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基于采购招标的馆藏质量隐性风险
2017-03-11苏景乃
苏景乃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福州350300)
刍议基于采购招标的馆藏质量隐性风险
苏景乃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福州350300)
采购招标机制非优化伴生的图书货物类采购类型定位的非合理、图书馆主体地位的非常态、供应商无序竞争的非理性、图书出版信息获取的非对称、馆藏质量评价体系的非完善、文献资源采集的非系统、招标机构权责的非对应等问题,衍生图书馆馆藏质量隐性风险。
采购招标 招标机制 馆藏质量 风险防控
采购工作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馆藏资源的丰富和高质量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最基本保障。采购招标,规范了图书产业的馆配市场,给图书馆带来更规范、更专业的服务。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获得高质量文献资源和优质服务,构建丰富、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市场秩序,规避各种风险是采购工作一直努力的目标。图书馆希望与综合实力强,提供的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优质的供应商加强合作,获取适合师生需求的品种齐全、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的文献资源,并以此开展服务工作。但从采购招标执行的效果分析,现实与期望值有一定的距离。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采购招标实际效果难以令图书馆满意,衍生的一些问题对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过于追求“显性”经济效益,难免带来隐性风险隐患,图书馆馆藏质量隐性风险不断加剧。采购招标,理应在有利于图书馆发展,获得优质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才有其实行的理由和必要。在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普遍采用采购招标的大势下,充分认识基于采购招标衍生的馆藏质量隐性风险,防控馆藏质量隐性风险,提高馆藏质量,使采购招标朝着有利于图书馆规范、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图书馆各界所应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
基于采购招标的馆藏质量隐性风险加剧,缘于图书采购招标机制的非优化。图书采购招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务虚”大于“务实”,相关制度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图书采购招标伴生的图书货物类采购类型定位的非合理、图书馆主体地位的非常态、供应商无序竞争的非理性、图书出版信息获取的非对称、馆藏质量评价体系的非完善、文献资源采集的非系统、招标机构权责的非对应等问题,衍生图书馆馆藏质量隐性风险。
1.图书货物类采购类型定位的非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三种采购类型。不同的采购类型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图书定位货物类采购类型。图书采购与常规货物类采购相比具有其显著特殊性,具有批量小、批次多,复本少、总量多等特点,事先难以确定具体的采购清单,这与货物类采购招标有明显参数和具体数量要求显著不同。图书采购是一个学术性强、专业性深、服务性高的连续过程,招标目的主要是选择适合图书馆质量和服务要求的图书供应商,要求图书质量与服务质量并重,明显更接近于服务类采购类型招标。采购类型设置的不合理,评标参照货物类标准,忽视图书采购固有的特殊性。货物类采购类型“低价优先”的思维定式,难以满足图书馆希望的在满足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利用最大化的宗旨,导致低价低质供应商中标屡屡发生,图书馆所要求的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图书馆主体地位的非常态。在采购合同签订后,图书馆作为采购周期内全程执行采购任务的具体参与单位,本应在采购招标中发挥其专业主体作用,但在采购招标评标、定标中,图书馆地位十分尴尬。图书馆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少,非专业人员偏多,追求所谓的“合理和规范”,而这也造成在整个招标过程中图书馆的话语权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图书馆合理的权利和诉求没有得到充分考虑,主体资格得不到充分肯定和尊重。主体地位非常态,图书馆希望采购品种齐全、学术价值高、专业性强的图书在招标评标中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招标机构对于图书采购特点和馆藏需求了解不够,而图书馆又没有充分的决策权和参与权,难以达到价格、质量、服务优化的均衡。
3.供应商无序竞争的非理性。降低采购成本,发挥经费最大效益不可否认是采购招标的重要目的之一。选择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供应商资质、图书质量、服务质量、价格折扣等。除价格折扣比较直观外,图书质量、服务质量指标在招标前难以充分量化,需要在采购过程中才能逐渐得到体现。同时招标机构对于供应商的综合实力、经营资质、售后服务、技术支持能力考虑不足,很多招标最后统统变成以折扣指标来确定,供应商往往从服务竞争演变成价格竞争,为了中标无序竞争,非理性报价,挤压优质供应商发展空间,“劣币驱逐良币”。供应商非理性低报价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图书馆的采购供应商资格,其通过价格折扣优势达到这一目标,为图书馆提供采购服务平台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效益。在后续的履约进程中,为了保证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提供的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与图书馆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采购招标选择低价中标的供应商,追求“显性”的经济效益,必然导致其后续服务不到位,图书馆所采购的图书质量不高,到书率无法得到保证,馆藏结构不合理,馆藏质量隐性风险加剧。
