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濬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贡献考论
2017-03-11仲秋融
仲秋融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临安311300)
吴其濬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贡献考论
仲秋融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临安311300)
吴其濬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濬对我国近代植物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创办植物园,培育和研究各类植物;积极修正植物历史记载中的错误;编写《植物名实图考》,规范植物的分类和用途。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以“植物”命名的植物学专著,它的问世,打破了植物研究以医学为中心的限制,拓展了植物学的研究范围;吴其濬所开展的植物种植实践,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吴其濬 植物学 《植物名实图考》 贡献
一、吴其濬与植物研究的奇缘
吴其濬,1789年出生于河南固始县,字季深、瀹斋,号吉兰、雩娄农、吉兰。吴其濬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吴烜与兄长吴其彦都曾经在清廷的翰林院担任重要职务,先后担任翰林、侍郎、顺天府学政等官职。在当时的固始县,以其父亲为代表的吴氏家族十分显赫,被称之为清朝时期固始县“四大家族”之一。正是由于出生于官宦世家,吴其濬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希望吴其濬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1]49。在吴其濬少小之时,父亲吴烜就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父亲在京城为官期间,就将幼小的吴其濬带在身边,引导他阅读《四书》、《五经》、《周礼》等古籍,并专门为他聘请教书先生,加强培养。在父亲的引导和家族环境的熏陶下,吴其濬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读遍诸子百家的典籍,并考入了当时清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1810年,吴其濬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不久便开始担任清廷内阁中书等职,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仕途。1817年,28岁的吴其濬参加殿试,一举考中状元,成为清代河南唯一考中状元的官员。考中状元之后,吴其濬开始到翰林院任职。自此之后,吴其濬在官场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了清廷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要职,并在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甘肃等地担任总督或巡抚,官场职位涉及大半个中国,可谓“宦迹半天下”[2]65-70。1847年,吴其濬因长期的奔波劳累,患上了突发性疾病,卒于山西巡抚的任上,享年58岁。吴其濬死后,清廷为表彰其贡献,加赏太子太保头衔,并厚葬于固始县城西。
从吴其濬的生平履历可以看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官场任职,原本不应与植物学有什么交集,但是,吴其濬却在我国植物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恰恰得益于吴其濬与植物的一段奇缘。
在吴其濬父亲四十岁寿辰时,到吴家贺寿的人络绎不绝。此时恰好在寿堂的桌子上摆放了一盆仙人掌,有客人向吴其濬问道:“吴公子,你可知仙人掌为何不长叶子?”虽然吴其濬从小饱读诗书,精通各类古籍经典,但却不知如何作答。此事深深地刺激了吴其濬好胜的心理,使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自此,他便下定决心要专研植物,将其作为自己的一大兴趣爱好。1821年,吴其濬的父亲病逝,他与兄长先后回到固始,为父守丧。两年以后,吴其濬的伯父与兄长也先后去世。短短几年时间,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悲恸不已,一直留在家乡固始县料理亲人的后事。1822年,吴其濬在固始县城东南购置了十多亩土地,将其开辟为植物园,并命名为“东墅”。为了经营好“东墅”,吴其濬阅读了大量古代植物学方面的书籍,在此基础上总结植物培养的经验,并深入大山中采集植物标本。吴其濬的植物学研究与实践之路自此而始。可以看出,吴其濬与植物学的结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正是这段奇缘,带给了吴其濬一个机遇,也造就了吴其濬,促使他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植物学家。
