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点子”上好常规课
2017-03-11◎杨松
◎杨 松
用“点子”上好常规课
◎杨 松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积极调动全校教师共同想“点子”,通过大家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了一些可应用于教学实际的“点子”。
一、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
我校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由提出问题的教师为课题研究组长,带领年级教师进行的合作研究。“小课题”内容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也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把小课题研究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把研究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进行课堂教学,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我校低年级开展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小课题研究,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师教学工作被动。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课题组开展研讨,制定了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按阶段、分步骤实行。实践表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小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中有了“抓手”,有了“可操作”性。
二、借大数据进行课后反思
借助大数据进行课后反思,能够使课后反思更具科学性和理性。例如:语文教师教授《大卫》一课生字时,认为“跋”“唬”两个字学生容易书写错误,并在课上对这两个字进行了着重的指导。但课后通过电脑书写检测发现,学生“赋”字书写错误率更高,达到75%。由此可见,通过对数据的解读,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状态。
同样,英语课中学生的单词掌握情况,数学课中学生对类型题的理解,教师都可以通过解读、分析数据,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对于大数据的解读,我们目前只停留在对学习最终结果的数据整理上,今后我们还要对大数据下的课堂教学观察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现场采集数据做课堂观察报告,分析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与特点,从而助力学校与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用网络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实验班开始尝试利用网络教室,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教师试用和比选,我们在一个班级的语文和数学学科试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常态课教学实验。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平台发布的导学案或预习提纲,根据要求提交问题答案、预习作业、课文预习勾划照片、录音等资料,便于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更合理的教学设计,保障以学定教。课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网络教室也确保了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交流和反馈。在交流中,如果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到课文找依据,并阐述理由说服其他组员,在解决知识冲突的过程中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能力。实验期间的各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一年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
(责任编辑:赵静)