寺、龙门石窟今年来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都没有大的突破,游客的满意程度不高。产品开发缺乏创新,体验度差,参与度低。此外,产品开发缺乏长期规划,仅仅着眼于眼前,没有精品化,国际化的产品升级。
3 特色——优势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战略
3.1 战略目标
深度开发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高品位、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应该及时调整思路,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提升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使河南成为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客文化旅游首选地,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强省。通过文化内涵挖掘,让中原更加出彩,决胜全面小康。
3.2 战略重点
3.2.1 优先开发祖根文化寻迹游
主要包括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根。针对河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充分利用中华名族的凝聚力,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国内根亲游为依托,以国际寻根游为抓手,全面推进寻根问祖文化之旅。除了姓氏之根和民族之根外,更要重视文化之根的影响力,重点开发炎黄文化、老子文化、名人文化、汉字文化等。
3.2.2 重点开发名城、名都游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4处,占了半壁江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有8处分别是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郑州、濮阳、浚县。对河南名城、名都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与名城、名都的历史文脉相一致。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利用人物表演,把历史文化动起来。要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加大宣传的力度。更新名城、名镇的旅游宣传片,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宣传口号,使得其深入浅出,朗朗上口。
3.2.3 大力开发华夏文化探源游
河南位于华夏文化的核心区域,而华夏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主体,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部分,开发该产品具有极大地品牌意义。因此,要推动华夏文化起源时期的研究,确立和宣传河南在华夏文化起源时期的历史地位。该产品还要突出早期华夏文化的原始性与神秘性,对华夏源文化进行整合,开发文化表演项目,将“探”作为该产品的主要特色,以此带动华夏文化探源游的大发展。
3.2.4 积极开发武术文化游
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影响力大。少林拳,武当功已成为河南的代名词。近年来塔沟武校也闻名海内外。因此,河南要抓住机遇,树立“武文化之都”的形象。以少林、武当国际武术节为支点,提高中原武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此外,还要注重武学内涵的挖掘,加强武术学校的管理,培养武学人才;将武术和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做好武术的推广普及工作。
3.2.5 深度开发宗教文化游
河南的宗教文化游起步也比较早,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以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中岳庙等为代表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文化产品,影响遍及海内外。在开发此类产品时,应开发多种形式的宗教文化游,除了观光线路以外,可以在国家宗教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设宗教体验游内容,注册俗家弟子,短期宗教生活体验等。此外,也要注意对宗教经典的普及,宣传宗教文化在慰藉人们心灵、缓解生活压力、培养良好道德等正面作用。在物质层面,可开发宗教饮食、宗教养生等方面的产品。
3.3 战略措施
3.3.1 全域旅游形象提升战略
在新形势下,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河南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河南省尤其要深刻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变产品驱动为形象驱动,强化河南省文化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形象,进行个性再塑造。以鲜明的区域整体形象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
3.3.2 生态文明融合战略
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绿色文明”的时代,生态文明已逐渐众所周知,旅游业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是如何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旅游业,将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重要指标以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旅游区所能承受住的旅游开发强度和确定其旅游承载力范围,使旅游景区稳定发展,旅游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旅游经济效益相协调。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价值的认知和保护,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生性;突出体现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性,坚持“保护性开发”,提倡旅游生态安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对旅游开发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开发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状况。
3.3.3 旅游供给侧产品升级战略
河南省应结合当前的旅游消费热点和趋势,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内容、提高产品档次。在满足人们多样化、体验化的旅游需求的同时,创新发展当下流行的健身游、研学游、养生游等旅游新产品,使旅游产品朝着新颖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河南省相关政府与旅游企业要对现有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挖掘,从而培育出旅游精品,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给旅游者,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好感度。
3.3.4 整体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招商引资,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全方位,立体化的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明确文化资源保护先行,开发为保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保障中原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和稳定性,对濒临消失和相对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限制性开发或直接避免旅游开发的行为,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实现河南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D].河南大学,2013.
[2]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8.
[3]岳夕茜.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0-91.
[4]郭焱.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