二、吴其濬在我国近代植物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吴其濬一生中,与植物学打交道有20多年的时间,期间,吴其濬除了在官场继续履职之外,将其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植物研究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植物学研究成果,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具体来看,吴其濬在植物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办植物园,培育和研究各类植物。前面已经论述,吴其濬在1822年就开辟了植物园“东墅”,但创建植物园容易,经营植物园却比较难,特别是对于当时毫无植物方面知识储备的吴其濬来说,要经营好植物园无疑更是难上加难。在开辟植物园“东墅”后不久,吴其濬就在里面种植了桃树、柳树、蔬菜以及其他一些花卉。为了经营好这些植物,吴其濬仔细研读了《四库全书》,将其中关于植物方面的论述做了详细记录。此外,吴其濬还对其他植物方面的著作比如《神农本草经》、《诗经》、《王祯农书》等进行细致研究。经过广泛研读植物方面的古籍,吴其濬在植物学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吴其濬开始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植物学理论知识,深入开展植物种植和培育实践。在植物园“东墅”里面,吴其濬大胆尝试嫁接的方法,培育出了新的花卉品种“蟹爪兰”。“蟹爪兰”实际上是一种新型仙人掌品种。由于传统仙人掌品种叶子为刺状,在外形上不易被辨认为叶子,这是当年其父四十岁寿辰时吴其濬回答不出仙人掌为何不长叶子的原因[3]11-12。吴其濬培育的“蟹爪兰”所开之花鲜艳异常,当年好友蒋湘南到他家贺寿时,对“蟹爪兰”极为赞赏,并题诗《题蟹爪兰》。蒋湘南在诗中赞道:“漫道无花无叶根,亭亭玉立赞葱笼。”但吴其濬在植物的研究和培育方面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受到不少的挫折。有一年,固始县狂降暴雨,导致洪水暴发,吴其濬的“东墅”遭洪水冲击,“东墅”被全部淹没,大部分植物毁灭殆尽。但吴其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植物的研究和培育,洪水过后,他又亲自修复了植物园,继续培育植物。
2.积极修正植物历史记载中的错误。在研究植物过程中,吴其濬还对一些植物历史记载中的错误进行了修正。比如,在我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中,葵菜被称之为“百蔬之主”,对此,《齐民要术》中有专门的讨论,《诗经》中也有“七月享葵及菽”的描述,在《王祯农书》中将葵菜称之为蔬菜中的上品。但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却将葵菜编入了草类。李时珍对此解释道:“古者葵为百菜之主,今不复食之,故移入此。”在李时珍看来,葵菜虽然曾经被称之为百菜之主,但明代时已经很少有人食用,也没有人种植葵菜,因此应将其归到“草”的类别之中。李时珍对于葵的分类,对后来植物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某些人也以《本草纲目》的分类为依据,认为在明朝中期以后,葵菜就再也不是蔬菜。针对葵菜的争议,吴其濬亲自对各地的葵菜进行了考察,他了解到,在当时湖南、江西等地仍然有人种植葵菜,只是称呼有所不同,湖南将其称之为冬寒菜,江西则称之为蕲菜。因此,他认为李时珍提出的“没有人种植葵菜”缺乏充分的依据[4]164。吴其濬指出,虽然在明朝中期以后葵菜的食用者有所减少,葵花在蔬菜中已经丧失了“百蔬之主”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葵菜已经彻底从蔬菜中消失了。基于此,吴其濬对李时珍关于“葵菜”的分类和说法进行了澄清和修正,理清了葵菜的种植与培育历史。吴其濬的观点得到了后来历史的验证,实际上在当前我国的一些地方,仍然有栽培和食用葵菜的例子,比如四川、湖南等地。
同样,在关于蘘荷的栽培史方面,吴其濬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对于蘘荷的栽培,《图经本草》、《名医别录》、《荆楚岁时记》都有所论述,都认为蘘荷除了作为药用之外,也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蘘荷是较好的腌制咸菜的原料。但在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仍然将蘘荷归类到了“草”的目录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蘘荷的蔬菜地位。对此,吴其濬仍然进行了相应的考证,他指出:“贵州诸志皆载之,此蔬固犹在老圃也。”吴其濬之所以能够得出此结论,主要是他对贵州进行调查后,发现贵州仍然有人在菜园里种植蘘荷。在江西的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建昌土医所用的八仙贺寿草就是蘘荷,而且江西仍然有人在种植蘘荷,并作为伴食之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考证,吴其濬进一步肯定了蘘荷在蔬菜中的地位,对后来蘘荷的种植和培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编写《植物名实图考》,规范植物的分类和用途。走遍大半个中国,积数年之心血,亲自编写了《植物名实图考》,是吴其濬对我国近代植物学所做的最大贡献。1830年,吴其濬守孝期满之后,便返回京城。1831年,清廷任命吴其濬到湖北任职,官职为提督学政。1832年,吴其濬到山西担任巡抚一职。随后不久,又相继到湖南、江西、云南、贵州、河南、山西等地任职。正是频繁的官场调动,使吴其濬有机会到各地进行考察,这是他可以完成《植物名实图考》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地方履职期间,吴其濬经常在完成公务之余深入各地考察植物,收集当地植物的种类、栽培历史以及分布状况。为了收集准确的植物资料,吴其濬虚心地向当地的官员和百姓请教,并深入田野和山林采集植物标本。吴其濬这种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和虚心求教的认真态度,使他能够有机会有可能收集到丰富而全面的植物资料。比如关于“黄粱”和“黍”的区别,他就是从一位舆台那里得知的:“北方以麦与梁为常餐,黍稷则乡人之食。”而关于“癞蛤蟆”与“薇”的区别,吴其濬则是从樵夫那里知道的。樵夫告诉他,“薇”有结果和不结果两种,结果的其果实可以食用,不结果的其茎和叶子可以吃,而“癞蛤蟆”却主要是药用,乃庐山灵药[5]66-67。正是依托这些实践考察活动,结合其所学的植物学知识,吴其濬才能编写出《植物名实图考》这本被人奉为经典的近代植物学著作。