4.图书出版信息获取的非对称。由于业务性质和专业化水平的不同,图书馆与供应商对图书出版信息的获取存在着非对称。图书馆掌握的图书市场信息总是不够具体和完整的,而供应商由于所从事业务的性质,对出版信息的获取更为全面,出版单位也更愿意把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供应商。图书馆与供应商掌握出版信息的不对称,采购进程中,由于价格折扣事先已经确定,而不同出版社、不同种类的图书本身存在着较大的折扣差异,供应商有可能在书目源头上控制图书馆采购行为,提供的书目数据不完整、不全面,人为地过滤出版社书目,学科比重失衡。图书馆采购工作是否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满足读者需求,馆藏结构优化,书目的覆盖程度和满足率至关重要。供应商书目提供的局限性、隐蔽性,不提供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书目,使图书馆图书采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被动性,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出版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图书馆不能准确掌握学科专业文献的出版信息动态,信息量不全,失真,失实,图书采购质量下降,制约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5.馆藏质量评价体系的非完善。馆藏质量评价体系是图书馆采购工作的指挥棒,引导采购工作的方向和进程。一个完善的馆藏质量评价体系是图书馆采购工作能否适应馆藏需求的保障和基础。采购招标,笼统地确定固定折扣额度,没有更多考虑各学科、各专业图书的质量要求,大多只是笼统地要求完成多少采购量,而没有对其进行质量分析。缺乏完善的馆藏质量评价体系,更多地考虑馆藏总量、生均册数、新增册数等,从数量的角度评价,硬性的数量要求,缺乏从质量角度对馆藏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采购工作质量评价脱离于图书馆质量控制体系之外,有可能导致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总体质量隐性下降。
6.文献资源采集的非系统。图书馆馆藏的系统和完整,一直是图书馆采访工作追求的目标。图书采购延续性强,保持馆藏的系统和完整有赖于供应商的相对稳定。采购招标,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供应商更换频繁,传统采购模式下图书馆与供应商的延续性合作难以保持。同时,图书预订属于期货性质,供应商更换有可能导致图书预订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采购工作脱节。供应商的变动,每一家供应商的编目数据有着一定的差异,同一种书不同供应商可能存在分编数据不同的情况,影响馆藏质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7.招标机构权责的非对应。采购招标机构在招标工作的组织、评标标准的制定、图书供应商的确定、采购合同的签订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力,理应在后续采购进程中对中标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和监督,确保采购招标正常进行,保障图书质量和服务质量。但现实是采购合同签订后,招标机构职能自行中止,后续工作只能由图书馆管理和监督。而图书馆在评标定标中,并没有决定权,对后续的管理和监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招标机构权责的非对应,对于供应商图书质量、服务质量承诺不落实等风险,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存在质量控制难以落实等影响馆藏质量的隐性风险。
尚不规范的图书产业馆配市场和有待优化的采购招标,给图书馆采购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鉴于图书采购招标机制的非优化,过于追求“显性”经济效益,难免带来馆藏质量隐性风险。本文分析了采购招标机制非优化衍生的馆藏质量隐性风险产生的因素,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专家、同行的重视。优化采购招标程序,完善采购招标规范化建设,构建质量优先、公平科学的采购招标机制,以竞争求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使图书馆采购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
[1]林泽明,钟萍.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实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2]苏景乃.完善图书采购招标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1).
[3]徐月华.高校图书采购最低价中标问题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
[4]王洁慧,张洪艳.“互联网”时代图书采购的供应商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3).
[5]赵红心.政府采购环境下提高图书采购质量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6).
[6]陈戈如.高校图书馆图书招标风险管理与控制[J].情报探索,2015(8).
[7]赵玉泽.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招标中折扣因素的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文献采购招标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JBS15201。
G250
A
2016-11-17
苏景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