整体上来看,《植物名实图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这部分内容共分为22卷,记录了11个种类的植物,其中以草类植物和蔬菜为主,包括山草、水草、蔓草、石草、毒草、芳草等等,一共收录了838种植物。第二部分为《植物名实图考》,该部分内容一共有38卷,记录了12个种类的植物,共计1714种,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第二部分吴其濬给各种植物都配上了图,共计配图1800多幅。在这部分,吴其濬重点介绍了每种植物的颜色、形态、主要产地、用途,对于有药用功能的植物,吴其濬还具体介绍了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及治疗功能。在《植物名实图考》这本专著中,吴其濬对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植物品种都进行了考订,特别是针对那些古籍中对于某类植物描述不一致的地方,他以自身实物观察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类植物进行重点修正,这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植物的分类和用途,便于后人进行植物研究和种植。
三、吴其濬在近代植物学领域贡献的历史评价
作为官宦世家出身的吴其濬,他在植物学领域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他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我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植物学研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一,《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以“植物”命名的植物学专著,这本著作的问世,打破了我国历史上植物研究以医学为中心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我国植物学的研究范围。这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植物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不仅如此,《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记录的植物物种十分齐全,比《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植物种类还多了500余种,且这些植物的分布涉及我国大部分省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植物的记载,为后来我国植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植物名实图考》在世界植物历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1880年,《植物名实图考》流入了日本,随后不久,日本就出版了《重修植物名实图考》,日本近代植物研究者伊藤圭解对《植物名实图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植物名实图考》辩论精博,图写亦甚备。”1885年,《植物名实图考》被翻译成日文,后来日本学者松村任和牧野富太郎编著的《植物名汇》、《日本植物图鉴》都大量引用了《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图片,由此可以看出该书在日本的影响力。除了日本,德国学者布瑞施奈德也高度赞扬了《植物名实图考》,称之其图谱“刻绘尤极精审”。可以认为,吴其濬在植物学领域的贡献是世界性的。
第二,吴其濬所开展的植物种植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吴其濬对植物一步一步的深入研究,他还积极开展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培育实践,不断探索各种新的植物培育方法,这对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他所总结的种植茯苓之法,要求将茯苓种植在山上的松沙之地,这给后来茯苓的种植以很大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吴其濬提醒人们在种植茯苓时,必须特别注意水土保持,因为松沙地水土容易流失。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的大事,吴其濬种植茯苓的经验对其后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值得很好借鉴。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其濬的植物种植实践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
[1]杨德铭.吴其浚就是吴其濬吗[J].文史杂志,2001(3).
[2]周亚非.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J].文史知识,1999(3).
[3]王梅.《植物名实图考》药学思想探讨[J].中医研究,2001(4).
[4]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傅维康.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8).
K207,Q94
A
2016-12-21
仲秋融,林学博士后,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文化和植物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